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04 09:49:07

恩施市,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总面积3971.58平方千米。恩施市户籍总人口80.92万人,有4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4个,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1.12%。截至2018年,恩施市下辖3个街道、5个镇、8个乡和1个管理处。

恩施建县始于吴永安三年(260年),为沙渠县,隶荆州。1984年1月4日,市、县合并。恩施市属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末端,云贵高原东延部分。西北、东南高,中部低,呈东北至西南纵裂地带走向。主要河流有清江、带水河、车坝河等,恩施市属中纬度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

区划名称恩施市
行政级别地级行政区首府,副地级市
区划代码422801
辖区面积3971.58 km²
人口数量80.92 万人
车牌代码鄂Q
电话区号0718
邮政编码445000
行政驻地小渡船街道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湿润性气候
地理位置湖北省西南部

恩施市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舞阳坝街道422801001
六角亭街道422801002
小渡船街道422801003
龙凤镇422801100
崔家坝镇422801101
板桥镇422801102
白杨坪镇422801103
三岔镇422801104
盛家坝镇422801105
新塘乡422801201
红土乡422801202
沙地乡422801203
太阳河乡422801204
屯堡乡422801205
白果乡422801206
芭蕉侗族乡422801207
恩施大峡谷风景管理处422801400

恩施市建置沿革

恩施古为荆、梁二州的交界地区。

周春秋时期为巴国界,战国时期属楚巫郡地。

秦,属黔中郡。

汉属南郡巫县南境,隶荆州。

恩施建县始于吴永安三年(260年),为沙渠县,隶荆州。

太康元年(280年),沙渠县改属晋之建平郡。南北朝时,宋、齐沿袭。

北周建德二年(573年),沙渠县境内置施州及清江郡治所,分沙渠部分地为乌飞、盐水二县,乌飞属施州,盐水置亭州及资田郡。

隋开皇初,废清江、资田二郡,改乌飞县为开夷县。开皇五年(585年),改沙渠县为清江县,隶荆州总管。义宁二年(618年),废清江郡,复置施州,领清江、开夷二县。

唐武德初置江州,盐水县属之。武德四年(621年),废盐水县,入清江县。唐贞观元年(627年),清江县属江南道。麟德一年(664年),废开夷县入清江县,清江县为施州治所所在地。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清江县属黔中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施州为清化郡。

五代属蜀,宋属施州,隶夔州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隶夔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清江入州,属四川行省。

明洪武初裁施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恩施县隶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后改湖广都司。

清朝初年,依循明制,属湖北荆州府。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改为恩施县,隶属归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恩施县隶属施南府。乾隆元年(1736年),以原境设恩施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恩施县属湖北省直管。

民国四年(1915年),恩施县属荆南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恩施县归施鹤道,为施鹤道治所。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存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鄂西行政区,恩施县为行政区治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恩施县归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管辖。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第十行政督察区为第七行政督察区,恩施县为附郭县。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湖北省政府迁恩施近8年,恩施成为湖北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7日,恩施县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为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恩施市(县级)。

1982年4月30日,恩施市正式成立。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县,并入恩施市。

1984年1月4日,恩施市、恩施县合并。

1993年4月,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易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恩施市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东邻建始县,西接利川市,南毗鹤峰县、宣恩县、咸丰县,北连重庆奉节县。介于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33″-30°39′30″之间。恩施市域东西横距86.5千米,南北纵距90.2千米,国土面积3971.5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恩施市境内为鄂西南山地,属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末端,云贵高原东延部分。西北、东南高,中部低,呈东北至西南纵裂地带走向。境内沉积岩分布广泛,多山间槽坝;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溶洞天坑较多。境内大山顶、石灰窑、太山庙一带,呈小型高原地貌分布。

水文

恩施市境内可供开发利用河流58条,主要河流有清江、带水河、马水河、马尾沟河、云龙河、太阳河、米田河、芭蕉河、车坝河等,水能理论蕴藏量75.6万千瓦。

气候

恩施市属中纬度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相对湿度82%,年降雨量1400—1500毫米,年空气优良天数300天以上。

恩施市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恩施市境内植物资源常见的有50科、163属、30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银杏、珙桐、鹅掌楸、红豆杉、金钱松、穗花杉、粗齿红山茶等13种;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兽类、鸟类、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共40目、121科、585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黄喉貂、穿山甲、大灵猫、白猸、斑羚、林麝等12种。

矿产资源

恩施市境内探明矿产资源39种,产地103处,主要品种有硒矿、铁矿、煤矿、黄铁矿、石灰岩、白云岩、硅石、大理石、耐火粘土、钡、钼、铜、锌、铝、磷、水晶等。

恩施市境内的硒矿和含硒石煤资源,富集在二叠纪含硅碳质页岩中,且富含硒、钒、钼等元素组合。双河渔塘坝硒矿区位于恩施市东南73千米处,是湖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于1993年3月至1994年5月期间勘查的一个规模可观的独立硒矿床。该矿床的发现和勘查,填补了全世界无独立硒矿床的空白。

恩施市蕴藏着丰富的硒资源,富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约850平方千米,储量高达25亿吨,最高含硒超过8000毫克/千克。受富硒岩层影响形成的大片富硒区域内,粮食、油料、中草药、饲草饲料、畜禽产品及矿泉水中。

水资源

恩施市境内清江城区以上河段流域面积1381平方千米,降雨量21.99亿立方米;城区以下河段流域面积2160平方千米,降雨量33.23亿立方米。全市总降雨量62.19亿立方米,降水深度1567.7厘米。地表径流42.01亿立方米,产水模数105.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产水系数0.68。全市地下水年排泄量9.89亿立方米,补给量24.9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恩施市水能理论蕴藏量75.6万千瓦,可开发量69.83万千瓦。清江恩施境内大小支流建有小水电站20余座。

恩施市人口

截至2018年,恩施市共有户籍总人口80.9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1.53万人,女性人口39.39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43:100(女性为100)。常住人口78.09万人,按城乡划分口径分:城镇人口(含城区及城郊区和乡镇集镇辖区)43.75万人,乡村人口34.3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02%,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当年出生人口8499人,当年死亡人口4580人,人口出生率9.66‰,人口死亡率5.22‰,人口自然增长率4.44‰。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75万人,占总人口的19.46%。

恩施市有4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4个,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1.12%,其中土家族31.4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38.98%、苗族5812人,占0.72%、侗族1.09万人,占1.35%,回族530人,占0.07%。其它少数民族都在500人以下,有的只一人或几人,多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新增加的人口,来源有婚嫁、经商、就学,就学的多半是湖北民族大学的学生,大多是短期在恩施居住。

土家族遍布全市各个乡镇。苗族主要分布在石窑、白果等乡村;侗族主要分布在芭蕉、白果和盛家坝;白族主要分布在太阳河乡;蒙古族主要分布在红土乡石窑村;回族多数分布在城内,其他各族则杂居在城镇。

恩施市名优特产

恩施紫油厚朴

恩施紫油厚朴,湖北省恩施市特产。

恩施紫油厚朴因主产区位于双河乡双河桥,又名“双河厚朴”。恩施州栽培历史悠久,产品质优、色紫、油润,故称“紫油厚朴”。

2005年08月2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恩施紫油厚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板桥党参

板桥党参,湖北省特产,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原产于恩施市板桥镇,1981年7月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板党”,也称“板桥党参”,简称“板党”。板桥党参,有效成份含量高,品质优良,被列为中国四大名党参之首。

恩施市风景名胜

恩施市拥有5A级景区1个(恩施大峡谷)、4A级景区3个(女儿城、梭布垭、土司城),3A级景区4个(龙鳞宫、枫香坡、二官寨、望城坡)。

恩施大峡谷

恩施大峡谷,全长108千米,面积300平方千米。2012年,恩施大峡谷启动创建国家5A景区。2015年7月,恩施大峡谷正式建设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12月,入选长江三峡30最佳旅游新景观。

云龙河地缝

云龙河地缝位于恩施大峡谷境内,纵贯大峡谷前山绝壁脚下。

腾龙洞风景名胜区

腾龙洞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地质公园,距湖北利川市城区6公里。景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

1988年,经25名中外洞穴专家历时32天实地考察论证:腾龙洞属中国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国家级权威刊物《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震撼腾龙洞"。海军69l艇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利川艇”。2015年12月,利川腾龙洞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位于恩施市土司路138号,2018年3月3日,被评为2017年度全州旅游系统工作突出单位。

2002年,恩施土司城对外开放。2006年,接待人数突破10万;2016年,接待人数突破50万;2018年前10个月,恩施土司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2.5万人次,同比增长32.43%;旅游综合收入3103.2万元,同比增长30.12%。

湖北星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星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鄂西南利川市、恩施市、咸丰县三县市境内,总面积68339千米,分东部星斗山片和西部小河片,属野生生物类别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981年,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成立星斗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2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星斗山为省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办发[2003]54号”文件,将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月九日由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正式授牌成立“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恩施州相关地区

湖北恩施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