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02 11:25:03

桃源县,隶属湖南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介于北纬28°24'24″~29°24'00″,东经110°51'47″~111°36'41″之间,县域面积4441.22平方公里。桃源县域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截至2018年末,桃源县户籍总人口为96.8692万人。截至2019年,桃源县辖2个街道、23个镇、4个乡。

区划名称桃源县
行政级别
区划代码430725
辖区面积4441.22 km²
人口数量96.8692 万人
车牌代码湘J
电话区号0736
邮政编码415700
行政驻地漳江街道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湖南省西北部,常德市南部

桃源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漳江街道430725001
浔阳街道430725002
陬市镇430725101
盘塘镇430725102
热市镇430725103
黄石镇430725104
漆河镇430725105
理公港镇430725106
观音寺镇430725107
龙潭镇430725108
三阳港镇430725109
剪市镇430725110
茶庵铺镇430725111
西安镇430725112
沙坪镇430725113
桃花源镇430725114
架桥镇430725115
马鬃岭镇430725116
夷望溪镇430725117
双溪口镇430725118
九溪镇430725119
牛车河镇430725120
杨溪桥镇430725121
郑家驿镇430725122
木塘垸镇430725123
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430725200
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430725202
佘家坪乡430725212
泥窝潭乡430725216

桃源县建置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地域属楚国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于今桃源县青林回维乡黄楚村的采菱城遗址)。

秦朝时,属黔中郡。

西汉时,为临沅县的一部分。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从临沅县析出,置沅南县,隶属武陵郡。县治设于武陵县治西南70里(约合35公里)的古城山(今鼎城区长茅岭乡),汉殇帝延平一年(106年)迁至浔阳坪(今漳江镇浔阳坪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县名均为沅南县,其隶属关系变动频繁。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武陵郡,改为朗州,合临沅、沅南、汉寿三县为武陵县,隶属朗州。

唐、五代时期均为武陵县。

宋太祖乾德一年(963年),析武陵县,按转运使张咏的建议,以其地有桃花源而置桃源县。县治由沅水南岸迁至沅水北岸(今漳江街道),隶属朗州。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随之改属鼎州。宋孝宗乾道一年(1165年),桃源属由鼎州改置的常德府。

元成宗元贞一年(1295年)升桃源为州,属常德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复改常德为府,桃源仍降为县。

清初因明之制,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桃源县属湖南布政使司岳常澧道常德府。

民国三年(1914年),湖南省废除“府”、“厅”、“州”制,保留“道”一级,桃源属武陵道。民国五年(1916年),裁撤武陵道,桃源改属辰沅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废“道”,仅存省、县两级。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桃源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桃源隶属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0年8月,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改名为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桃源仍属其下。

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而成立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桃源隶属其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拨乱反正中,于1980年撤销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常德地区行政公署,桃源隶属其下。

1988年4月,常德地区改为湖南省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制,桃源属其辖。

桃源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介于北纬28°24'24″~29°24'00″,东经110°51'47″~111°36'41″之间,西与怀化地区的沅陵县、张家界市的慈利县、永定区交界,东与常德市的临澧县、鼎城区接壤,北枕石门县,南抵益阳市的安化县。县境西起牛车河乡高峰村万家河,东至三汊港乡仁丰村草鞋洲,直线距离约75公里;南起西安镇薛家冲村狮子岭,北至热市镇老棚村,直线距离约118公里,县域面积4441.2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桃源县域属湘赣丘陵的一部分,处于湘西山地向洞庭湖滨湖平原的过渡带上,为雪峰、武陵两大山系支脉夹峙,形成三面环山,由南部和西北部山地向中部及东部倾斜,呈“C”字形不完整的山间丘陵盆地。地势西峻东缓,南北高、中间低。从山地、丘陵到平原的过渡中有梯级降低现象,在100~200米、300~400米、500~700 米、800~ 1000米四级间常见陡坡过渡形式,呈明显的梯级递低地形。境内丘陵分布较广,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与山地存在着明显的地形转折,一般切割较深,起伏频率较大。丘陵的海拔高度100~300米,相对高度20~100米。岗地海拔高度为50~100米,相对高度20~30米。山地海拔高度300~800米以上。

武陵山脉余脉自西向北蜿蜓于县境北部,海拔超过800米的山峰有万阳山(918.1米)、星德山(842.5米) 。向东渐降为丘陵,一般海拔在300米以下。再东为低丘岗地,海拔一般在 100米以下。最东部的河谷平原海拔仅50米左右。南部山地为雪峰山脉支脉,群峰突起,山势陡峻,为中山山地,自西南向东逐渐降低。南部山区为地势最高地区,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43座,其中高于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胡家岭(1051.9米)、雷公尖(1020.8米)、牯牛山(1104.2米)、仙池界(1024.3米)、乌云界(1028.1米)等8座,不足1000米而高于800米的山峰有天台山(960.1米)、古佛山(902.6米)、大别界(828.9米)、眉毛山(864.6米)、轿顶山(902.2米) 、云雾山(862.1米)等35座。

气候

桃源县域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冷热四季分明,干湿两季明显,春多寒潮阴菇,夏多暴雨高温,伏秋易旱,冬少严寒。多年平均气温为16.5℃。年平均气温分布除南部和西北部山区低于16℃之外,其余均在16.0~16.5℃之间。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4.5℃,7月最高,为28.5℃,3~10月皆在10℃以上。县域位于雪峰山北端以安化县为中心的多雨区边缘,雨量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143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日照时数1529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

水文

桃源县域地处沅水中下游,沅水干流自西南至东北横贯全境,县内段长99公里,落差15米多,年平均流量2080立方米/秒,相应迳流量655亿立方米。自沅陵与桃源交界处(界首)至马石乡凌津滩属中游,河道平均比降0.35‰;凌津滩以下属下游,平均比降0.185‰。

桃源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48条,均汇入沅水,构成树枝状辐聚式水系。水系以沅水干流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河流发源于雪峰山脉,河床坡度陡,落差大,因南部山区降水量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集水量比沅水以北大1/3,故河流水量充足,水能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夷望溪、大杨溪、澄溪、水溪4条。沅水以北河流发源于武陵山脉,流经丘陵和平原地区,除白洋河、大状溪等落差较大外,其余各条河流落差均小于500米。主要河流有白洋河、陬溪、延溪、仙人溪、大袱溪、小袱溪等6条,其中白洋河为除沅水干流外县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1780平方公里。其它38条较小河流单独汇入沅水,共有集水面积460平方公里。

桃源县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哺乳类

桃源县主要野生哺乳动物有刺猬、臭鼠、蝙蝠、穿山甲、华南兔、中华竹鼠、褐家鼠、獐猪、狐、貉、豺、黄鼬、狗獾、猪獾、水獭、野猪、小麂等。

鸟类

桃源县内鸟类品种主要有小鹏鸩、鸬鹚、中白鹭、野鸡、锦鸡、竹鸡、红腹锦鸡、苦恶鸟、斑鸡(鸠)、布谷鸟、猫头鹰、翠鸟、啄木鸟、云雀、家燕、粉红山椒鸟、白头翁、棕背伯劳、黑枕黄鹂、八哥、白颈鸦、乌鸦、喜鹊、百舌、鹊鸲、画眉、黄眉柳莺、大山雀、贴树皮、暗绿绣眼鸟、麻雀、山麻雀、金翅雀等。

爬行类

桃源县内主要爬行类动物有:乌龟、闭壳龟、鳖、多疣壁虎、石龙子、北草蜥、两头蛇、赤链蛇、黑眉锦蛇、鸡冠蛇、翠青蛇、水律蛇、乌梢蛇、中国水蛇、银环蛇、眼镜蛇、五步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菜花蛇。

两栖类

桃源县内主要两栖动物有:大鲵(娃娃鱼)、大蟾蜍、雨蛙、青蛙、泥蛙、棘胸蛙。由于过量捕捉,青蛙、泥蛙的数量锐减,大鲵亦濒临绝迹。

鱼类

桃源县共有鱼类84种,隶属9目16科57属,其中鲤科占66.7%。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草鱼、鳙鱼、鲤鱼、鲫鱼、长春鳊、三角鲂、花鲭、唇鲭、蛇鲍、吻鲷、银色颌须鲴、黄尾鲴、银鲴、鳃鱼、鲶鱼、青板、鳜鱼、赤眼鳟、蒙古红鲌、翘嘴红鲌、长吻鲍、南方马口鱼、铜鱼、乌鳢等21种,另外还有短颌鲚、鳗鲡、细尾鱼、泥鳅、花鳅、黄沙鳅、黄颡鱼、黄鳝等。

昆虫类

桃源县内昆虫类动物除各种农作物害虫外,用材林害虫有马尾松毛虫、松梢螟、松实小卷蛾、杉梢小卷叶蛾、粗鞘双杉天牛、黄夹竹蝗、竹笋夜蛾、灰顶竹毒蛾、竹镂舟蛾、檫白轮蚧、栎毛虫、毛杨毛虫等;建筑物害虫有家白蚁、黄胸散白蚁、竹长蠹、竹粉蠹等;仓库害虫有麦蛾、玉米象、谷蠢、赤拟谷盗、锯谷盗、大谷盗、蚕豆象、绿豆象、豌豆象、粉斑螟等;医学及家畜害虫有中华按蚊、致乏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库蠓、舍蝇、红头丽蝇、温带臭虫、头虱、人蚤、蟑螂等。

益虫及资源昆虫除养殖的蜜蜂、家蚕、蓖麻蚕、赤眼蜂、金小蜂等外,还有稻虱缨小蜂、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绒茧蜂、稻苞虫赛寄蝇、大红瓢虫、大草蛉等。

虾、贝类

桃源县内虾类动物有沼虾、长臂虾、白虾和米虾4种。贝类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品种有背角无齿蚌、猪耳丽蚌、鱼尾楔蚌、河蚬、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方形环棱螺、犁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蜗牛等。

植物资源

桃源县植物资源主要科属有:壳斗科的栲属、青冈栎属、栎属、板栗属、石栎属计29种;樟科的润楠属、桢楠属、檫木属、木姜子属、山胡椒属等29种;山茶科的厚皮香属、茶属、石笔木属等13种;杜英科的杜英属3种;蔷薇科的石楠属、花楸属、樱属等26种;蝶形花科的香槐属、黄檀属、皂夹属、红豆树属等15种;胡桃科的胡桃属、山核桃属、青钱柳属等7种;榆科的榆属、榉树属、朴树属、青檀属等7种;槭树科10种;椴树科的椴树属等5种;山茱萸科的徕木属、四照花属等8种;金缕梅科6种;桦木科3种。还有裸子植物的松、杉、柏科。以上区系成分构成植被的骨干。石灰岩植被区系有较多的榆科、桑科、马桑科、马钱科、山茱萸科、芸香科、大戟科、木犀科植物。华中区系的中国特产种杜仲、猴板栗、香果树、湖南山核桃、鞘柄木、小楝木、包石栎、武冈白兰花亦常见于县内山地。

矿产资源

桃源县内有石煤、油页岩、铁、钒、铜、铅、锌、铜一多金属、白钨、锑、秉、金、黄铁矿、重晶石、碘、石膏、铀(醉铀矿)、金刚石、玛瑙、含钾岩石、桃花岩(大理石,能润士等20多种矿产,共有矿床、矿点、矿化点102处,其中中型矿床3处、小玺矿床6处、矿点61处、矿化点32处,此外还有温泉、石灰岩、白云岩、粘土(陶土)等。

桃源县人口

截至2018年末,桃源县户籍总人口(公安数、自然年度)为968692人,其中城镇人口229029人、乡村人口739663人,年末总人口比上年减少2856人。全县男性人口497787人,女性人口470905人。年内出生8059人、死亡9114人,全年自然减少人口105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年末常住人口85.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66万人、乡村人口49.43万人;城镇化率为41.91%,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

桃源县历史文化

桃源方言

桃源方言是北方话与江西话融汇后产生的语种,与四川话、重庆话、湖北话发音相近,属于西南官话常澧片。

桃源方言与北方方言和江西中部(吉水、樟树、丰城一带)的赣方言都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从宋到清,桃源一直是京都通往云、贵一带官方驿道必经之地,县人所操语言受北方话影响很深;江西中部人在明代及清初陆续大批迁居桃源,江西吉水、樟树、丰城话便渗入桃源语言。桃源方言按实际语言可分为中心区和渗透区两大类。中心区方言是县内的地道方言,覆盖县境中心区域,包括漳江镇及其郊区,陬市镇、漆河镇、三阳镇及剪市镇的一部分。渗透区包括桃源与邻县接壤的一些狭长地带。

擂茶

桃源地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过渡地带,其民风民俗有其自己的特色。在饮食上,桃花源一带流行喝“擂茶”。相传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南征到桃源时,士兵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民间献“五味汤”(即用茶叶、生姜、茱萸、绿豆和食盐研末熬汤),服后痊愈,擂茶即由此演变而来。

民间曲艺

武陵戏原名常德汉剧,是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武陵戏起源于明代,20世纪初,武陵戏兴盛,各地戏班林立,名艺人辈出。现存传统剧目约500个,其中高腔剧目30个,弹腔剧目占90%以上。弹腔剧目包括各班共有的"江湖戏"和瑞凝、天元、文华、同乐4大名班各具特长的"一家戏"。整理、改编的一批传统剧目,有《思凡》(曾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祭头巾》(文化部颁发的第一批戏曲得奖剧目之一)、《打督邮》、《两狼山》等。创作的现代戏中,《发霉的钞票》(参加全国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并获奖)、《巧婚记》、《姻缘错》、《芙蓉女》等影响较大。

桃源县风景名胜

桃源文物古迹众多。离县城不远的采菱城是春秋晚期的遗址。桃花源不仅是风景名胜,也是文化古迹,遗有唐代以来众多大诗人如孟浩然、刘禹锡、李白、王昌龄等碑刻诗文及古建筑。另外有“三阁三塔”、星子宫、马援石室等古迹遍布县内,还有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桃花源

桃花源在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面临沅水,背倚群山,苍松翠竹。相传因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而得名。自唐代开始建寺观,宋时更盛,元末毁于火,1455年(明景泰六年)又建殿宇,明末复毁于火。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重修渊明祠,沿山配置亭阁,按陶渊明诗文命名,此后又屡经修葺。解放前荒芜殆尽。1950年后除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维修外,并对已经倾圮的部分亭阁,也陆续进行整修和复建。修复桃花观、秦人洞、高举阁等古代建筑,拓展桃林10余里。

桃源八景

自县城下约十华里的潼舫,溯沅江而上至桃花源,共约四十华里。

桃川仙隐:(即今桃花源,包括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

潼舫晚渡:县城下十里,相传曾有仙人在此渡江。

漳江夜月:沅水流经这一段称漳江。相传江底晦(三十)朔(初一)都有月光。另,原有漳江阁(今已毁),江 中倒映的阁窗之中,白天黑至天明,都有一轮明月,赏月之人无不称奇。

浔阳古寺:遗址在沅江东岸八字路的浔阳坪,据传寺内有一古井,井中有龙泉剑一口,时现剑光,故寺亦名龙泉寺。

楚山春晚:县东南四里,此山狭而卑、园如弹丸。气暧春早、花木先发,鸡亦先鸣。

绿萝晴画:在县南三里,沅江之滨。峭岩削立、具画理、雨时常有晴色。

梅溪烟雨:在县南四里、虽久晴、溪中烟生如雨。

曰马雪涛:县南七里,沅江至此处、山狭水急、云奔石怒,放眼远望、雪浪冲天。此地被道家誉为“三十五 洞白马玄光之天”。

湖南常德市相关地区

湖南常德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