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 > 桂林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山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09 09:50:01标签: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行政区划代码

象山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市辖区,以象鼻山而得名的,位于桂林市区中南部,是桂林市中心城区,行政总面积89.9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象山区常住人口29万,下辖3街道1乡。

区划名称象山区
行政级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450304
辖区面积89.93 km²
人口数量29 万人
车牌代码桂C
电话区号0773
邮政编码541002
行政驻地环城西二路6号
气候条件属中亚热带气候
地理位置桂林市南部

象山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南门街道450304001
象山街道450304002
平山街道450304003
二塘乡450304200

象山区建置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今象山区境(简称区境)属桂林郡(治所在今贵港市)地。

西汉高帝三年至元鼎五年(前204—前112年),区境属南越国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区境属零陵郡始安县地。

东汉建武四年(28年),改属零陵郡始安侯国(由始安县改置)地。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农历十一月,区境属始安郡始安县(始安侯国复置)地。

晋、南北朝、隋沿袭不变。

唐武德四年(621年),区境属桂州(由始安郡改置)始安县地。唐天宝元年(742年)属始安郡(桂州复置)始安县地。唐至德二年(757年)农历九月(一说贞观八年(634年)),属始安郡临桂县(由始安县改置)地。次年改属桂州(由始安郡改置)临桂县地。

五代、北宋沿袭不变。

南宋绍兴三年农历二月(1133年3月)区境属静江府(由桂州改置)临桂县地。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 )区境属静江路(由静江府改置)临桂县地。临桂县设10个乡,区境属何乡无考。

明洪武元年(1368年),区境属静江府(静江路复置)临桂县地。明洪武五年(1372年),属桂林府(由静江府更名)临桂县地(广西人民出版社据清雍正十一年刻本影印出版的《(雍正)广西通志》(2009年7月出版)一零九页记为:“洪武元年命……平定广西九年改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为府……以岭南广西道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以静江路为桂林府”)。明洪武初年临桂县治迁入区境今临桂路桂林市中医医院址,是区境县治之始。明代临桂设129里,区境属何里无考。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临桂县分东、南、西、北4个乡,区境属南乡所辖。清末临桂县设临桂城及大圩、良丰、六塘、秧塘4个乡及两江镇。区境大部分属临桂城所辖,今二塘乡北芬村属良丰乡所辖。

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一日,撤临桂县,原临桂县域由桂林府直辖,区境属广西省桂林府地。次年6月撤桂林府,置桂林县,县治在原临桂县治址,区境恢复县级建制。次月置漓江道于桂林县,道治在今秀峰区榕湖北路,区境属漓江道桂林县地。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十四日,区境属桂林道(由漓江道改名)桂林县地。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撤桂林道,桂林县直隶广西省政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桂林县置桂林民团区,民团指挥部在今秀峰区杉湖北路与正阳路交汇处附近,区境属桂林民团区桂林县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十日,区境属桂林行政监督区(由桂林民团区改置)桂林县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一月一日,划桂林县城区及灵川县的三合乡、乐清乡一部分设置桂林市,市治在环湖西路(今榕湖北路),为广西省政府直辖。同年三月九日确定以八桂、白龙、培风、义南、东江、凤北6镇为桂林市城区,以太沙、柘木、东附廓、西南附廓、北附廓、三合6乡为桂林市郊区。其中培风、义南、太沙、柘木(部分)在今区境范围。是年桂林县易名临桂县,县治依旧(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十月、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1949年12月县治位于今象山区临桂路市中医医院处;1954年6月—1975年5月21日县治于今象山区民主路万寿巷,属寄居性质,5月22日迁治至其辖地今临桂镇)。民国31年9月桂林市区划调整,培风、义南2镇合置培义区,为区境区治之始,区治崇善路;柘木、太沙2乡合置柘太区,辖及今区境大部分境域(同心村以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1月22日,桂林市解放。解放后桂林市第一次区划调整保留培义区,治所不变,为象山区前身。西郊区(原西南附廓区)、南郊区(原柘太区)辖及今区境大部分境域。

1950年4月,桂林市区划调整,西郊区并入培义区,今区境同心村以南划入临桂县。同年10月,培义区改称第二区。

1952年4月,桂林市区划调整,将原划给培义区、临桂县、灵川县的村(街)重新划分为桂林市东、西、南3个郊区。今区境大部分属西郊区(铁西片区等)和南郊区(同心村以南)。

1954年4月,桂林市东、西、南3个郊区合并成立桂林市近郊区。今区境大部分属近郊区。

1955年10月,撤销第二区,改设阳桥、南门两个街道,隶属桂林市城区,今区境大部分属桂林市近郊区。(1958年7月25日,桂林市隶属桂林专署统一领导,但市人民委员会仍为专署一级组织。1961年11月25日,桂林市改隶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阳桥、南门街道合并成立阳桥公社(属政社合一)。

1961年6月,阳桥公社划分为阳桥公社和南门公社。1966年9月阳桥公社更名为东升公社,南门公社更名为跃进公社。

1967年3月,桂林市近郊区改为桂林市郊区,今平山街道及二塘乡属桂林市郊区。

1968年,桂林市治迁至象山区榕湖南路6号。1979年7月,桂林市撤销市区各公社,设置象山、秀峰、叠彩、七星4区(县级)。象山区辖原东升、跃进公社境域,区境恢复区治建制。象山区因境内象鼻山得名,区治设于境内中山南路259号(今临桂大酒店处),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同月撤销郊区,今平山街道和二塘乡直属桂林市。

1982年,象山区治迁到中山南路魏塘(今象山区检察院址)。

1984年6月复置桂林市郊区。区境今平山街道部分和二塘乡直属桂林市郊区。

1996年12月,桂林市区划调整,郊区二塘乡,柘木镇的同心村、平山村,穿山乡的安新村划入象山区;郊区更名为雁山区,区治由依仁路迁至象山区将军路南巷17号(属临时寄居,2008年12月迁至其辖地雁山镇)。

1998年8月,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地级),市治位于原桂林市治址。

2001年4月29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大门由榕湖南路6号改到五美路16号。

2014年7月12日,桂林市治由象山区五美路迁至临桂区西城中路69号。象山区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2001年1月,象山区治迁到环城西二路6号,至2017年12月不变。

象山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象山区位于桂林市区中南部,地处北纬25°07′47″—25°16′42″、东经110°13′16″—110°19′26″,东西宽10.16千米,南北长16.50千米。东与七星区、雁山区毗邻,西与秀峰区、临桂县相连,南与雁山区分界,北与秀峰区接壤。其中与七星区行政界线长6.47千米,与雁山区行政界线长30.35千米,与秀峰区行政界线长20.99千米,与临桂县行政界线长25.04千米。地处峰林平原,行政区域总面积89.93平方千米。

地貌

象山区境内为碳酸盐岩经过风化、溶蚀,逐渐形成溶蚀平原与峰丛、孤峰相间分布的低山丘陵岩溶地貌,溶地貌面积占96%。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40—513.9米,最高峰位于南部大山,海拔513.9米。

气候

象山区境地处低纬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时间长,高温多雨,冬季时间短,温凉少雨,盛行东北偏北风。全年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9.1℃,年平均降水量为1887.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47.1小时。

水文

象山区主要有漓江、桃花江、相思江、宁远河、南溪,以及杉湖,是桂林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工程、大型旅游景区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溶蚀、冲积平原中还分布着一些大小不一的河流、湖泊,如由万福潭沿上月山、佛殿村流入相思江的佛殿河,由芬塘村经桂林市园艺场流入相思江的牛过河等。

象山区自然资源

水资源

象山区境内水资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为漓江在区境内汇集桃花江、相思江、南溪和宁远河等水源,在市区多年平均径流量6.33亿立方米,入境水为38.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为45.1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有基岩裂隙水、松散层中孔隙水、地下溶洞中岩溶水。区境南溪山以南为地下水富集地段。地下水补给强度一般为每年每平方千米33.12万立方米—90.27万立方米。地下水允许开采度一般为每年每平方千米8.54万立方米—59.69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象山区土地资源总面积8760公顷,其中农业用地:耕地1491公顷;园地230公顷;林地1748公顷;草地853公顷;设施农业用地19公顷。

植物资源

象山区有植物资源近千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植被以马尾松为主,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

矿产资源

象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铁矿储量最大,矿种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等。

象山区人口

2016年10月—2017年9月,象山区全区总人口数为287448人,出生2916人,出生率为10.1‰;死亡660人,死亡率为2.3‰;自然增长率为7.85‰。

2017年,象山区户籍人口242426人,象山区以壮族和汉族为主,其它民族有瑶族、回族、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2019年,象山区常住人口29万。

象山区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2017年,象山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桂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

象山区风景名胜

象山景区

象山景区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与桃花江交汇处,占地面积11.88万平方米。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集奇山、秀水、异洞、美石于一身,有丰富的摩崖石刻、佛像及诸多历史文化遗迹。1995年桂林市政府将象山定为桂林市城徽标志。2002年被评为AAAA景区。2013年、2014年、2016年三次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十佳最美赏月地。2017年10月景区承办中央电视台《寻找刘三姐》、东盟“太极一家亲”等大型活动。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南方分会场落户象山景区,1月27日除夕之夜,该分会场演出的2个节目,由央视向全国直播。2月,象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

日月双塔

日月双塔地处桂林市中心区,坐落在桂林城的中轴线上,与“象山水月”相邻。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双塔则是新桂林的标识。日塔、月塔与象山上的普贤塔、塔山上的寿佛塔,相互呼应,相互映衬,有“四塔同美”之说。桂林日月双塔号称世界第一铜塔,是桂林旅游的一个夜景观赏地。

南溪山景区

南溪山景区位于中山南路2号。占地19公顷。1975年对外开放,1982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漓江重点风景名胜区”,2010年公布为国家AAAA级景区。南溪山主要景点有白龙洞、白龙井、观音岩、刘仙岩、樱花园、南溪山摩崖石刻等。南溪山巍然两峰,并耸溪边,山水相映,景色秀丽,故称“南溪玉屏”。自唐代以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摩崖石刻145件及三清石雕像3件,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桂林市象山区甑皮岩路26号,公园前身为1978年建立的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2001年改名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华南唯一一家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甑皮岩遗址包括主洞、矮洞和水洞,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遗址1965年发现,1973年、2001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上万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和陶器碎片;并发现中国制作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最早的石器加工场。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甑皮岩遗址被认为是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标尺和资料库之一、是中国制陶技术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是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之一、是距今12000年以来最适合人居的地方之一。甑皮岩遗址有“史前明珠”之誉,是展示桂林史前文化的重要窗口。公园占地9.5公顷,包括入口服务区、遗址保护区、文物展示区和模拟考古乐园等4个功能区,主要参观旅游项目有甑皮岩遗址现场、“桂林·山水家园”文物展示馆、桂林史前考古展示长廊、独山登高、模拟考古乐园等,配套设施有公园大门、讲解服务中心、售票房、停车场、公厕等。

桂林园林植物园

桂林园林植物园位于桂林市中心西南隅,环城西一路117号。园林植物园占地47.9公顷。园内南溪河自西向东贯通全园,公园入口处的黑山因石灰岩山石经风化之后呈墨黑色而得名。整个植物园以园林植物为造园骨架,掘土为池,构木为亭,园区内分别建有茶花园、春华秋实园、棕榈园、榕树园、木兰园、银杏枫香园、大草坪、桂花博览园(苏苑、杭州苑、上海苑、包公亭、天香台阁苑)、水杉林、梅花园和珍稀植物园等精品园区,还有巧借山形地貌构筑的盆景园、下沉式广场、樱花园(日本园)、欧洲园(法国园)、相思泉等景观式亭台楼阁。园内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品种达2200多种。特别是桂花博览园收集了桂林所有的优良桂花品种,并引种了四川浙江等地10多个优良品种,共有桂花品种80多个,是国内外同类园区桂花品种最多,也是银桂品种最多的桂花园,是全国3个“中国桂花品种繁育中心”之一,第二届中国桂花博览会的主会场,为中国取得桂花国际登录权作出了特殊贡献。珍稀植物区森林茂密,曲径通幽,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杪椤、金花茶等珍稀植物,也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钱松、柔毛油杉、黄枝油杉、福建柏、兴安楠、蝴蝶果、鹅掌楸、马尾松、花榈木等乔木。

桂林万福广场

桂林万福广场位于象山区凯风路90号,占地8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停车场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停车位2000多个。该景区由四大主题功能区组成:国际时尚购物MALL、商业步行街区、星级酒店群、国际演艺中心,是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以及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商业中心。2017年11月23日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桂林侗情水庄

桂林侗情水庄位于二塘乡北芬村118号,以侗族民居、民俗、手工艺术制作等民族文化移植到北芬村发展旅游业。占地约6.5公顷,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建筑极富桂北民居特色,本着“建旧如旧”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侗族木结构楼房特点又糅合了大村古民居青砖黛瓦建筑元素,主体建筑所用古青砖90%从附近县乡收购。侗情水庄于2015年开建,至2017年12月,共投资2.5亿元,建成风雨桥、民族风情古民居楼、侗家对歌台、侗家农具屋、侗家钟乳石厅、侗乡水上舞台、侗银工坊、传统美食服务区、祠堂及综合服务楼、迎宾广场、侗家大道等建筑。基本形成一个集侗民族表演、古民居和民族工艺欣赏、休闲娱乐、吃住购为一体的多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2017年4月试营业。2018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瓦窑小镇

桂林“瓦窑小镇”位于桂林市象山区平山村平山北路以南,桂海铁路以北。占地总面积约22公顷,建筑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一个以体验桂林手工艺历史文化、“工匠精神”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有麒麟匠园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桂州窑文化园、匠心博物馆、展览馆、戏台、艺术品街区、青年文创公社、特色美食街、民宿酒店等功能业态。集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于一体。2016年开工建设麒麟匠园景区、匠心博物馆、展览馆、木艺大师楼、特色美食街、民宿酒店。2017年投资9600万元。已建成麒麟匠园景区、展览馆。

北芬生态旅游名村

北芬生态旅游名村位于象山区二塘乡北芬大村,距离象山中心城区约10千米,紧邻桂阳公路西侧。建设以新村人居环境示范区、古村落保护区、民俗文化旅游区—侗情水庄、特色农业观光区—桂禾生态农场和连通以上四区的环村观光示范路为重点。

象山区名优特产

象山区特色产品有桂林漓泉啤酒、桂林三花酒(桂林三宝之一)、桂林米粉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