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02 11:02:56

番禺区,广东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州中南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位置,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南滨南沙区,西邻南海区、顺德区,北接海珠区、黄埔区,全区总面积529.94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街道、5个镇。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182.78万人,户籍人口103.35万人。

区划名称番禺区
行政级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440113
辖区面积529.94 km²
人口数量182.78 万人
车牌代码粤A
电话区号020
邮政编码511400
行政驻地市桥街道清河东路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广州市中南部

番禺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市桥街道440113007
沙头街道440113008
东环街道440113009
桥南街道440113010
小谷围街道440113011
大石街道440113012
洛浦街道440113013
石壁街道440113014
钟村街道440113015
大龙街道440113016
南村镇440113102
新造镇440113103
化龙镇440113104
石楼镇440113105
沙湾镇440113118
石基镇440113120

番禺区建制沿革

番禺为秦置古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岭南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番禺建县自此始。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将南越地重新划为9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属交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平整番山北部,修复并扩建“佗城”。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设番禺。此后1700多年间,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改番禺县为南海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再置番禺县(一说在长安三年即703年复置番禺县)。后梁贞明三年(917年)8月,刘䶮称帝于番禺(广州),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置广州都督府。翌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皇祐三年(1051年),恢复番禺县,县治设城东紫坭港(巷)。祥兴元年(1278年),广州改为翔龙府,番禺沿为府治。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为广东道广州路,番禺沿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广东道广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广东行省广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沿为府治,隶广州府。

清顺治四年(1647年),设两广总督,番禺属广东省广南韶道广州府,沿为省、道、府治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年),废广州府,番禺属广东省粤海道。民国七年(1918年),广州设市政公所。民国十年(1921年),广州正式设市,番禺县府仍居广州市内。国民政府期间,番禺先后隶属广东省粤海道(广肇罗道)、中区绥靖公署、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番禺县府从广州市区(惠爱东路、德政中路交界处)移至新造。抗日战争期间番禺沦陷后,原国民政府番禺县政权流亡三水、沙坪等地(汪伪县府驻广州东山)。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县政府移治市桥,初在先锋巷谢氏祠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县政府移到海傍路西段。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县治隶属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方军事管制委员会;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隶属珠江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隶属粤中行政公署;1956年2月起,隶属佛山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县治设大良镇。恢复两县各置后,番禺县府沿设市桥镇;1975年1月至1992年5月,番禺县隶属广州市。

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番禺县的行政区域为番禺市的行政区域。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委托广州市人民政府代管番禺市,市人民政府设在市桥镇。

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同意撤销县级番禺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以原县级番禺市的行政区域为番禺区的行政区域。

番禺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番禺区位于广州市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带,地处北纬22°26′~23°05′、东经113°14′~113°42′之间。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隔洋相望;西以陈村水道为界,与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相邻;北隔沥滘水道与珠江干流,与海珠区和黄埔区相接;南濒沙湾水道,与南沙区接壤。番禺区总面积529.9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番禺区境内地势平坦,地势由北、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低丘,南部是连片的三角洲平原。

市桥至莲花山公路以北为市桥台地,以南为冲积平原。台地久经侵蚀,风化层厚,以低丘岗地为主,最高峰为大夫山(海拔226.6米)。全境约略为“一山三水六平原”。

气候

番禺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温受偏南季候风影响,暖湿多雨,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气温:番禺区多年平均气温22.1℃,最高气温38.4℃(2016年7月),最低气温-0.4℃(1967年1月)。

日照:番禺区多年日照时数在1472小时左右,无霜期357天。根据月份变化,7月份日照时间最长,最高达236.3小时。其次是8月份,为222小时。2~3月份最短,每月日照仅100小时左右。整个5~12月,平均月日照时间在150小时以上。

降雨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多雨地区,降雨丰沛,4~9月为雨季,前期4~6月多西南季风,水气充沛,与南下冷空气相遇,常出现强降雨,后期7~9月盛行东南季风,太平洋及南海的热气旋带来大量水气,形成强风暴雨,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风,多为旱季。市桥站多年平均雨量为1633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653毫米(1965年),最小年降雨量1030毫米(1963年)。实测最大24小时雨量为385毫米(1958年9月28日)。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雨量极值比较大,达2.6倍。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4~9月占全年总量的80.7%,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少,占全年总量19.3%, 造成春旱夏涝;从典型年来看,汛期极值比与多年均值相近为2.5倍,非汛期极值比高达3.2倍,春旱更为显著。

水文

番禺区河流有境内河流和过境河流,干支流河道总长度约181.7公里。

境内河流主要为市桥水道、沥滘水道、莲花山水道、三枝香水道、大石水道和紫坭河6条水道,总长度约69公里。

过境水道主要有珠江干流、狮子洋、沙湾水道、陈村水道、深涌水道、顺德水道等8条水道,总长度约112.7公里。

番禺区河流中,干流河道宽度多在300~500米,河深1~6米之间;支流河道宽度约在100~250米,河深3~8米。

番禺区河涌众多,纵横交错,总体由西北流向东,包括砺江河、丹山河、汉溪河、钟屏环山河等总计206条,总长度约406.1公里,水域总面积约16.7平方公里,各河涌宽度多在4-150米,深浅不一。

土壤

按广东省土壤分类标准,番禺区耕地土壤类型包括粘土、沙壤土和壤土,分别占67.45%、13.18%和19.37%。其中,粘性土通透性差,土层深厚,为第四纪淤积层河淤土;沙壤土和壤土耕地耕作层浅,肥力差,主要分布在民田区。沙围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南部和西北部沿河地区,土壤多为第四纪河淤土。

根据岩性特征、成因和形成时代的不同,番禺区内土(岩)可划分为12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素填土、淤泥、淤泥混砂、砂混淤泥、粉质粘土、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砂层、粉质粘土、全风化砂岩、硬风化砂岩、全风化砂岩。从地质岩体稳定性分析,区内无强风化岩,由冲积层直接到中风化岩,岩芯较完整,属软岩,在孔深控制范围内可见岩体稳定性良好。

植被

番禺区境内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自然灾害

番禺区地处珠江下游出海口,上有西北江洪水下泄,下有伶仃洋潮水顶托,加上地势低平,以及季风气候的影响,台风暴潮、洪、涝、咸、旱等自然灾害频繁。

番禺区自然资源

水资源

珠江三角洲分布有八大口门,将东江、西江、北江的径流注入南海,其中虎蕉门、洪奇沥2个口门在番禺区境内。由于三江源远流长,番禺区过境河川径流颇为丰富。

番禺区属珠江三角洲水网区,拥有各类水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水域占番禺区总面积的28.8%。山塘水库面积较小,共有12座小型水库和15座山塘,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浅丘和台地,山塘水库集水面积约29.58平方公里、总库容约458.2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

番禺区水域浮游植物共有269种(包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101属。其中,绿藻门42属110种,硅藻门25属52种,蓝藻门19属35种,裸藻门5属59种,甲藻门5属6种,金藻门2属2种,黄藻门1属2种,隐藻门2属3种。

番禺区水生维管植物共35科69属100种,无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24科38属48种,菊科和蓼科植物种类占优势,单子叶植物11科31属52种,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种类占绝对优势。湿生植物28种,挺水植物61种,漂浮植物6种,沉水植物5种,以挺水植物占绝对优势,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较少,无浮叶植物。

番禺区浮游动物79属146种,分别为:轮虫27属65种,原生动物35属60种,枝角类10属14种,桡足类7属7种。

番禺区的底栖动物有37种,隶属于7纲,其中以腹足纲13种,多毛纲5种,瓣鳃纲7种,软甲纲6种,寡毛纲4种,其他共2种。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霍普水丝蚓、颤蚓、河蚬和溪沙蚕。番禺区的底栖动物体现了咸淡水的特点,多毛类较多。

番禺区水域共有鱼类10目25科,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三角鲂、鳗鲡、沙丁鱼、七丝鲚、泥鳅、赤眼鳟、翘嘴鲌、麦瑞加拉鲮等60种。

矿产资源

番禺区矿产资源以花岗岩、红砂岩、玻璃砂(石英砂)等为主。

番禺区人口

截至2019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82.78万人,城镇化率为89.28%。户籍人口103.35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8.05‰,户籍人口死亡率3.97‰,自然增长率为14.08‰。来穗人员161.85万人,其中居住满半年以上的来穗人员135.62万人。

番禺区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今广州市古时称为“番禺”。古番禺县始置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是广东四大古县之首,南海郡治。自三国孙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置广州,才改称“广州”,治所仍为番禺。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蛮夷之地”说。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据出土文物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秋官》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汉人视之为边远的蛮夷之地,因以为名。

以上三说,未有定论。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中国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惯例,多数人相承古说,认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文物古迹

截至2017年末,番禺区有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番禺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年代批次
莲花山古采石场宋至清第五批
余荫山房清同治年间第五批
南汉二陵五代南汉第六批

文化艺术

综述

番禺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有著名的广东音乐和风格独特的鳌鱼舞、飘色、乞巧等,其中沙湾(飘色、广东音乐)、大龙沙涌(鳌鱼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沙湾沙坑村、化龙、钟村、石楼、南村先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龙狮之乡”、“中国飘色文化之乡”、“中国龙狮文化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国岭南文化艺术之乡”。

广东音乐

粤剧、广东音乐与岭南画派被称为“岭南三秀”。广东音乐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番禺沙湾正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沙湾镇“中国民间艺术(广东音乐)之乡”的称号。《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名作就出自土生土长的“何氏三杰”之手。番禺区仍完整保留了三稔厅、何少霞故居、惠岩祠等重要的广东音乐遗址。活跃在沙湾等地的“私伙局”活动更体现了广东音乐文化的传承。

岭南画派

番禺南村员岗村人高剑父、高奇峰早年东渡日本留学,潜心研究日本及欧洲绘画,将中、西、东洋画法融为一体,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风格独特,与同为番禺人的陈树人先生成为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

岭南画派是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派系之一,与京津派、海派鼎足而立。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曾师从“二居”(居巢、居廉),主张“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吸取古今中外的绘画艺术之长以改造传统国画,自成一格。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赵少昂即为番禺人。

番禺飘色

飘色是人物造型艺术。自唐、宋戏曲说书流行以后,民间便逐渐创造了另一种艺术形式——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戏曲、说书中的人物游行,俗称“赛色”,或称“彩色”,之后发展为在马上妆扮人物的称“马色”,在水上妆扮人物的称“水色”,在台面上妆扮凌空而起的人物的则称为“飘色”。

番禺飘色活动主要在沙湾、南村员岗、化龙潭山等地,员岗飘色从江西传入,沙湾飘色学自员岗,潭山飘色则从福建蒲田传入。其中,沙湾、员岗等飘色是日色,紫坭的却是夜色,与佛山秋色一样在晚间游行。在每年春夜游行,所以叫“春色”。大石“夜色”当年颇有名气,“马色”则流行于新造、南村、化龙、石楼、沙头一带,各乡“神诞”出会均有马色助庆。番禺沙湾、南村和化龙谭山村三地的飘色更分别三次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民间舞蹈

番禺民间喜庆活动舞龙狮相当普遍,遇有农历新年和重要的乡会巡游(如钟村康公出会、沙湾三月三北帝诞、迎神赛会、市桥十乡会等)的日子,更是各方乡村的龙狮、凤舞、鳌鱼舞交替出场。大龙沙涌“鳌鱼舞”是一带村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端午龙舟

番禺是水乡,河网众多,端午龙舟在番禺民间经久不衰,在番禺每年端午节期间各地均有组织赛龙、拜祭和走亲访友活动,并约俗形成三大龙船会,每年各乡按约定从农历五月初一起,轮流聚集比赛,吃“龙船饭”,场面热闹。

七夕乞巧

乞巧源于久远的“拜七夕”(农历七月七)传说,经演化为“摆七夕”,又称“七夕贡案”。传统农村妇女用手工制作的人偶塑像,配以精巧细致的服饰,内容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主题鲜明,如穆桂英挂帅、六国大封相、鹊桥会等。每逢七夕前后,在番禺石碁镇凌边村和化龙镇谭山村一带有很浓郁的传统。2011年化龙镇谭山村更凭一组“七月七日长生殿”题材的大型乞巧贡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砖雕灰塑

番禺历有2000多座具岭南建筑风格的祠堂,保存较为完整的有368间,遍布于城乡村落,其中沙湾留耕堂、南村光大堂和石楼善世堂是闻名中外。番禺祠堂建筑广泛采用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和彩绘画等,别具岭南特色。

广彩广绣

广彩是广府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已有300多年历史。

广绣在番禺历史悠久,番禺新造是广绣的发祥地之一,主要包括番禺新造(包括大学城小谷围)、南村一带。

番禺区风景名胜

“番禺新八景”为:欢乐长隆(长隆旅游度假区)、莲峰观海(莲花山旅游区及海鸥岛)、宝墨生辉(宝墨园)、夫山叠翠(大夫山森林公园)、大学新城(广州大学城)、余荫留光(余荫山房)、沙湾粤韵(沙湾古镇)、番禺瀚映(番禺博物馆)。

长隆旅游度假区

长隆旅游度假区集旅游景区、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拥有长隆欢乐世界、长隆国际大马戏、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长隆水上乐园、广州鳄鱼公园等设施,是全国首批国家AAAAA级景区,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莲花山旅游区及海鸥岛

莲花山旅游区是广东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2年3月,被广州市政府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莲峰观海”。莲花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中莲花山古采石场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莲花塔和清朝康熙年间的莲花城是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建成40.88米高的观世音菩萨像,俗称“望海观音”。

宝墨园

宝墨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集清官文化、岭南园艺、岭南古建筑、珠三角水乡特色、古今艺术品于一体,始建于清末民初,毁于20世纪50年代。1995年重建,历时十载,扩至10万平方米。

大夫山森林公园

大夫山森林公园是生态型自然风景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头街禺山西路,跨沙头街、钟村街,总面积约9000亩。公园由湖光花木区、田园生态观光区、大夫山揽胜区、中心风景区、草坪旷野区、森林逗趣区、水寮野趣区和文体康乐区组成。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已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15所高校,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科学中心、体现岭南民居及民俗历史文化的岭南印象园等特色景点。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建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广东四大名园。余荫山房有两大景区,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俗称旧园区),二是2006年扩建成的文昌苑景区。旧园区内有红雨绿云、浣红跨绿、深柳藏珍等三处景观和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等四大建筑。

沙湾古镇

沙湾古镇始建于宋代,原名本善乡,因地处古海湾半月形的沙滩之畔,故名“沙湾”。沙湾古镇曾先后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文明示范镇”、“国家卫生镇”、“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称号。

番禺博物馆

番禺博物馆位于番禺区沙头街银平路龟岗东麓,馆区所占面积240亩,分为多功能主体陈列大楼、文博园、东汉古墓群景区等三部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馆。

番禺区特产美食

美食

番禺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是粤菜的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说法。

番禺十大特色名点
芝士焗新造番薯番禺九层糕番禺猪杂粥沙湾原奶挞番禺咸水角
沙湾紫坭鱼皮角香煎番禺米粉沙湾姜埋奶大石脆皮马蹄糕市桥白卖

特产

番禺名优农产品
波波无花果稼源水培叶菜金洋笋壳鱼洛浦慈菇绿航绿萝
海鸥岛麻虾沙湾墨兰悦佳胭脂红番石榴沙湾盆景德记珍珠番石榴

广东广州市相关地区

广东广州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