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30 09:52:09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已有1570多年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县域面积576.9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491265亩,辖1街道办9镇4中心172个行政村,全县户籍人口408165(2018年)。

三原地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弧心位置,东与临潼、富平、阎良相连,南与高陵接壤,西邻泾阳、淳化,北靠铜川新区、耀州区,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和省会西安的北大门。三原是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副中心城市,县城建成区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15万人,是关中地区人气最旺、人口最多、商贸最繁荣的县城之一。

区划名称三原县
行政级别市辖县
区划代码610422
辖区面积576.9 km²
人口数量40.8165 万人
车牌代码陕D
电话区号029
邮政编码713800
行政驻地城关街道 政府街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陕西省咸阳市

三原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城关街道610422001
陂西镇610422102
独李镇610422103
大程镇610422104
西阳镇610422105
鲁桥镇610422106
陵前镇610422107
新兴镇610422109
嵯峨镇610422110
渠岸镇610422111

三原县建制沿革

地名由来

《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三原县:“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故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移龙桥镇,即今三原县治。

历代沿革

汉池阳县地,东汉时由于羌族作乱,永初五年(111年)之后,北地郡徙池阳县。

前秦苻坚于县西北今淳化县固贤置三原护军,以其地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故名。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置三原县,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三原县治由今淳化县固贤迁今城关镇西北15千米清水谷。

北周析东北部设华池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华池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迁治清水谷南故任城,并更名池阳县;武德六年复迁治故地更名华池县,并析县境东北地另置三原县,属泉州;贞观元年(公元624年)撤销另置的三原县,复改华池县为三原县,属雍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属鼎州,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属雍州,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属京兆府。

五代梁属永平军。

五代唐属耀州。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原县治迁唐高祖献陵附近。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迁治龙桥镇(今城关镇)。

明、清属西安府。

1913年属关中道。

1939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16日,三原县解放,中共三原县委、三原县人民政府机关正式入城。

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

1956年10月改由省辖。

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三原县为咸阳市辖县至今。

三原县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三原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渭河以北,为省会西安市的北大门,距西安约30公里,咸阳约4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22公里,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北魏置县,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和白鹿原而得名。东与临潼、富平、阎良相连,南与高陵接壤,西邻泾阳、淳化,北靠铜川新区、耀州区,总面积57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间,南北以四十里原坡为界,东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个明显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态,即南部平原、北部台原和西北山原。整体地貌以平原、台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

气候特征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4℃,降水517.7毫米,平均无霜期215天,太阳总辐射113.18千卡/cm。

三原县自然资源

矿产

县境内除嵯峨山有少量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基岩出露外,其余大部地区均为第四系覆盖,矿产资源除石灰岩和少量的花岗岩、红砂石外,至今尚未发现其它种类。县境内分布最广的第四系全新统黄土状砂质粘土、亚粘土,是烧制砖瓦的优质原料。

植物

本区林用地20619亩,其中有林地8287亩,占40.2%;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907亩,占4.4%。森林覆盖率为7.8%;树木覆盖度为2.5%,天然草地面积较大。

乔木主要有栎类、侧柏、榔榆、河北杨、山杏、山桃、杜梨等。

灌木主要有酸枣、连翅、密刺、蔷薇、橡子等。

草本植物有白草、菅草、艾蒿、铁杆蒿等及药用植物板蓝、何首乌、葛藤、金银花、丹参、防风、远志、苍术、茵陈、柴胡、地榆、穿山龙、紫花地丁、车前、马兰、蒲公英、苦参、漏芦、五加皮、麦冬、南沙参、黄精、麻黄、翻白草、艾叶、野菊花、黄芩、续断、杜仲、黄柏、山萸、甘草、射干、百合、甘遂、白头翁、天南星、仙鹤草、天麻、西洋参等共50余种。

动物

野生兽类主要有狼、豺、豹、豹猫、獾、狐、野猪、青羊(野羊)、狍(羊鹿子)、松鼠、仓鼠、鼢鼠、田鼠、黄鼠狼(黄鼬)、水貂、旱獭、野兔、蝙蝠等。

野生鸟类有鸬鹚(水老鸦、鱼鹰)、苍鹭、池鹭、黑鹳、鸳鸯、野鸭、老鹰、黄鹂(黄莺)、石鸡(嗄嗄鸡)、鹌鹑、雉(野鸡)、岩鸽(山石鸡)、斑鸠、大杜鹃(布谷鸟)、雕雀鹰(鹞子)、猫头鹰、夜鹰、燕子、麻雀、喜鹊、乌鸦、啄木鸟、山雀、山麻雀、蜡嘴雀等,主要分布沟壑崖缝或林中。

三原县人文环境

人口

唐,宋人口较为稳定,元代锐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原县始有户口确数,查实3.27万人。清康熙诏“圣世滋丁,永不加赋”,鼓励人口增长。清末到民初,战争连年,灾疫交加,人口锐减。泾惠渠修成和陇海铁路通车,使三原县人口较快增长,基本稳定在10万左右。

建国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较快。1965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收效甚微。1975年后,切实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

1990年三原县总人口36.01万,比1949年净增2.5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6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基本达到国家限定的指数,成为省、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

2007年,三原县人口总户数为131047户,总人口为4066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077人。农业人口324581人,非农业人口8207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9.82%和20.18%。迁出人口4470人,迁入人口57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迁入2915人,迁出1816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58‰,死亡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

2010年,三原县户籍总人口为420316人,其中农业人口333437人,非农业人口86879人。总人口中男性212156人,女性208160人,人口性别比为101.92。总户数141196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人。全年出生率9.82‰,死亡率5.35‰,人口自然增长率4.47‰。

2012年,三原县户籍总人口为423591人,其中农业人口279820人,非农业人口143771人。总人口中男性214144人,女性209447人,人口性别比为102.24。总户数143136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2.96人。常住人口40.6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11‰。

2017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416035人,其中城镇人口210830人,乡村人口205205人。总人口中男性210100人,女性205935人,人口性别比为102.2。年末全县总户数136588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04人。年末常住人口41.2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27‰。

2018年,全县年末总户数132905户,户籍总人口408165人,其中:城镇人口206879人,乡村人口201286人,年末常住人口41.71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06584人,女性201581人,人口性别比为102.8。全年出生4234人,人口出生率为9.1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以女孩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2‰。

特产

疙瘩面

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伙计,绰号“帽盖李”者创制。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该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讲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渴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

三原泡油糕

泡油糕是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而成。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

蓼花糖

三原县蓼花糖,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三原县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

三原县文化

2018年,全年组织各类文艺活动595场次,举办培训活动700余场次,举办艺术演出50场次。全县141个行政村共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3个,达标率为75.3%。在83所学校开展爱国教育片放映124场次,参加观影学生2.5万人;放映广场、社区电影169场次,放映公益电影2205场。在全县范围开展“走进新时代、文化进乡村”惠民系列演出活动145场次。赴港澳圆满举办了三原书画作品展及交流活动,承办了国际自行车邀请赛、全国红拳大赛、省十六运乒乓球赛等10余场大型赛事,荣获了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称号。中国工农红军三原地区出师抗日81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红色电影《三原一九三七》顺利杀青,“红色渭北,人文三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民间社火

春节期间,民间有耍社火的传统习俗。社火内容以狮舞、走马、旱船、龙灯、大头和尚、高跷较为普遍,个别地区有独特的形式。民间社火由农民自由结社,大多以村为单位,也有数村(称社)合作者,领头的叫会首,春节前由会首组织排练节目,筹措经费。演出前给邻村或商号、富户下红帖,演出后收帖者需付赏钱或食品。50年代以后,民间社火由乡、村组织,费用由集体开支。

民间工艺品

剪纸

窗花剪纸艺术,最早流行于北部原区,适于窑洞装饰,其历史不下千年。过年或结婚,剪纸贴窗,必不可少。其种类多为各种双喜、花卉、翎毛图案,精巧者有“喜鹊闹梅”、“凤凰戏牡丹”等。从事剪纸工艺者多系农村妇女。建国后剪纸被列入美术绘画序列。

刺绣

刺绣是农村妇女的一种手工艺,北原一带较为流行,与剪纸流行历史相近。一般用于儿童和妇女的鞋头,小儿背搭、枕头、门帘、信插等。所绣多为花、鸟、鱼、虫。明、清及民国时期,龙桥铺面有几家丝绣、专门刺绣裙裾、戏装。建国后70年代发展为缝纫机刺绣,种类又有门帘、床围、被罩等。

三原县旅游

三原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

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总建筑面积1.3

万平方米,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

将三原人李靖。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

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

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

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

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

文峰木塔位于三原县城东南10华里的安乐乡中王堡,建于

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陕西唯一一座木质古塔。

塔共三层,六角攒顶,四重檐,冀角高挑。塔高24米,

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塔基之上,塔台与北侧大殿之间

有砖筑坡道相连。塔内设有扶梯,拾级而上可到二、三层。

古龙桥

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横跨于三原南北两城间的清浴河河谷上,由工部尚书温纯集资倡导修建。桥的建筑设计采用三孔拱桥形式,桥长110米,宽11米,桥身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青石筑铺,两侧石雕栏杆,上刻人物花卉,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现存的一座古建石拱桥。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是对古龙桥的形象描绘。

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故居是中国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居所,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于右任经常在回忆中提及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过

的院落,已全面维修恢复、对外开放。通过参观故居展出的于先生生前用过的器具及图文等,将更加感受先生一生发展家乡教育业、兴修水利、兴办农场等造福桑梓的乡情。

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9华里的鲁桥镇东里堡,

是驰名渭北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48亩,为唐

卫国公李靖修建。园内亭、台、楼、阁建造奇

巧,名花异树,更有鱼池,石舫、假山、奇石、

“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景观合理布于园内,使

整个园林步移景异。1918年,靖国军司令部

曾设于此,1930年始,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

在此居住,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此园。

陕西咸阳市相关地区

陕西咸阳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