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07 09:14:09

夏津县,隶属于山东德州市,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北依德州,南靠聊城,西临京杭大运河。截至2018年,夏津县辖10镇、2乡、1个街道及1个省级开发区,314个社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2018年末常住人口51.96万。

区划名称夏津县
行政级别
区划代码371427
辖区面积882 km²
人口数量51.96 万人
车牌代码鲁N
电话区号0534
邮政编码253200
行政驻地银城街道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

夏津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银城街道371427001
北城街道371427002
南城镇371427100
苏留庄镇371427101
新盛店镇371427102
雷集镇371427103
郑保屯镇371427104
白马湖镇371427105
东李官屯镇371427106
宋楼镇371427107
香赵庄镇371427108
双庙镇371427109
渡口驿乡371427200
田庄乡371427204

夏津县建置沿革

夏津县域于唐、虞、夏、商、周时期属兖州之域;春秋时为齐、晋会盟之要津,战国时为赵国地,秦属巨鹿郡地。

西汉初年置县,曰“鄃”,为县域置县之始。时鄃属冀州部清河郡地,县治设于现城址东北20公里处(今平原县腰站镇王双堂村北侧);汉高后四年(前184年)鄃为侯国,吕它曾为鄃侯。孝景时曾封栾布为鄃侯,后封国撤销,仍为鄃县。孝武时,为武安侯田蚡“食邑”。新莽时,改鄃称为善陆;东汉复为侯国,勋臣马武封鄃侯,后马武改封杨虚(今高唐),鄃仍为县,隶属清河国。清河国后改称甘陵国,鄃仍属之;三国魏时,鄃亦属甘陵国;晋代,甘陵国复称清河国,仍辖鄃。

南朝刘宋时,鄃属清河郡;北魏初,鄃辖于平原郡,寻废平原郡,鄃改属东清河郡;北齐,撤销鄃县,并入平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古鄃城西南重建鄃县,先隶属于贝州,后又改属清河郡。同时,另置夏津县(此为该县之名的发端,县城位于今城址以北17公里处的新盛店)。此时为鄃县与夏津县并存时期,鄃与夏津同属贝州。鄃县后复改属清河郡。大业年间,曾一度撤销夏津县,并入清河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将鄃县改为夏津县,仍属贝州。后因县城遭大水,于是将县治迁到新县店(新盛店旧称,即原夏津县城址);五代汉时,夏津县划归大名府,至宋朝和金朝,夏津县仍属大名府。

元朝初年,夏津县隶属东平路,曾一度为驸马都尉武毅王的“汤沐邑”。至元七年(1341年),夏津县改属直隶高唐州;明朝建立,夏津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清朝因袭明朝旧制,雍正八年(1730年)后,夏津县从高唐州划出,直属东昌府管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临清为直隶州,夏津县遂辖于临清州,是为属临清州管辖之始。

民国元年(1912年),夏津县改属济西观察使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山东东临道(道尹官署设于临清);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属山东德临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津县改属山东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址设于临清)。七七事变后,行政区划屡有变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属山东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区。同年3月,日伪政权在山东省公署下设道、县、区、乡建置,夏津县归属鲁北道管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8月,夏津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归属鲁西北三专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属冀鲁豫边区政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夏津县抗日民主政府(后改为人民政府),属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第六专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属冀南行署二专署。

1949年,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10月,划归山东德州专区。

1956年2月,德州专区撤销,夏津改属山东聊城专区。3月,恩县撤销,苏留庄区及左王庄区(部分)计97个村划归夏津县。

1958年12月,武城县撤销,并入夏津县。

1961年复置德州专区,夏津又属之,7月,恢复武城建置,原武城县域复从夏津划出。

1967年,德州专区改为德州地区。

1995年,德州又撤地改市,夏津皆属之管辖。

夏津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夏津县位于德州市西南部,处于北纬36°53′~37°10′,东经115°45′~116°16′之间,东南与临清市、高唐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清河县以运河为界而相望,北与武城、平原县相接,在省会济南西北方向120公里处。总面积88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坡降为1/5000—1/8000之间,最高海拔34米,最低海拔23.5米,差10.5米。境内中部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堤—陈公堤,将夏津县分成堤上、堤下两大部分。堤上多为河滩高地、冲积扇形地、沙质河槽地组成;堤下由平坡地、洼地、浅平洼地、沙质河槽地组成。

水文

夏津西有卫运河,东有马颊河两条干流,境内六五河纵贯全境;青年河、七一河、六马河、大沙河、城东干沟等14条主要支流纵横交错,大小相通,各河互济,形成了抗旱灌溉和行洪排涝的骨干水利系统。卫运河在城西20公里处,南从临清市的二十里口子进入夏津境内,从管辛庄出境入武城县,流长21.2公里。马颊河南从高唐入境,境内流域面积25.3平方公里。夏津县降水径流大部分产生在7、8月份,其他月份基本不产生径流,或只产生微量径流。多年平均流量为2720.3万立方米。卫运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5.8亿立方米,马颊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717亿立方米,夏津县径流量为27.8亿立方米。

气候

夏津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7°C,年极高气温41.7°C,极低气温零下22.5°C,冷热、干湿明显。冬季多北风,干冷、雪雨少,平均气温零下2°C左右;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集中;晚秋经常出现干旱,干旱对于喜温好光的棉花影响比其他作物小,这是夏津种植棉花历史悠久的气候原因。据30多年的气象统计,全年降雨量平均565.5毫米,约67%集中于夏季。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599.1小时,年总辐射量123.4卡/平方厘米。正常年初霜日为10月22日,终霜在翌年4月12日,无霜期为192天。

夏津县人口

2018年,夏津县出生人口4796人,出生率8.74‰;死亡人口2331人,死亡率4.25‰;人口自然增长率4.49‰,比2017年下降2.02‰。年末常住人口51.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51万人,乡村人口25.45万人。

夏津县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夏津县名的来历,自地名普查、县志编纂以来进行过多次考证,其中“津”字来历说法比较一致,皆以大河(黄河)渡口而得。据明嘉靖本《夏津县志》载:(夏津)春秋时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津”渡口也,《水经·河水》云: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据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图集》所标示,夏津地处黄河北上拐弯处的西岸。河水经拐弯的缓冲,来到夏津一带水势转慢,故此地成为黄河东西过往的渡口。夏津之“津”字当以渡口而得。

乡土文化

夏津县地处齐、赵边界,古为赵国地。旧志载夏津人“素有燕赵之风”,“民性勇直”,因之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民俗文化特色。

方言文化

夏津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山东话群。夏津话以县城话为代表,夏津县差异不大,只有在后屯村(今属苏留庄镇)以北稍与原恩县(今属平原县)相同;在城西15公里处的白马湖镇九营,杜堤等十余庄人口音稍近临清话。

民间艺术

夏津县历史上传统文艺活动主要有高跷、架鼓、狮子舞、龙灯、旱船、小戏曲(又称“小调子”)等。其中以高跷、架鼓为最普遍。武术项目有太极、八卦、少林、伍子等派别。其中以杜缄三的太极拳最具本地特色,其所剑的“太极十三式”、“五星锤”等武术套路,现已重新整理传世。原体委副主任杜建忠的太极拳曾在省市比赛中获奖,其拳法已整理成书,出版发行。每年元宵节夏津县都有一场别开生面的闹元宵,其中节目以架鼓、高跷以及戏团唱戏为主。

传统工艺

夏津民间工艺主要有神像雕塑,家具的雕镂、及玩具制作等。其形式是桌椅等器具花边图案的雕镂,内容多为“吉祥”、“如意”、“福寿”等,配以“蚂蚱牙”、“卷草”、“花鸟”、“山水”等图案。玩具制作以泥塑木雕人物、走兽为主。有虎、狮、人等。

夏津剪纸构图简洁,剪法粗犷,是一种颇受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装饰品。因事而剪,因人而置。过春节剪“连年有余”、“吉祥如意”;婚事剪“鸳鸯”、“蝙蝠”、“抱角”、“月亮”;老人生日剪“长寿桃”、“松鹤延年”等。

夏津书画艺术,素以普及广,从事人员多而著称。人们用书画装点居室,款式夙以“中堂”、“条屏”、“条山”为主,多为纸本图轴。品种有写意、工笔;书种兼真、草、隶、篆。清末民初,书法较著名的有李士奎、李毓英、刘晓山;丰富了夏津县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文物古迹

古鄃县城遗址

古鄃县城遗址位于夏津县城东北,平原县城西南35里之阚家庄,有鄃县故城遗址,遍地瓦砾,不宜耕稼,其城址仍依稀可辨,人们俗称为“城子里”。曾出土古钱币颇多,钱之文样曰“货泉”。

夏津故城遗址

夏津故城遗址在夏津县以北15公里处新盛店镇新盛店村,地势与今县城相仿,大十字街为地势最高处。据旧志载,因此地低洼,遇雨即涝,因此迁鄃城,改鄃为夏津。此地先后称孙生镇、锦川镇、新县店、新盛店。

窦建德屯粮仓廒遗址

窦建德屯粮仓廒遗址在夏津县老城东北角(今北城街东首)。唐武德二年(619年)春,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与隋军激战于聊城,窦建德以此地为军需物资“转输之地”。曾将粮草囤积于此处,以济军用。廒场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左右,周围有水沟封闭。水沟用途有二:一为保护廒粮,免被盗窃;二为以沟水防火,起消防作用,实为一举两得。

大云寺遗址

大云寺遗址位于东李镇张法寺村东南。始建于金,后因年歉兵燹,渐次衰颓,迄于元末,殿宇倾圮几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法师张福广(掖县人)来此经营重修。至明天顺癸未(1463年)竣工,历时70余年,始建成煌煌大寺。共建各式大殿一十八座。“三佛、护法、大悲、五百罗汉、金刚”诸神像俱全。僧房、仓库、浴室、厨房等配套设施无一不备。“栋宇鲜丽、金光流映,煌然为东藩伟观”(见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艺文志。》)盛时僧众达百余人,为方圆数百里之名刹。后因年湮日久,世事沧桑,殿宇倾圮,僧众散归,时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左右,其建筑已被拆除殆尽。其址仍瓦砾遍地。常有祭祀用的陶瓷器皿出土,并出土有赑屃,方形墓碑等。

白龙王庙村汉墓群

白龙王庙村汉墓群位于新盛店镇的白龙王庙村东。20世纪80年代初,县文化馆派人勘测,发现古墓多处。上报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后,曾组织发掘,经鉴定为东汉早期墓葬。出土有陶鸡、陶狗、陶楼子等,现存于县图书馆。发现的古墓仅2处。

夏津县名优特产

夏津椹果

夏津椹果味甘似蜜,汁若醍醐,其中白椹果粒大、汁液浓,品味尤佳,为椹中之上品。

宋楼火烧

宋楼火烧又名灯笼火烧、风筝火烧。选料稍良,用上等面粉,加适量黄豆面。每个折六层,层层刷香油,经锅烙火烤而膨为灯笼形,层薄如纸,香酥可口,个重仅七钱。

布袋鸡

布袋鸡是夏津名吃,又名海味什锦鸡,因其状如布袋,故名。其制作精致,选料精良。须取当年生母鸡,宰杀放血,褪毛,去内脏,剔除骨头,仅余头经油炸、笼蒸,并配以青、红蔬菜拼成图案,望去宛若整鸡伏于锦簇中。上席后,用筷一划,内馅露出,肉鲜馅美,肥而不腻,香嫩适口。

益和成糕点

益和成糕点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由夏津双庙村糕点名师李森先创制。为提高质量,其曾辗转于京、津、济等地向糕点名师学艺。因而所制糕点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又兼具京、津、济之特点。为取“和顺增益”、“和气生财”之意,故名“益和成”。

银丝面

银丝面,又名龙凤面,原为雷集镇张集村张氏祖传面食,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苦水羊肉丸子

苦水羊肉丸子是家住夏津北城苦水村一农民独创的一门手艺,制作羊肉丸子的原料主要有:羊肉、葱、姜、鸡蛋、香菜等。调料有:花椒面、胡椒粉、盐、淀粉、香油等10多种材料组成。

夏津县风景名胜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面积12.8万亩,森林覆盖率62.8%,林木资源有55科117属210种,地貌变幻奇特,沙丘连绵起伏,伏跃跌宕,古树参天、生机盎然,形成一条自然变换的绿色屏障,其中百年以上古树近3万棵,是平原地区珍贵的原生态自然资源,有“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之美誉。

龙湖公园

龙湖公园位于夏津县城西南部,是“碧水绕城”工程的组成部分,为工程提供调蓄水源。总投资7000余万元,全园面积52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420余亩,围湖绿化景观面积近7万平方米。

杏坞园

杏坞园面积约1300亩,因园内的杏坞书院古迹而得名。清朝咸丰八年,夏津乡绅刘令晦,邹绍鲁、潘克博等为兴办义学,多方筹集资金,修建了一座书院,因其掩映于杏林之中,故取名“杏坞书院”。为纪念这一古迹,所以把这个园区取名杏坞园。此园区将民间义学、儒学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着力打造文化教育这一特色。

山东德州市相关地区

山东德州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