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2-12-17 14:56:01

凌源位于辽宁西部,由地级朝阳市代管。因大凌河发源地而得名,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是连接京沈两大都市群、沟通内蒙古腹地与沿海港的重要交通接点城市。距沈阳435千米,距北京371千米,距秦皇岛150公里。凌源属辽西丘陵山区的一部分,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总面积3278平方千米,人口65.1万(2016年)。下辖9个乡,13个镇,8个街道。

区划名称凌源市
行政级别县级市
区划代码211382
辖区面积3278 km²
人口数量65.1 万人
车牌代码辽N
电话区号0421
邮政编码122500
行政驻地北街街道
气候条件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朝阳市西南部

凌源市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东城街道211382001
北街街道211382002
南街街道211382003
红山街道211382008
城关街道211382009
万元店镇211382101
宋杖子镇211382102
三十家子镇211382103
杨杖子镇211382104
刀尔登镇211382105
松岭子镇211382106
四官营子镇211382107
沟门子镇211382108
小城子镇211382110
四合当镇211382111
乌兰白镇211382113
瓦房店镇211382114
大河北镇211382115
牛营子镇211382116
三道河子镇211382117
刘杖子镇211382118
大王杖子乡211382204
前进乡211382206
北炉乡211382210
三家子蒙古族乡211382217
佛爷洞乡211382219
河坎子乡211382220

凌源市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凌源市名始于民国三年(1914年)。据《凌源县志》载:“凌源县治在前清(乾隆)五年设塔子沟厅,乾隆四十三年改名为建昌县。民国三年春,省令准部咨,以江西省建昌府,故改建昌县以免雷同。凌源县知事孙廷弼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沟士金搭,谨援沁源洮源之例,呈请转咨准改凌源县,此定名之理由也。”由此可见,凌源市市名,是为避免原名建昌县与江西省建昌府重名,遂依大凌河发源地而命名。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即在该市境内劳动、繁衍、生息。

新石器时代,城北15千米处的牛河梁,“曾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

商代属孤竹国地。

周初为燕国疆域,燕昭王十二年置右北平郡,该地属右北平郡、辽西郡,下辖狗泽都、阳安都、白庚都、酉城都。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于凌源东城安杖子村置县,名平刚,仍隶右北平郡。

汉,公元前202年,右北平郡移至平刚,该地成为郡、县两级治所。

东汉建武后,右北平郡治迁土垠(今河北丰润东南),该境为乌桓地。东汉末,属公孙度。

三国时期,为魏国地。

晋,初属鲜卑段部,后并入慕容部,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地。

南北朝时期,归北魏、北齐所辖。

隋,隶辽西郡柳城县。

唐,隶营州柳城县,后为厍莫奚、契丹地。

辽,为榆州(领和众、永和二县)、潭州龙山县(喀左白塔子)地,隶中京道大定府。

金,属和众、龙山二县地,隶北京路。

元,为和众县、龙山县和惠州地,隶大宁路。

明,为营州左屯卫和中屯地,隶大宁都指挥使司(治所今宁城黑城子)。永乐(1403年)后,大宁都司南迁,此地被废弃。天顺(1457年)后,属兀良喻朵颜卫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为蒙古达颜汗后裔各部所辖。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为喀喇沁左翼旗地,隶卓索图盟。

清,乾隆三年(1738年),于该境城关设塔子沟厅,隶直隶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厅置建昌县,隶承德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隶朝阳府。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江西建昌府重名,依大凌河发源于本境,改称凌源县,隶热河特别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隶热河省。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划出部分区牌,建凌南设治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军侵入,建立伪政权,隶伪热河省公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凌源、凌南合并为建昌县,治所迁至今建昌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县存旗,属伪喀喇沁左旗公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凌源光复后,建立县政府,隶属冀热辽区热东专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国民党军进占县城,建立县政府。

1947年6月,凌源县城解放。

1948年12月,热东专署被撤销,凌源县隶热河省。

1956年1月,热河省撤销,凌源县划归辽宁省锦州专区。

1959年1月,隶辽宁省朝阳市。

1992年2月14日,撤县设市,成立凌源市(县级市),仍隶属辽宁省朝阳市。

凌源市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凌源地处辽宁省西部,隶属辽宁省朝阳市,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会处,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本市建平县毗连;西、西南与河北平泉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接壤;南与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本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相连;东与本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搭界。地理坐标为北纬40°35′50″~41°26′6",东经118°50′20″~119°37′40″。南北斜长93.3千米,东西宽66.1千米,周长318千米,总面积3278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2%。市区距建平35千米,距喀左35千米,距建昌74千米,距朝阳120千米,距赤峰140千米,距秦皇岛150公里,距承德180千米,距北京371千米,距沈阳435千米。

地形地貌

凌源地处辽西低山与丘陵地形区的中部,属华北山地与高原一级地形区。境内广布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排列,具有平行岭谷地貌特征。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中部略呈隆起。最高点在面南部,主峰红石砬海拔1256.6米,最低点在南部青龙河出境处,海拔290米,全境平均海拔552.1米。

山地面积1983.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0.5%,属努鲁儿虎山、七老图山、燕山与松岭山的分支和余脉;丘陵,面积842.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5.7%,主要分布于山地外围,盆地河谷边缘地区,以北部、东部和南部最集中;盆地,面积452.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3.8%,面积较大的盆地有4个:小城子——万元店盆地、三十家子盆地、四官营子盆地、三家子盆地;较大河谷4条:大凌河西支谷地、青龙河谷地、渗津河谷地、黄金带河谷地。

气候特点

凌源地处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燥寒冷期长,春秋季风大,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以低山丘陵地为主。南北跨越近一个纬距,东西相隔近一个经度,境内多低山丘陵,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中部高四周低。复杂的地形、地貌分布,使得凌源气候资源分布复杂多样;从南到北存在一定的气候差异。但光照资源无论南北都极为丰富,热量资源南部高于北部;水分资源南部多于北部,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凌源属于半干旱、半干燥气候。春季少雨干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发生;夏季高温多雨,间有局地暴雨、山洪发生;秋季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漫长,多偏北大风。

气温

凌源境内年平均气温8.7℃,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4.0℃,最冷期出现在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9.5℃;历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8.0℃,历年平均最低气温为2.8℃(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000年7月14日,温度为43.3℃,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90年1月31日和2001年1月15日,温度为-27.9℃);历年平均≥10℃积温为3443.1℃,累年≥35℃天气出现61天;无霜期长达130—160天。

降水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479.4毫米,从地理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年最多降水量为654.2毫米,出现在1994年;年最少降水量为321.0毫米,出现在1999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31.9毫米,出现在1994年7月13日、其次是2005年7月11日降水量为124.7毫米。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5%,该时期为凌源的雨季、汛期。

日照

凌源境内年日照时数为2748.1小时。

境内全年大风(≥6级)平均为60——120天,但累年年平均风速只有2.4米/秒。

水文状况

凌源境内主要有四大水系:大凌河西支、青龙河、渗津河、四官营子河。境内河流总长度1164.4千米,河网密度为0.36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河流总特点是:河谷处于未形成阶段,河叉多,呈分散型东西或北南汇入干流。受降水集中、地面坡度大、覆被率低等影响,形成非饱和产流模式,降水大部汇成地表水排泄于河道,平时支流干涸,汛期则泛滥成灾。

凌源市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凌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品种较多。截至2013年,已发现各类矿产30多种,其中有省内著名的热水汤温泉;储量丰富年产1.5万两的黄金矿;数百亿吨藏量的石灰岩、白云岩;亿吨以上储量的珍珠岩、菱铁矿、油母页岩、沸石、玄武岩、辉岩、石英砂岩;储量在数千万吨以上的煤矿。另外,碳灰石、萤石、高岭土、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凌源市现已开发矿床矿点350多处,矿山企业149家。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截至2013年,凌源发现的脊椎动物395种,其中鱼类37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16种,鸟类295种,兽类42种,隶属5纲78目81科。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豹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苍鹰、大鵟、秃鹭、红脚隼、长耳鸮等41种。辽宁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中国林蛙、凤头百灵、云雀、石鸡、狍子等52种。“三有”(有保护价值、有科研价值、有经济价值)动物254种。

植物资源

截至2013年,凌源有维管束植物98科335属748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1属17种,种子植物88科324属731种,其中木本植物52科113属295种,草本植物36科211属436种。菌类资源丰富,仅大型真菌类植物就有90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核桃楸、水曲柳、紫椴、黄芪、野大豆等9种,国家珍贵树木有黄蘖、蒙古栎2种。

代表建群的植物有:油松、侧柏、蒙古栎、辽东栎、槲栎、小叶林、花曲柳、山杏、刺槐、杨、柳、荆条、蚂蚱腿子、暴马丁香、紫丁香、迎红杜鹃、黄背草、羊草、丛生隐子草、苔草等。

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有:甘草、防风、黄芩、黄芪、远志、地榆、玉竹、芍药、穿龙薯蕨、益母草等180余种;园林绿化观赏植物有:卷柏、侧柏、迎红杜鹃、照白杜鹃、锦带花、各种绣线菊、小叶白腊树、京山梅花、元宝槭等100余种;饲用植物有:山野豌豆、披碱草、山黄豆、隐子草、早熟禾等;野菜植物有:蕨菜、马齿苋、野韭、山葱、苦卖菜、蒲公英等15种。野生水果、干果植物有:山荆子、山葡萄、山杏、欧李、枋桃楸、榛子等20多种。

水资源

凌源分大凌河、青龙河两大分区、10个水资源区,其中大凌河流域6个,青龙河流域4个。年均地表径流量为33588万立方米,频率为50%时为29893.32万立方米;70%时为18809.27万立方米;95%时8732.4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2292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8704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50立方米,为缺水地区。

凌源市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年末,凌源全市户籍总人口65.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76.9%;城镇人口1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3.1%;其中,男性人口33.7万人,女性人口31.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464人,死亡人口2724人。

民族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共有2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598769人,占总人口的92.3%,少数民族人口49600人,占总人口的7.7%。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藏族、苗族、壮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高山族、达斡尔族、傈僳族、侗族、瑶族、俄罗斯族、独龙族、鄂伦春族、傣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蒙古族23360人、回族10140人,满族13735人、朝鲜族758人。

凌源市风俗民情

凌源皮影

皮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凌源皮影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清《塔子沟记略》记载,清乾隆五年,凌源“塔子沟厅初建之时影戏已大盛气”。当时民间凡喜庆丰收则唱“会影”;消祛灾病则唱“太平影”;老来得子则唱“喜影”;母马产驹则唱“骡子影”。

凌源高跷秧歌

2009年被收录至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凌源

高跷秧歌是凌源地区传统的群众性秧歌舞蹈活动。据地方志记载,其清代即已出现,清末民初是其鼎盛时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凌源高跷秧歌舞蹈语汇丰富,舞姿优美,造型生动,充满辽西浓郁的乡土气息。

凌源市特产美食

大扁杏

大扁杏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原产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和北京郊区,主要分布在北纬41°线附近的辽西、河北北部和河套地区。大扁杏喜光、耐旱,抗逆性强,适合辽西大面积发展。凌源市大扁杏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其中结果树面积达5万亩;年产大扁杏1000吨,其中杏仁100吨。大扁杏已成为凌源重要的农业资源,同时这里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大扁杏生产基地。

烧鸡

凌源烧鸡亦称熏鸡,在加工过程中有独特的工艺程序,系选用肥白条鸡入锅中煮制,加各种调料,适度掌握火候,反复翻动,使煮好鸡肉表里熟透,然后放在熏笼内加工熏制,成品讲究肉熟透,表皮呈紫红色,咸淡适度,表里如一,气味芬芳,口感极佳,烧鸡外型美观,鸡头回扭,口衔一翅,双足后折插入腹腔,达到色味香形具臻佳妙。县城以小西街高姓制作最佳,三代经营已有数十年历史。

拨面

凌源拨面是凌源特色小吃之一,在周边地区有很有影响。荞麦是当地的特产,用荞面制作的面点口感清香、风味独道、回味无穷。荞面剥面条被世人誉为“面条王后”。

凌源市风景名胜

温泉度假区

热水汤温泉度假区位于凌源北郊18千米,全区总面积25.29平方千米。热水汤地下温泉自唐代以来一直在开发利用,相传过去有72眼神水可治72种病,唐代修塘池建庙宇以示崇敬,有“神水圣庄”之称。温泉出水温度47.5—48℃,无味透明,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一类地热矿泉水。区内现有经营单位8家,均为70—80年代建设,年接待洗浴、疗养、旅游、度假等海内外客人21万人次。

红石谷风景区

俗称大河北原始森林,位于凌源市大河北乡南刘杖子村,因山石多呈暗红色,故名红石谷。这是一处以原始植被景观为主兼具辽西丘陵景观的自然生态风景区。风景区总面积5000余亩。2005年,以南大山为龙头,被辽宁省林业部门批准为凌源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大山主峰红石砬海拔,曾是解放战争时期清平战役的分战场。

牛河梁红山遗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凌源与建平交界处、努鲁儿虎山谷间绵延十余千米的山梁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位置东经119°31′,北纬41°21′,为半山地、半丘陵地貌,海拔600—650米。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在此先后发现红山文化遗址二十多处,包括祭祀址和积石墓群,地址分布以牛河梁〔Ⅰ〕地点(女神庙)大型山台为中心,周围众多积石墓群依山势布局,形成主体范围东西约5千米,南北2千米,面积约10平方千米,加上有关遗址点,分布区域约为50平方千米上下的遗址群,现已发掘的共有5处地点。在东西约10千米、南北约5千米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一个独立于居住区以外、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玉器。

万祥寺

位于宋杖子镇康官营子村,建于乾隆四年。该寺建于山坡上,依山就势,呈阶梯式,在中轴线上建有五层殿堂及钟楼鼓楼、左右配殿等建筑物,首层为硬山式建筑天王殿,二层为歇山式建筑罗汉殿,第三层大雄宝殿为具有汉藏结合式建筑风格的两层殿堂,第四层为面阔5楹进深3间两层硬山楼阁式建筑藏经殿。最后为面阔3楹进深6间硬山卷棚式建筑阎王殿。1982年省文化厅拨款对寺庙进行了维修,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

位于市区内北建昌街路西,建于乾隆初期,是境内建筑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为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正门3间,左右侧门各1间,院中部有垂花门楼一座,正殿面阔5间,进深5间硬山式建筑,殿前抱厦,殿后有望月楼,殿前两侧有配殿,左侧有沐浴室,寺内存有清嘉庆二十一年记载喀喇沁左旗王府施舍地基银事的碑石一方。寺庙在“文革”期间遭到损坏,1982年得到全面修缮,恢复了原貌。寺内有诸如茶坛、掸瓶、鼻烟壶、头饰、金银器等传世和民间收集的文物,珍贵文物有文徵明的《行草书四季诗》,朱一樗的《草书千字文》《土尔扈特归顺图》和乾隆御制《宝典福书》。

凌云寺

凌云寺(俗称关帝庙或老爷庙)位于市府路东段,建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体布局采用纵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和大殿主体建筑,东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大殿和天王殿两侧各有配房5间,共20间,天王殿配房是滚龙脊,大殿两侧配房是硬山式脊,山门是歇山翅脊式建筑,钟鼓二楼二层歇山四角主体大殿为硬山式,前为歇山卷棚式建筑,与主体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凌云寺后殿原供奉关羽、周仓和关平,两侧还供火神和药王,山门中间两侧供奉马童,二殿为过廊,屋内四壁饰以内容丰富的壁画。寺庙在凌源及周边地区曾名蜚一时,游人香火不断,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寺院。

四官营子白塔

该塔位于四官营子镇魏杖子村西3华里的小塔沟大黑山麓,为辽代所建六角六级实心密檐式砖塔,塔外体喷以白灰浆,高约15米,每层出砖檐,檐坡用板瓦和筒瓦建筑,底层每面皆雕一菩萨像。为朝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源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

凌源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群于2009年3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位于大凌河支流渗津河左岸,地属凌源市三家子乡河南村田家沟村民组,北距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群约51公里,东北距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址约34公里,共发现4个墓地地点。该墓地群在发现前、后均遭盗墓分子多次盗掘。为此,2009年辽宁省考古所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09年7月至10月,考古人员先期清理完成第一、二地点;2010年8月至11月,又对第三、四地点进行局部清理;截至2012年3月,共发现红山文化晚期墓葬42座,人骨个体46具,祭祀坑4个,方形祭坛1座,出土红山文化玉器19件,以及彩陶盖罐、夹砂红陶罐、陶塔形器、石斧等大量文物 。

十八里堡古塔

此塔位于宋杖子镇境内,为八角七级密檐实心砖塔,顶部已残破,塔基座部有近代石砌保护工程,须弥座上部各面有砖雕菩萨坐像,两侧为胁侍立像,上有砖雕斗拱,此塔位于辽代榆州城址西方,从建造形制和用材推断,当系辽代所建。

金代石拱桥

天盛号石拱桥,被誉为“关外第一桥”。位于三家子乡天盛号村,横跨古河床,为五柱头四栏板单孔石拱桥。桥身长5米,宽4.7米,高3.4米,桥孔跨度2.9米。桥有上下拱,上拱呈半圆形,下拱呈半椭圆形。桥身两侧砌出八字拦水翼墙。桥面以90多块条扇形石条彻成,白灰灌缝。束腰用铁链固定。桥拱两面有圆脸石,每段上面有直径28公分的浮雕大莲花一朵,花朵八瓣五蕊,外用30颗圆莲花圈在中间,上下各用5公分粗的弦纹衬托。桥拱中部嵌有修桥志石一方,楷书刻有:“唯大定十年,岁次庚寅,辛亥为朔已卯日,龙山县西50里狗河川刘百通亲笔记,非百通独立而成,赖二刘同心而建,二刘者刘五刘海”字迹。此桥特点采用了上下拱的砌筑方法,以加强桥梁稳固性,使上下拱成为一体,河水从孔道流出。设计独具一格,美观大方。

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

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俗称大河北石像生,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大河北镇黄土梁子石羊石虎村,占地面积大约有15000平方米,东西宽150米,南北长100米,据《凌源县志》记载为辽代古墓群。现存石羊、石虎、石人造像共九尊,由花岗岩雕成。按照其位置可分为三组,西侧一组为一对石虎相对而踞,头朝东,原露出地表部分高约1米,其余埋入地下;自该组向东300米处为中间一组,呈南北一线排列,由北至南分别为石虎(高约1.04米)、石羊(高约0.6米)、石虎(高约0.94米)、石羊(高约0.45米);从这一组向南20米处为第三组,有东西方向相对的石翁仲两个,高两米以上,一文一武,文官持笏板,武官持宝剑,两者相距6米;还有一石虎立于公路旁(位置已移动,原在何处不详)。这些雕像的细致部分已经风化,而且大部分被埋入地下。凌源市文物部门相关人员表示:这些用黄褐色花岗岩雕成的气势雄伟、形象逼真的石像,从外观上看是人工刻制而成,从其雕刻艺术看,很富有辽代风格,与辽上京祖州石刻十分相似。据考古学家观测,此地当为辽代墓群,且按规则,墓主人至少应该是宰相、王子以上级别的官员。在其北部还出土过九脊褐山式顶方形石棺盖,但至今尚未发现墓志及墓室所在。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艺术、民族及古代建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辽宁朝阳市相关地区

辽宁朝阳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