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10 09:15:16

武宣县,又称仙城,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是来宾副中心城市,武宣县位于自治区中部,来宾市东南部,地处北纬23°19'-23°56',东经109°27'-109°46'。东北面与金秀瑶族自治县为界,东南面与桂平市、贵港市毗邻,西面与来宾市兴宾区接壤,北面与象州县交界。武宣县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置中留县,武宣县名建制始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武宣辖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下辖9镇1乡,142个村民委、8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全县种植农作物116.89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9.53万亩(水稻播种面积29.76万亩)。2019年末户籍总人口45.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93万人。

区划名称武宣县
行政级别
区划代码451323
辖区面积1739 km²
人口数量45.86 万人
车牌代码桂G
电话区号0772
邮政编码545900
行政驻地武宣镇城东路9号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广西中部

武宣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武宣镇451323100
桐岭镇451323101
通挽镇451323102
东乡镇451323103
三里镇451323104
二塘镇451323105
黄茆镇451323106
禄新镇451323107
思灵镇451323108
金鸡乡451323204

武宣县建制沿革

秦以前,武宣属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武宣属桂林郡,郡治布山(今贵县境)。今武宣县为中溜县,县治在今桐岭镇一带。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今武宣境内设置中留县,县治在今桐岭镇一带,隶属交趾刺史部郁林郡。

东汉中留县改称中溜县,隶属交州郁林郡。

三国属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分郁林郡地,增置桂林、始安、临贺三郡,隶广州,今武宣县地属中留县(县治今桐岭镇一带),隶属桂林郡(郡治武安,今象州县境)。

晋太康元年(即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吴孙皓降于晋。广州归西晋一统。西晋时废中溜县,今武宣县地属桂林县(县治今金秀县大樟乡),东晋以原中溜县地复置并更名中胄县(县治在今桐岭镇一带),改隶广州郁林郡(郡治今贵港市),辖及今武宣县等地。

南北朝时,宋复置中溜县,属桂林郡,郡治武安改武熙(今象州),后迁郡治中溜;齐置中溜县,属桂林郡,迁郡治武熙;梁时中溜县改称中胄县,属桂林郡(郡治迁回中溜改为中胄);陈置中胄县,属桂林郡(郡治中胄县)。宋、梁、陈郡治均在今武宣县境。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增置桂林县(汉旧县县治在今金秀大樟乡,隋朝另置县治在今象州县妙皇乡,妙皇乡在解放前属今武宣县),开皇十一年武宣县地并入桂林县,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桂林县地,增设武仙县,县治阴江(今三里镇旧县村)。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武仙县属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年)属岭南西道邕管象州。

五代十国称武仙县,先属楚国,后周太祖顺元年(951年)改属南汉,行政行域沿唐制不变。

宋朝称武仙县,至道三年(997年)属广西路象州、州治阳寿(今象州县境)。

元朝称武仙县,先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属广西行中书省柳州路象州,州治阳寿。

明朝称武仙县,洪武九年(1376年)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右江道柳州府象州(府治今柳州市,州治今象州县境,县治今三里镇旧县村)。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武仙县改称武宣县,县治移高立(今武宣镇),隶属因之。

清朝称武宣县,顺治、康熙时属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宾州直隶州,雍正八年改属右江道浔州府(府治今桂平市区),编户六里(即在厢里、东乡里、武赖里、古豪里、西乡里、北乡里)。咸丰六年(1856年)大成国平靖王李文茂率军攻武宣城,把武宣县改称文兴县。咸丰十一年失守,武宣县仍复清制。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宣县属浔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称武宣县,属浔州府。2年撤销府制;省下设道,由道领县,武宣县属郁江道。3年郁江道易名为苍梧道。19年属苍梧民团区(治梧州)。21年属梧州民团区(治桂平)。23年属梧州行政监督区(治桂平),25年改属浔州行政监督区(治桂平),29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治桂平),31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梧州),37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柳州),38年改属十三行政督察区(治桂平)。

1949年12月1日,武宣县全境解放,12月24日武宣县人民政府成立,政府驻武宣镇,属柳州专区。1952年9月1日武宣县与象县合并,称石龙县。政府驻石龙镇,属宜山专区,1958年改属柳州专区。1962年3月29日撤销石龙县,复置武宣县,政府驻武宣镇,属柳州地区(1970年为柳州专区)。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柳州地区,设立地级来宾市,2002年12月28日,地级来宾市正式成立,武宣县划归来宾市管辖。

武宣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宣县位于广西中部,来宾市东南部,地处北纬23°19'-23°56',东经109°27'-109°46'。东北面与金秀瑶族自治县为界,西南面与桂平市、贵港市毗邻,西面与来宾市兴宾区接壤,北面与象州县交界。

地质地貌

县境内地形大体是中部低平,地形开阔,东西两侧抬升隆起,东侧山峰标高在海拔400米以上,西侧山地标高在海拔200—400米之间,北低南高。从北到南地面标高一般在55—110米之间。地貌上,中部为岩溶缓坡低丘和洪积、冲积平原,间或土岭石山交错。向东走为岩溶垄岗过渡到低山、中山陡坡的砂岩、页岩山区。向西走则为峰林石山洼地过渡为峰林石山槽地,系岩溶地貌类型。从全县整体看,表现为三处长形盆地及两片丘陵平原,即大琳盆地、东乡至五福盆地、通挽至桐岭盆地;从金鸡圩沿武石公路到武宣至勒马为一片冲积和丘陵平原,从古禄至甘棠为一片岩溶低丘平原。县境内地面标高以黄海面为零点,最低是三里镇黔江河内孤岛泗孤洲海拔41.5米,最高是东乡镇东北面约20公里与桂平市交界的强盗冲顶无名山海拔1300.3米。

气候

武宣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桐岭、思灵两镇,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区。由于地势是分别从东北、西南向中部倾斜,形成西北至东南的开阔地带,而且又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在西邻来宾有铁帽山屏阻,因而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多从两路进入县境。一路是经柳州沿柳武公路侵入,此路由于受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影响,冷空气滑行,不利于降水的发生和发展,因而冷空气到武宣后多数雨量不大或没有降雨。一路是经湘桂线进入来宾县后,由高空气流引导,沿来宾、南泗、石牙开阔地进入禄新影响武宣南部,此路冷空气亦经由高到低的地势而滑行,同样影响降水。县境东部,除黔江出处外,多是较高山地,特别是大瑶山,对东风天气系统形成一屏障,此时武宣县处于夏季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雨量大减,向南面的金秀罗香年雨量2500多毫米,而背风面的武宣、黄茆年雨量仅1160毫米,差别甚大。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武宣的降水主要靠西和南面来的高空槽、低涡、热低压(它们有时与地面锋面配合)及进入北部湾的台风边缘或台风槽或强大的东风波。除东风波的降雨路迳是从东到西外,夏半年大部分的天气系统都是从通挽(或思灵)分别沿长形开口盆地经桐岭(禄新)到三里、东乡、武宣、二塘、黄茆,受大瑶山余脉抬升,雨量加大,使县内东部雨量多于西部。冬半年则是从黄茆、二塘经武宣到三里、东乡,或从禄新到县境南部。

山地除对于大气环流和降水造成影响外,对于光、热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县内东部山地多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土山、大岭,森林覆盖率较高,海拔也较高,因而光照少,降雨多,湿度大,温度低。而西部多孤峰石山,树木少,日照多,强度大,温度高,降雨少,蒸发大,成为旱区。纵观武宣县的气候特点是:光热丰富,但春秋常有低温;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干旱频繁;水热同季,时有洪涝,冬温较高,偶有霜雪。

水文

武宣县有大、中、小河流106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公里。全县年总水量为12.7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4亿立方米,地下水1.26亿立方米。

全县有地下河6处,较大的地下水出水点154处。地下河出口流量最大达到891公升每秒,地下水枯期动蓄量为7079.6公升每秒。

武宣县自然资源

武宣县四面环山,黔江河由西向东将全县隔为南片、北片,209国道又将全县划为东西两片,行政区域面积为1739.45平方公里。在全县260万亩土地面积中,低山78.20万亩,占30%;中山12.62万亩,占4.85%;丘陵55.74万亩,占21.44%,小平原107.69万亩,占41.42%。

武宣县地处低纬度,地处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横贯桐岭镇和思灵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9.9小时,年日照率为39%,年平均气温21.2℃,平均年降雨量1291.7毫米。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冬温较高,偶有霜雪。地资源、水资源较为丰富,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为260.91万亩,全县耕地总面积3.5万公顷,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9.0万亩,其中水稻30万亩、玉米8万亩、大豆8万亩、红薯3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2.6万亩,年均种植蔬菜14万亩,花生5.5万亩;有林面积90.2万亩。

矿产资源

武宣县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主要矿种有铅、锌、石灰石、铁、锰、硫铁矿、重晶石、滑石、水晶、大理石、方解石、黄金、高岭土、硅石等。其中石灰石储量为2000亿吨,仅武宣镇土番山、寨山(距县水泥厂1.2-2公里)的1级石灰石储量就达1.95亿吨,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为:CaO,54%-55%;Fe2O3,0.12%;SiO2,0.13%。烧石量为43.37%,灰份为42.85,其中CaO与MgO的比值大于51.5。

武宣县人口民族

2003年末人口41.58万,其中农村人口36.5万。有壮、苗、侗等少数民族27.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73‰。

2007年人口总数43万,其中农业人口37.5万,农业劳动力22.88万。主要语言有:汉语西南官话武宣话、汉语普通话、汉语客家话,壮语北部方言红水河土语(与黔江河分为南北两片,即东红水河土语和柳黔土语)。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宣县总人口347794人。其中:武宣镇45005人,桐岭镇29472人,通挽镇30904人,东乡镇24869人,三里镇39258人,二塘镇42988人,黄茆镇23439人,马步乡13539人,禄新乡31828人,思灵乡20456人,新龙乡14834人,河马乡15041人,金鸡乡16161人。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31330人,常住人口353253人,其中各乡镇常住人口如下(人):

武宣镇77632、桐岭镇43919、通挽镇30313、东乡镇38275、三里镇28524、二塘镇38904、

黄茆镇21794、禄新乡33968、思灵乡19385、金鸡乡16220、黔江农场4139。

武宣县民俗风情

壮族师公戏

壮族师公戏,是由师公跳神发展而成,武宣壮人称之为“唱师”、“跳麽”、“唱诗”、“跳神”等称谓,1987年后正式称为“壮师剧”,并列为壮族七大剧种中的第二大剧种。

武宣县原有15个传统师公班(通挽4个,东乡3个,禄新3个,桐岭2个,二塘2个,三里1个),壮族巫觋歌舞于明代受梅山道教的影响,到了1872至1874年间在贵县鹤山村一带形成了早期的师公戏,流传至武宣发展壮大后最为盛行,可算是完整的壮师剧了。2002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武宣县通挽镇为“广西民间艺术之乡(壮师剧)称号”。

翡翠舞

翡翠舞是武宣壮族人民模拟禽类动物而独创的全国唯一的一种娱乐性舞蹈。表演者套上用竹片和绿色毛线结成的美丽的翡翠鸟模型,在锣鼓及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显得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为武宣壮族人民独有的传统舞鸟节目。该舞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举行,有一对出场的,也有群体出场起舞的。起舞时舞姿及形态优美纯朴,可抒发内心情感,又富于娱乐情趣,给观众带来心旷神怡的美好联想。舞蹈动作的主要内容有觅食(追鱼、啄鱼、喝水)、洗澡、盘睡、交情、惺忪.起飞等,体现了翡翠鸟性格温顺、勤劳善良、和谐相处的特征。该舞蹈反映了壮族先民对鸟的图腾崇拜,借翡翠鸟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壮族人民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武宣县风景名胜

武宣县旅游资源差异性大,特色浓。武宣自古就有“中留山水甲南天”之美誉。有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百崖大峡谷、下莲塘,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八仙天池,广西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物武宣文庙,以及神奇画廊大藤峡和五马拦江、地下峡谷犀牛岩、太平天国洪秀全东乡莫村登极称天王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此外,还有独特的盘古文化、庄园文化,其中包括广西占地面积最大的庭院建筑黄肇熙庄园、中西风格结合的刘炳宇庄园、郭松年庄园为代表的20多处近代庄园。

主要旅游景点有百崖大峡谷、八仙天池、百年孔子庙、大藤峡库区、黄肇熙庄园、下莲塘将军庄园群、码头村乡村旅游区等,其中,百崖大峡谷、下莲塘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

百崖大峡谷

武宣“百崖大峡谷”又称“百崖槽”,是1988年9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22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之一。香港大公报曾载文称之为“世界罕见的峡谷风光”。百崖大峡谷位于东乡镇高达村,距县城约38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域内顶峰海拔1300米,总面积13.66平方公里,主峡谷长10公里,有三十七道弯,十多处瀑布,七处深潭。峡谷内有数以百计侧槽,,峰峦险峻,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24℃,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万个/cm3,是天然的大氧吧。景区开发约2.5公里,主要“壮王山”、“鸳鸯瀑”、“西王瀑”、“天王瀑”、“仙女散花”等景点。

八仙天池

“八仙天池”(又称:“八仙山”、“八仙寨”),是全国三个天池之一,1988年经自治人民政府批准,列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开发保护区。距武宣镇6公里的大山峡村八仙山。山体呈圆形,面积2平方公里,山体313米高程,四周环列八座山峰,在高出地面127米的山腰中有一池天然碧水,似“八仙托玉盘”,故称:“八仙天池”。天池长约150米,宽100米,水深10米。又名:“八仙潭、龙潭、仙湖、神秘湖”。八仙山四周空荡,雨不盈,旱不阔,水清无尘,味甘可饮。

武宣文庙

武宣文庙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是广西最大、保存较好的文庙之一。武宣文庙占地面积4760平方米,是广西现存文庙最大的文庙,历经明、清、民国各代相继修葺,形成了建筑布局有照壁、东西厢房、礼门、义路、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露台、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明伦堂等组成一座宫殿式歇山穿斗式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群体。

大藤峡

大藤峡,武宣黔江到桂平碧滩一带,全长90多公里,素有“小三峡”之称;大藤峡: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下游的一段峡谷,是广西最大、最长、最著名的河道峡谷,具有山雄、峰秀、水急、滩险、景美的景观特色。大藤峡的入口位于广西武宣县东南隅勒马村附近的勒马滩,出口位于桂平市西北隅的弩滩,全长41公里。传说原有大藤横跨江面,昼沉夜浮,可以渡人过江,故名大藤峡。峡谷系大瑶山脉与莲花山脉所夹黔江水道而成。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年1月)曾放舟大藤峡,他在游记中写道:横石矶(即红石滩)“有石自江右山麓横突江中,急流倒涌,遂极满澒洞之势”,“两岸山势高耸,独冠诸峰,时有山峰悬峙”,记述了大藤峡雄伟壮观之景象。

五马拦江

五马拦江,位于武宣县城南郊,黔江南岸有5座弧列的山峦,活似5匹骏马,将黔江截拦,强令黔江水绕东流,气壮山河,江山辉映,景色迷人。在5匹骏马之间,耸立一座竹笋状的文笔峰,面对江中200余米长的椭圆形沙洲,俗称:“古碛滩”,是武宣县老八景之一—《古碛钟声》。昔日江水击洲,声如钟鸣。

犀牛岩

武宣县城西15公里禄新古杭村的犀牛岩,溶洞下深10多米,长10多公里,宽处可容万人,窄处仅能侧身而过;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连;洞内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景观,让众多游客目瞪口呆,国家岩溶研究所副所长房昌龄感叹地说:“犀牛岩集千家洞之美,万家岩之奇,可谓中国第一洞了”。

双髻山

双髻山,是扬名全国的名山,位于武宣东乡镇东北隅,距县城28公里,山体长1公里多,宽约1公里。有一条“天险古道——东乡界”,这条崎岖的人行山古道,翻越海拔1004.1米高程的“双髻山”,自西界脚东乡屯应村起至东界的桂平花雷村止(1952年4月前属武宣东乡管辖),全长30华里,上山15华里,下山15华里,山势险要,雄伟壮观,双峰耸立,云雾缭绕,在鹞婆石处山谷狭窄,有一公里路段,宽约一米,两则壁陡,径曲如栈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天险。

武宣灵湖

武宣灵湖为武宣旧八景之一“灵湖松籁”所在地,位于三里镇灵湖村前,距县城约8公里,距武宣至平南二级公路约300米。灵湖水面积20亩。昔日湖东北有灵台寺,相传佛像自他处飞来;下流有水月庵。湖岸古松三株,盖数百年物。这是不可多得的旅游风光。灵湖村地灵人杰,清朝有进士张梦骥、举人张任宏等大批文人,张家祠堂内尚保存张梦骥考取进士的牌匾。

武宣县名优特产

名特优产品有牛心柿、胭脂李、红心蜜柚、桐岭哈密瓜、葡萄、大果枇杷、卜玉黄皮、双髻龙茶、红糟酸、农家腐竹、油葵油、优质米、葛根、谢华面条、白糖、武宣米饼、三里鱼圆、大米厂月饼、酱腌菜、金晒酱油、东乡米粉、龙眼干等

武宣金龙茶

金龙茶产于河马乡,因山而得名。由于该山高且雾多,雨量充沛,土壤肥力适中,故其茶品质优良。加之采用传统制茶技术和现代制茶技术相结合,金龙茶成品外形若龙,汤色青绿,味道甘醇,远销港澳及新加坡等地。

牛心柿

牛心柿是武宣名优特色水果,该果与其它同类产品的最大区别是果呈四棱,果沟四条但不明显,果似心脏形,果顶类凸似牛心,故此得名。该果耐贮运且个大匀称,曾获国际博览会“金象奖”和2001年国际农牧业科技成果及产品推广博览会“优秀产品金奖”。牛心柿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重要元素,含碘较高,可治甲状腺疾病,还有清热、健脾、涩肠、止血、镇咳的作用。全县栽培面积0.23万公顷,常年产量11万吨,主要分布在二塘、三里、东乡等乡镇。

红糟酸

用煮好的米饭,拌入红糟种使之发酵后制成干爽、松散、浓香、殷红的新鲜红糟。用它来腌制各种蔬菜瓜豆,色香味俱佳,特别是子姜、荞头、辣椒,腌制后滑嫩脆口,酸辣适度。也常用红糟酸焖鱼或炒猪大肠、猪肚,香味浓郁。

广西来宾市相关地区

广西来宾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