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27 09:23:30

施甸县为云南保山市下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地处东经98°54′—99°21′,北纬24°16′—25°00′之间,东隔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以勐波罗为界与临沧市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县相望,北连隆阳区。县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会昆明市654公里。截至2015年末,施甸县总人口344418人,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辖5个镇,8个乡,施甸县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6℃。境内地形属怒山尾翼山地峡谷区,地势大致北高南低,河流属怒江水系。

区划名称施甸县
行政级别
区划代码530521
辖区面积2009 km²
人口数量34.4418 万人
车牌代码云M
电话区号0875
邮政编码678200
行政驻地甸阳镇
气候条件低纬山地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云南省西部边陲

施甸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甸阳镇530521101
由旺镇530521102
姚关镇530521103
仁和镇530521104
太平镇530521105
万兴乡530521201
摆榔彝族布朗族乡530521202
酒房乡530521203
旧城乡530521204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530521205
老麦乡530521206
何元乡530521207
水长乡530521208

施甸县建制沿革

在县境南部姚关乡蒜园村的小汉庄北侧万仞岗发现完整的智人头骨化石,称姚关人,据有关专家鉴定考证,距今约8000年左右。全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发现多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陶片和兽骨化石,表明距今约3500~4000年左右,古人类活动频繁,各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姚关境内先后出土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展示2000多年前,境内的人民从事原始农业、牧业和狩猎的场景。

夏、商、周至春秋,属哀牢部族居地。西汉时期,属益州刺史所属哀牢国(今德宏、保山、临沧地区)。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不韦县,今施甸(另说今隆阳区),属益州郡。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设益州西部都尉,辖不韦、倦唐、比苏、叶榆、邪龙、云南6县。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永昌郡,新置博南、哀牢2县、永昌郡共辖不韦等8县。

蜀汉时期,永昌郡领嶲唐、不韦、博南、哀牢、比苏5县。

西晋元康四年(294年),郡治南移不韦。元康末年(299年),再南移永寿(今耿马)。

东晋至南朝,云南和贵州合称宁州,县境隶宁州永昌郡。北朝(齐)时,名不建县,隶永昌郡。

隋代,云南设南宁州总管府,隶濮部。唐代南诏时,属永昌节度辖地,南诏灭亡后,隶大长和国,仍属永昌节度。五代十国时,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辖地。

宋代大理国时,属永昌府辖地。

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县境设石甸长官司,隶属大理金齿宣慰司镇康路。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云南布政使司,沿袭元制,十七年(1384年)五月,更名施甸,设施甸长官司,改隶永昌府。二十年(1387年),设老窑寨百户。二十一年(1388年),设施甸巡检司。二十三年(1390年),属金齿军民司。永乐五年(1407年),设木瓜榔百户。嘉靖元年(1522年),属永昌府。万历十三年(1585年),筑镇姚城,设镇姚守御千户所。

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置平彝州,州署大石桥,实行改土归流。顺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筑州城(今施甸街东河西),时州署从大石桥迁入施甸。始称“八乡地”。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撤,并入保山县。康熙五年(1666年),裁镇姚守御千户所。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巡政厅和巡检司,置施甸分治县,设县佐公署,隶保山县时,施甸称为乡地,设区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裁分治县,属保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5日,保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境和平解放,施甸设4、5、6区,辖乡、镇、保。同年10月,改设区辖行政村。

1952年,改设区辖乡。

1953年5月,增设第3区(今太平、等子)和第7区(今酒房、旧城),共5个区,辖2镇94乡。

1958年,置施甸人民公社,辖43个管理区,1959年,设施甸片区,辖38个大队。

1961年,设5个区,辖22个二级公社,176个大队。

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辖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5个区,区下辖50个二级公社,43个三级公社。

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县委员会、施甸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同年12月29日,改隶保山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2000年12月30日,改属保山市。

施甸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施甸县地处滇西南边陲,怒江东岸,地处东经98°54′—99°21′,北纬24°16′—25°00′之间,东至昌宁县枯柯河,西以怒江为界与龙陵县相望,南至勐波罗河与永德县相连,北与隆阳区毗邻。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9公里,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施甸县坝区面积1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26%;山区面积15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51%;半山区面积3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23%。施甸坝面积为8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46%。

施甸县境内地形属怒山尾翼山地峡谷区,地势大致北高南低,三面有江河环绕,两山夹一坝。高山,丘陵纵横交错,海拔高差较大。东北部四大山主峰大水河头山最高海拔2895.4米,西南部的三江口最低海拔560米。山脉主体为南北走向,靠怒江东岸的山脉分两股:一股从北向南延伸,由大箐山、弥勒喜山、老坎山、董家山头、五里凹山等组成;另一股从南部的亮头向北延伸,由木莲花山、大亮山、大尖山、象山等组成。

水文

全县河流69条。总长586.6公里,径流总量7.38亿立方米,年产水21.8亿立方米。现能控制利用的占2.6%。属怒江水系。主要有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姚关河、太平河。

怒江,环绕县境西部深谷,流经境内约126公里,年过境水量为526.06亿立方米,未开发利用。

勐波罗河,上游是枯柯河,从老坝窝入境与永德镇康河汇合组成。境内流程12.2公里,经旧城峡谷至三江口注入怒江。

施甸河,古名银川河。发源于施甸坝南端的鹰窝山,由南向北纵贯施甸坝,至由旺天生桥转向西南到鱼脊梁山麓鱼坝,注入怒江,境内流程54.5公里,是施甸坝的主要排灌河道。

姚关河,发源于摆榔乡鸡茨凹的老黑龙一带,全长29.3公里,从北向南流至河尾关风桥转向东经帕旭,汇入湾甸河,年径流量1.13亿立方米。

太平河,发源于莽林村笔架山,自南向北流10公里出县境经保山市核桃乡杞木林村后注入怒江。

气候

施甸县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8℃;活动积温5786℃。极端最高气温32℃(1968年6月30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2℃(1985年1月16日)。

施甸县全年无霜期273天,初霜日12月3日,终霜日3月4日。年平均雨量883.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53.9天。雨量多集中在5—10月,降雨量777.8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8.1%。年平均相对温度76%。年日照时数2274.1小时。处于西风带气候,风向多为南风和西风,风力一般1.2米/秒(1级),1975年5月4日最大风速23米/秒(9级),局部山地达25米/秒(10级)。自然灾害主要是洪灾。其次是风灾、冰雹和霜冻。

施甸县自然资源

水力资源

2014年,施甸县河川径流总量7.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4.8万千瓦,其中12.3万千瓦待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

施甸县主要矿产是铅锌矿,探明储量共5个矿床,其次有少量的汞(已枯蝎)、铁、煤、泥炭、石膏。境内已发现石灰石、大理石、铅、锌、铁等16种矿产。其中煤、铁、铅、锌、汞、石膏、石灰岩、大理岩、泥炭9种获得资源储量(资源储量为:煤1656.18矿石千吨、铁70.4矿石千吨、铅45716.76金属吨、锌211727.4金属吨、汞138金属吨、石膏69.98矿石千吨、石灰岩568.45矿石万吨、大理岩178.48、泥炭2550矿石千吨),但地质工作程度低,多数储量级别低。有1处勘探,1处详查,10处普查,其它为预查和简测等;全县共发现矿床(点)48处,其中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11处、矿点35处。

施甸县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末,施甸县总人口344418人,其中:农业人口28215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81.92%;非农业人口62268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8.08%。其中:男性176057人,增加296人,女性168361人,增加25人,男性比例为51%,女性比例为49%。总户数109195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2人。人口出生率为13.32‰,死亡率7.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3‰。户籍人口密度171人/平方公里。

民族

截至2015年末,施甸县有少数民族26个,少数民族人口28981人,占总人口的8.41%。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重要的聚居地,其他还有彝族、回族、傣族、白族、傈僳族、佤族等少数民族。

施甸县历史文化

民族文化

综述

布朗族是施甸古老的土著民族,古哀牢国土著民族“百濮”后裔,中国特少数民族之一。布朗族能歌善舞,有语言无文字,文化艺术主要靠父母或长辈口传身授,长辈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向青少年传授天文、地理、历法、节气、种植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

布朗族跳会

布朗族跳会农历二月初七,来自木老元乡哈寨、新地基、旱谷山、下哈寨、水沟脚5个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哈寨村的打歌广场,参加该村布朗群众自发举办的“布朗族跳会”活动。布朗族跳会是布朗族群众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动。

羊皮会

羊皮会是太平镇民间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传统节日盛会,俗称二月十一,盛会的当天进行文艺表演活动。 参加表演的成员均为太平镇所辖的部分村寨,即太平街,克里平、董家湾、等7个自然村寨的民间艺人,羊皮会期间表演耍龙,舞狮、踩高翘等形式多样的节目。

特色饮食

河图大烧

大烧,又称“烤猪”,素为保山盛筵上的一道大菜,以河图乡人所烤负盛名。其制作尉:将适龄壮猪宰杀除毛清腔后缝上破口,通体涂上以芝麻油、蜂蜜、酱油及多种香料调制的混合调料,再将其整个地架在栗炭火上边翻边烤,边烤边涂调料,直到熟透为止。

施甸水豆豉

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乡人家尤其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

其他特色饮食
施甸粉丝下村豆粉施甸骨蚱大薄片
三滴水黄花粑粑荷花宴---

地方特产

太平元红

太平元红选用施甸太平戈家山山楂果,削皮去籽,采用特殊工艺除涩,用优质冬蜂蜜装罐密封,浸渍数日后制成,其滋味特别,有健胃消食、润肠益肺、提神醒脑、防暑降温之功效。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钙,具有丰富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碧毫茶叶

万兴碧毫来自打水岗坪子茶厂。碧毫茶外形紧卷,色泽绿润,银毫显露,滋味鲜纯,汤色翠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亮。在光绪年间就曾作为贡品送往朝庭,1994年5月,被云南省农业厅鉴定为“云南名茶”,1996年6月被第四届滇西民族艺术节作为指定商品。1997年5月,荣获马来西亚国际金奖。

姚关火腿

姚关火腿选用新鲜猪肉后退,用米酒、草果、盐巴等调味品,在冬季精制加工,反复重压10天后晒干而成。

其他特色产品
施甸茶叶施甸冰糖施甸雕梅施甸豆片
果松籽五香豆酱保山猪紫胶

施甸县旅游景点

文物古迹

抗日江防遗迹群

滇西抗战胜利后,在施甸境内怒江东岸沿江渡口、要道及险要位置,留下了碉堡、掩体、阵地、战壕等大量遗迹,主要有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等17个单位,具体分布在太平、何元、姚关、酒房4个乡镇,各单体文物和环境保存好,是滇西抗战主要军事防御设施。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2012〕4号文件批准,公布为第7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滇西抗日江防遗迹群
施甸隧通桥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老渡口作战遗址
小团山盟军高炮阵地望江台碉堡三个山碉堡小金岗元碉堡
大峰子窝碉堡小乌木碉堡二台坡碉堡大红梁子碉堡
老兵洞碉堡施甸惠通桥------
资料来源:

“姚关人”遗址

“姚关人”遗址位于姚关盆地北侧小汉庄村后万仞岗岩厦台地。包括万仞岗上、下两个岩厦,遗物分布面积500余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1987年9月下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从上个岩厦下出土“姚关人”头骨化石一具,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标本100余件,石、骨、角器100余件,火塘两个。动物化石品种有鸟类、猕猴、虎、熊、牛、鹿、麂、麝、豪猪、羊等,石器中有单平面砾石手锤和琢孔环形器、砍斫器、敲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火塘内炭屑、烧骨、红烧土密集,灰烬层与石灰华胶结为坚硬板块,化石的石化程度及石器特征与蒲缥塘子沟遗址基本一致,年代距今亦当在8000年左右。

邓子龙平叛遗址

明万历十年(1582),云南滇西陇川宣抚司记室岳凤弑主叛国,投靠缅甸洞吾王朝瑞体,里应外合,犯我边境。明神宗皇帝任命邓子龙为永昌参将,携兵三千,日夜兼程赶到永昌(今保山)。邓子龙以施甸为主战场,在姚关、湾甸、三尖山等地抗敌,三战大捷。

清平洞位于施甸县姚关镇乌龟山南麓,距县城20公里处。姚关是首战之地,万历十三年(1585年)春邓子龙驻姚关开凿清平洞,寓滇西战乱平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之意,名为“清平”。1983年1月,清平洞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缅酋莽应里勾结叛逆,岳凤发动内侵,滇西告急。明神宗准云南巡抚请诏移邓子龙为永昌参将率军三千星夜驰援云南。同年5月,邓子龙将率军到达永昌(今保山),六月初三移师姚关,在姚关境内各重要通道设立防御关卡,共五个,分别是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称五关。

邓子龙平叛遗址
《恤忠祠记》碑恤忠祠清平洞镇姚城
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
茨竹关点将台朝天洞邓子龙祠
资料来源:

施甸长官司署衙

施甸长官司署衙,位于县城北侧3公里处的峻岭之中,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分上下两院。上院原为署衙生活区,后改为佛寺,有山门、过厅和大雄宝殿等建筑;下院原为行政机关,有过厅、厢楼和正堂等建筑。

据《明史·云南土司》记载,正式建盖此府署的时间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清光绪五年至十三年(1879~1887年),施甸地方官员及绅耆民众再度重建长官司衙门和寺庙殿宇。

其他旅游景点
西竺庵蒋氏祠堂文笔塔由旺土主庙

自然景观

野鸭湖

野鸭湖位于施甸西南姚关镇境内,距县城16公里,属天然湿地。因湿地常年栖息着野鸭,当地人便称之为野鸭湖。湿地水清见底,宽阔的水域里生息着芦苇、茭瓜和海子鱼、螺蛳、白鹭等水生物。湖中有座小岛名叫鱼洞山。

云南保山市相关地区

云南保山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