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 > 银川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31 09:54:24标签: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 行政区划代码

灵武,古称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县级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银川市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灵武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早在三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灵武这片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灵武于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

灵武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闻名遐迩的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距今1.6亿年前的灵武恐龙化石遗址是中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边环境未遭破坏的恐龙化石,是蜥脚类恐龙中个体最大的属种之一。

区划名称灵武市
行政级别县级市
区划代码640181
辖区面积4639 km²
人口数量29.1 万人
车牌代码宁A
电话区号0951
邮政编码751400
行政驻地城区街道
气候条件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宁夏中北部,黄河东岸

灵武市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城区街道640181001
东塔镇640181100
郝家桥镇640181101
崇兴镇640181102
宁东镇640181103
马家滩镇640181104
临河镇640181105
梧桐树乡640181200
白土岗乡640181201
灵武农场640181400

灵武市建制沿革

灵武古称灵州,县制历史已达2200年。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灵武这片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灵洲县,北魏置薄骨律镇,北周设灵州,隋设灵武郡,均为宁夏平原最高政区机构。

唐代,灵武为灵州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驻地,统七军府,辖三受降城,军事上辐射的范围远达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升灵州都督府为大都督府。肃宗在灵州调兵遣将,号令天下,平定叛乱,重兴中唐,更使灵州声威大振,名闻遐迩。

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下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为西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西夏建国后,西平府与兴庆府(西夏都城,今银川市)并称东西二京。

元明清三代,灵州管辖的地域逐步缩小,但地位依然重要。元置州牧,属宁夏府路。明设千户所,直隶于宁夏卫。清废卫所,灵州为宁夏府直隶州。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灵州为灵武县,属宁夏省,将灵武县东南之萌城,隰宁、惠安、盐积4堡划出并入盐池县,灵武县境进一步缩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灵武县属宁夏省,政区分为1市(吴忠市)6区,1950年吴忠市析出。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设河东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属之。1955年,又将郭家桥乡金银滩划属吴忠市。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属自治区管辖。1972年,成立银南地区,灵武县为所辖7县市之一。1996年,灵武撤县设市,交由吴忠市代管。2002年,灵武自吴忠市析出,由银川市代管。

灵武市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灵武市位于宁夏中部,地理坐标东经105.59°-106.37°,北纬37.60°-38.01°。地处黄河东岸,东靠盐池县,南接同心县、吴忠市,西滨黄河与永宁县相望,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所辖市县区之一。南北长98公里,东西宽54公里,总面积4639平方公里。

气候

灵武市主导风向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为:春迟秋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蒸发强烈、气候干燥、晴天多、雨雷少,全年日照时数3080.2小时,平均无霜期157天,植物生长期持续170天,年平均≥10℃,积温3351.3℃,年平均气温8.8℃,年均降水量206.2-255.2mm。

水文

黄河自南向北流经灵武市境内47公里。

灵武市自然资源

截至2008年,矿产资源品种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粘土、石灰岩、湖盐、陶土、芒硝、石膏、砂板石等。灵武市含煤区域达821公里,探明储量为273亿吨,有自流灌溉农田30多万亩,盛产水稻、小麦、油料、蔬菜、瓜果、甜菜和淡水鱼,也有滩羊二毛皮、枸杞、甘草、啤酒花等西部地区土特产。

灵武市人口民族

2013年,灵武市常住总人口27.2万人,比2012年末增长1.2%,其中:汉族人口14.2万人,回族人口12.9万人。常住总人口中,男性14.1万人,女性13.1万人。户籍人口24.6万人,其中:汉族人口11.7万人,回族人口12.7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12.6万人,女性12.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56‰,死亡率为3.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2‰。

2016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9.1万人,同比增长1.1%。其中回族人口15.4万人,占总人口53.0%;汉族人口13.7万人,占总人口46.6%。城镇人口16.2人,乡村人口12.9万,城镇化率55.7%;男性14.9万人,女性14.2万人,男女性别比105:100。人口出生率为1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

2010年-2016年 人口发展情况

单位:人

年末总人数城镇人数乡村人数汉族人数回族人数其它民族人数男性人数女性人数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011年265242133674131568138739125367113614228612295613.719.48
2012年268393137345131048140034127124123513824713014613.658.51
2013年272205140553131652141609129360123614113813106713.5610.12
2014年276299147861128438136741138508105014267713362213.518.44
2015年287820157869129951134513152246106114943613838413.409.24
2016年291103162261128842135692154371104014926214184113.648.43

灵武市旅游风景

水洞沟旅游景区

水洞沟旅游景区位于灵武市临河镇境内,该景区依托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而开发,是一个集科考、观光、休闲、探秘为一体的旅游区,2002年开始建设,2006年4月对外试营业,2007年4月28日对外正式开放。水洞沟旅游景区南距灵武市区30公里,西距首府银川19公里,北依绵绵明长城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相接,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 1公里,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鞍山甘露寺

马鞍山甘露寺位于灵武市区东北30余公里的临河镇境内,是一座享誉宁夏及周边内蒙、陕西、甘肃临近县市的名刹古寺,是一处宗教旅游的场所。

镇河塔

镇河塔又名东塔,是灵武标志性建筑,座落于灵武市区东南2公里的果园深处,始建年代不详。一说为元代,一说为清代。镇河塔与银川海宝塔(西塔)合称姐妹塔,被批准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北村回乡风情园

西部回乡第一村中北村位于灵武市区东南3公里处。该村是一个纯回族聚居村,全村共2000多人口,民风纯朴,回乡风情浓郁。2000年6月15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视察该村,并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座谈会。

长流水生态旅游区

长流水生态旅游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位于宁夏灵武市白土岗乡境内,距市区30多公里,距首府银川80公里,是一处自然天成的集旅游休闲、娱乐垂钓、野营探险、野生动植物观赏、影视剧外景拍摄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灵武恐龙化石遗址

灵武恐龙化石遗址位于灵武市区东约30余公里的宁东镇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南磁湾”村庄东侧的山梁上,该遗址最早于2004年11月被一个回族青年马云发现,随后报告灵武市文物部门,拉开了灵武恐龙化石遗址的发掘历程,该遗址是迄今为止是中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边环境未遭破坏的恐龙化石群。2005年6月1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灵武恐龙化石群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级地质公园。

灵武高庙

灵武高庙又称上帝庙、玉皇庙,原名为玄武观,始建于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到了宋代,当朝皇帝为避其祖赵匡胤名讳,遂诏告天下将玄武观统改为真武观。据《嘉庆灵州志迹》城貌图标明的位置来看,高庙坐落的位置正是明代城墙修建处。由此我们得知,自明代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至今,高庙的位置再未变动。由于其建筑位置位于灵武城中最高处,登上庙俯瞰,全城皆收入眼中,故老百姓习惯上称上帝庙为高庙。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是中国建立较早的荒漠类型保护区。保护区是在原灵武县白芨滩防沙林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85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区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灵武明长城

灵武明长城,建成于公元1474年,西起横城北黄河岸边,向东南绵延,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古堡等地穿越市境,经盐池县至陕西定边周台子乡,全长约200余公里,灵武境内长45公里。据史料记载,灵武境内曾修过两道长城,一为隋长城、一为明长城,全部就地取材,用黄土夯筑而成。

红山堡

红山堡位于灵武市区东北方向35公里处的临河镇镜内,为明代一军事屯兵城堡,是明长城沿线军事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北靠明长城,南接银古路,东临宁蒙前旗路,西连水洞沟大峡谷,是组成水洞沟旅游景区的主要内容。红山堡修建于明朝正德十六年,即公元1521年,因夯筑城墙的土色呈红色而冠其名。

清水营古城

清水营古城位于灵武市区东北方约38公里处的宁东镇清水营村,城堡北侧临靠明长城,东北依清水河而建得名,是明长城内侧沿线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

石沟驿古城

石沟驿古城位于灵武市白土岗乡境内,南距灵武约50余公里,单从其名称来看,我们就可以推断,它在古代应是一处驿站,驻兵之所;而它的出名则是和唐王朝中兴以及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的。

西夏瓷窑址

磁窑堡西夏瓷窑址位于市区东约35公里处,南距磁窑堡煤矿4公里,面积约32万平方米,大河子沟自南而北经窑址西侧潺潺流过。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会同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对灵武瓷窑址进行了勘查。1984年—1986年先后进行了发掘,开挖探方十二个,发掘面积达600平方米,在这里发现窑炉四座,作坊遗址七处,从中出土文物2500余件。

三道沟新石器文化遗址

三道沟新石器文化遗址范围东起马鞍山山麓,西至黄河,南到临河镇下桥村,北至磁窑堡煤矿农场,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核心区为临河阶梯地带和下桥村三级扬水站南部区域内。由于风力的侵蚀,地表裸露出一处原始村落遗址。地表并散布着石器、陶器、玉器残片;1987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民考察后认为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约为5000—7000年前,是中国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祖先遗留的居住地。

鸳鸯湖新石器文化遗址

鸳鸯湖新石器文化遗址,是1984年被发现考证后确认为一处文化遗迹。鸳鸯湖新石器文化遗迹位于市区东部宁东镇境内毛乌素沙漠腹地,曾被人誉为沙漠明珠。这是一个由两个湖泊组成的妙地,因而被称为鸳鸯湖。

灵武市民俗风情

节庆

开斋节

阿拉伯语称“尔德、菲图尔”,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在伊斯兰教历九月斋戒一月,在这个月里,人们在东方发白前吃封斋饭,直到太阳落山前水米不沾,待太阳落山后再进饮食。期满后,10月1日为开斋节。开斋节的这天上午,穆斯林群众都要沐浴净身(即洗“乌苏里”,也称大净),穿上洁净的衣服到清真寺参加举行会礼仪式。会礼结束后,要到坟地上为亡人念经作祈祷。家家都要在这一天炸油香、果子等食品,邻里相互馈赠,以示庆祝。

古尔邦节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献牲”。中国穆斯林也称之为“宰牲节”。这一天的具体时间是教历的12月10日,即开斋节后的第七十天。这个节日里凡经济条件较好的穆斯林家庭都要宰牲(牛、羊、骆驼)献安拉。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也叫忠孝节。

圣纪节

圣纪节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也叫“圣忌”。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诵念《古兰经》,赞圣、讲述穆圣生平事迹等。

特产

长枣

灵武有悠久的果树栽培历史,素有“花果之乡”之美誉,早在唐代就有“贺兰山下果园城,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赞美诗句,灵武长枣是经过多年自然筛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鲜果品种,已有久远的栽培历史,其果实色艳、肉厚、质脆,酸甜适口,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4%,含糖量28%,含酸量0.44%,富含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C含量最高,每100克含642毫克,被誉为“活维生素丸”,有“百果之王”之美称。2013年,“灵武长枣”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发菜

发菜是蓝藻类植物,因其风干后色泽乌黑,丝长柔韧,形似缕缕青丝而得名,发菜中营养成分丰富,其蛋白质含量为70%,高于鸡蛋和肉类,且富含糖类、脂肪、钙质及磷铁等矿物质,有利消化、解积腻、清肠胃、降血压之功用,若手术后食用还能加强伤口愈合。发菜还是一种名贵高档食品,与海参、鱼肚、燕窝、鱿鱼、猴头、鱼翅、熊掌并称“美味八珍”。发菜谐音“发财”,取其音以示吉祥,是节日宴席上的首选美味。

甘草

甘草俗名甜甘草,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是中药中常用的解毒、调和药剂,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甘草还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用来精制糖果、蜜饴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和香味,提高啤酒的稠度和色泽,甘草还可制作软性饮料和甜酒,在化工、印染工业中,干草也广有用途。

二毛皮

滩羊属长尾脂、粗毛型裘皮用绵羊品种。白色纯洁的滩羊羊羔出生30天左右,宰杀取皮,经过精细加工制成“二毛皮”,毛长8厘米,毛穗弯曲柔软,波浪起伏,有“九道湾”之称。若将毛皮纵横倒提,洁白的毛轻薄柔软,质地坚韧,向以轻裘著称。用二毛皮制作的男女皮衣,穿着舒适,美观大方,保温性能极佳,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商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