> 福建 > 福州市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2-12-31 10:08:42标签: 福建省 福州市 行政区划代码

鼓楼区(古属福州府闽县、侯官县)隶属于福建福州市,位于福州市市区西北部,中国首批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福州全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也是福州市初等、中等教育资源最雄厚的区。鼓楼区号称八闽首善之区,是福建省省政府和福州市市政府所在地。

福州市鼓楼区北以外福铁路、东以晋安河与晋安区为界;南面以琼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为界,与台江区相邻;西面以闽江为界,与仓山区隔江相望;西北与闽侯县相邻。总面积35.7平方千米,下辖9街1镇和69个社区,常住人口75万。

区划名称鼓楼区
行政级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350102
辖区面积35.7 km²
人口数量73 万人
车牌代码闽A
电话区号0591
邮政编码350001
行政驻地鼓楼区安泰街道乌山路24号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福建省东部福州市

鼓楼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鼓东街道350102001
鼓西街道350102002
温泉街道350102003
东街街道350102004
南街街道350102005
安泰街道350102006
华大街道350102007
水部街道350102008
五凤街道350102009
洪山镇350102100

鼓楼区建置沿革

福州市鼓楼区境内,自汉初至清末2100多年间,曾六度建造城池。

汉初,闽越王无诸在屏山和冶山之间建冶城。当时,由于西周以后传统的封建制度对诸侯王都的面积限制(大者不过三百雉,即周围不过九百丈),故冶城的周长约2.5公里。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国灭城废。

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嫌冶城太小,遂在越王山(屏山)南麓建城,称子城,周长约3.5公里。

唐中和年间(881~885年),观察使郑镒再次进行修拓,北至今鼓屏路小阜,南至今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至今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鸡口。

天复年间(901~904年) ,节度使王审知拓子城南面建罗城,城周约6公里。罗城设8个城门:南利涉门(今安泰桥北边),东海晏门(今五四路口澳门桥边),东南通津门(今津门路的高节路口),东北延远门(今中山路东北的北院后),北永安门(今北后街营尾),西善化门(今善化坊),西南清远门(今澳门路的光禄坊口),西北安善门(在今北后街营尾)。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再筑夹城,围“三山”于城内,城周约10公里。东南有美化门(今五一北路福新路口),东北有井楼门(今七星井),西北有遗爱门(今北门兜),西有迎仙门(今西门兜)。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增筑东南外城。至此,城周扩至12公里,基本奠定古城规模。据《三山志》载:南有光顺门(即合沙门),东有行春门(今东门晋安桥西侧),东北有汤井门(今汤门兜)和船场门(今井楼门兜),西有怡仙门(今西门兜)。

元朝统一全国后,下诏废毁福州城墙。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的驸马王恭重建石砌府城。设7座城门、4座水关。南门(在九仙桥),北门(即前夹城的严胜门,后因门塞,改遗爱门为北门),东门(即前外城的行春门),西门(即前夹城的迎仙门),水部门(在东南面),汤门(在东北面即前汤井门),井楼门(在汤门北面,即前船场门)。4座水关,主要是沟通城内外的河道。

清代,福州城垣经过几次重修,但城的范围均无拓展。

据民国《闽侯县志》载:自唐代至清末,闽县、侯官县在境内曾相沿合治宣政街(鼓楼至还珠门,东属闽县、西属侯官)和南街(自还珠门至南门,东属闽县、西属侯官)。

辛亥革命后,为了发展交通,城墙陆续拆毁。

民国35年(1946年)元旦,福州正式建市,成立福州市政府。同年5月,福州市在城内设立鼓楼、大根两个区。今鼓楼区的北面为原鼓楼区,南面为原大根区。

1946年1月福州建市时即置鼓楼区,与大根区并列市辖区。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仍为市辖区,设区公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仍分鼓楼、大根两区。

1949年12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府民甲字1806号训令正式核定福州市界。此时,鼓楼区的西门外洪山、凤凰、陆庄3个保划给洪山区。大根区原辖范围不变。

1950年6月20日,开始进行民主建政工作,试行废除保甲制度。同年9月15日,建立基层人民政权。此时,鼓楼区成立冶山、北大、鼓西、湖头、新民、井大、鼓东、鼓北等8个居民委员会;大根区成立河西、安泰、南门、道山、水流、驿里、东街、东大、高桥、水部、光复、南街等12个居民委员会。

1951年改设区人民政府;1955年改称区人民委员会;1956年大根区并入;1968年9月更名为红卫区,1978年4月恢复鼓楼区。

鼓楼区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鼓楼区位于福州市城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19°、北纬25°,面积35.7平方公里。福州市鼓楼区北以外福铁路、东以晋安河与晋安区为界;南面以琼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为界,与台江区相邻;西面以闽江为界,与仓山区隔江相望;西北与闽侯县相邻。

地形地貌

坐落于本区的山体均为小山体。共有罗山、闽山、冶山、于山、乌山、屏山、灵山、芝山、钟山等9座。俗称:“三山藏(前列3座山)、三山现(中列3座山)、三山看不见(后3座山)”。

气候特征

鼓楼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6℃,大于等于10℃的积温600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34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平均日照数1888小时,全年无霜期326天。

鼓楼区人口

人口

1956年,鼓楼区人口每平方公里为12331人,1982年(“三普”)鼓楼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1741人,其中东街街道,每平方公里为42154人;鼓东街道,每平方公里为39151人;五四街道,每平方公里为1553人。1983年全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2753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全区常住人口为68770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61261人相比,10年共增加126445人,增长22.53%,年平均增长率为2.05 %。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39021人,占49.3%,女性人口为348685,占50.7%。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81%下降为97.23%。

人口地区分布情况:鼓东街道40770人,鼓西街道67420人,温泉街道67911人,东街街道32438人,南街街道45663人,安泰街道33305人,华大街道101489人,水部街道45746人,五凤街道109429人,洪山镇143535人。

2019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0%。全年出生率为13.0‰,死亡率为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万人。

民族

鼓楼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鼓楼区旅游

乌山

位于鼓楼区南部,又称乌石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认为此山可与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乌山山顶有吕洞宾的道场。

乌石山的摩崖石刻计有200多段。其中李阳冰“般若台铭”篆刻,为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乌石山上历代建造的纪念性祠堂不少。如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蔡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

于山

位于鼓楼区东南部。相传战国时期因有于越族居此而得名。闽越王每年九月初九日在此登高,大宴宾客,又称九日山。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97年复名于山。面积11.9公顷,海拔58.6米。因山峰形似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丛鳌峰,另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于山山顶的九日台是小型音乐厅。

屏山

又名平山,俗称样楼山。位于鼓楼区北端,其山如屏,拱卫州城,因而得名。海拔62米,面积50公顷。据史书载:汉代闽越王无诸曾于前麓建“冶城”,故又称“越山”、“越王山”。山之北面亦名“龙腰山”。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筑南北“夹城”,将屏山南段围入城内。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马王恭重筑福州府城,造样楼于山巅,作为四城建楼样板。后更名镇海楼。民国34年(1945年)改建为林森纪念堂,“文化大革命”中毁。2006年,屏山山顶重建镇海楼,2009年建成,为福州市重要旅游景区。

鼓楼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相对湿度77%。

辖区内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区内长5公里的温泉带有“千古华清第一汤”之称,温泉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全区绿化覆盖率37.2,公共绿地7.1平方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