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30 10:16:18

勉县,陕西汉中市辖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全县辖19镇,242个行政村,县域面积240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42.81万(2014年),勉县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独特,气候温暖湿润,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境内盆地珠串,森林覆盖率达58%。勉县的矿产资源贮量大、品位高,位于“勉略宁”金三角,被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亚洲的“乌拉尔”。为陕西省汉中市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和化工工业基地。

区划名称勉县
行政级别
区划代码610725
辖区面积2406 km²
人口数量42.81 万人
车牌代码陕F
电话区号0916
邮政编码724200
行政驻地勉阳镇
气候条件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陕西省南部

勉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勉阳街道610725001
武侯镇610725101
周家山镇610725102
同沟寺镇610725103
新街子镇610725105
老道寺镇610725106
褒城镇610725107
金泉镇610725109
定军山镇610725110
温泉镇610725111
元墩镇610725112
阜川镇610725113
新铺镇610725114
茶店镇610725116
镇川镇610725117
漆树坝镇610725118
张家河镇610725119
长沟河镇610725120

勉县建置沿革

东汉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沔阳县属之。魏景元四年(263)置梁州,沔阳县属梁州汉中郡。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迁梁州治于南郑,沔阳县属之。东晋永和三年(347),梁州收复,沔阳县属梁州。宁康元年(373),梁州为前秦(苻坚)所据。太元九年(384)收复,沔阳县复属梁州汉中郡。义熙元年(405)梁州为后秦所据,四年(408)收复,沔阳县仍归汉中郡。

南朝,“刘宋取其地,(侨)置华阳郡,寄治白马城(今老乡乡武侯街)”,沔阳县属梁州华阳郡。梁武帝天监三年(504)汉中太守夏侯道迁举郡降魏,沔阳县始属北魏华阳郡。北魏正始二年(505)分沔阳县东设汉阳县(治所今黄沙镇);正始中(504~508)又分沔阳县西设嶓冢县(治所今铜钱坝)。西魏(535~556)改东益州长兴州,沔阳县属之。北周(557~581)沔阳县属兴州。

隋开皇元年(581)撤沔阳县,三年(583)撤华阳郡,并入—冢县。大业三年(607)改嶓冢县为西县,属汉川(汉中)郡。

唐武德元年(618)废汉川郡,复置梁州,西县属之。贞观元年(627)全国划十道,梁州为山南道辖,西县属之。开元二十一年(773),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西县属山南西道汉中郡。乾元二年(759)复汉中郡为梁州,西县属之。兴元二年(784)三月,德宗因避朱泚之乱,来汉中;六月,乱平,将返长安时,升梁州为兴元府,开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年号为府名之先例,西县升为“次畿县”,上属兴元府。

五代(梁、唐、晋、汉、周)西县属兴元府。

北宋初,废道置路,西县属峡西路兴元府。至道二年(996)西县属利州路大安军(治所三泉县,今宁强县阳平关);三年(997)废军,两县复隶利州路兴元府。咸平三年(1000)宋平蜀后“(西)县当冲要直靥朝廷”(郡国县道记》)。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为东、西两路,西县属东路兴元府。蒙古军队进占后于戊午年(1258)设铎水县(治所今旧州铺),移沔州治于原沔阳县治所(今旧州铺),省西县入略阳。

元初,改兴元府为兴元路,西县属沔州。至元四年(1267)沔州隶广元路,西县属沔州。

明洪武三年(1370)改兴元路为汉中府,省铎水入沔州。四年(1371)知州王昱迁沔州治于西山谷口(今武侯街)。七年(1374)七月降沔州为沔县,属汉中府。成化二十一年(1485)沔县隶宁羌州(今宁强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复隶汉中府。

清代,沔县属汉中府。1912年废州为沔县。1913年属汉中道。

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汉中道”,沔县属之。十七年(1928)废道,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在汉中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沔县属之。1935年2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占领沔县,成立县苏维埃,属川陕省(治四川通江)。2月26日红军北上后,8月县治由西山谷口移于菜园镇(今县城)迄今。

1949年12月6日沔县解放,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属陕南行署。1951年属南郑区专员公署。1954年属汉中区专员公署。勉县原名“沔县”,因沔水而得名。后因“沔”字生僻难认,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沔县”改为“勉县”。196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1978年起属汉中地区行政公署。

勉县地理环境

位置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市(汉中盆地)西端,地处汉江上游。北依秦岭,南连巴山,中为汉江流域平川地带。坐标:北纬32°53′~33°38′,东经106°21′~106°57′之间,南北长约140公里,总面积2406平方公里。东接汉中市汉台区,南邻南郑县,西靠宁强县、略阳县,北连留坝县、凤县和甘肃省两当县。

地貌

地形复杂多样,根据地貌分为:中部盆地区,占8.8%,南、北丘陵区,占16.4%,北、西、南山地区,占74.8%。地势北高东低,最高点海拔2621米(长沟河乡庙坪村葱滩梁),最低处海拔513米(长林镇汉江河滩)。

气候

勉县属北亚热带,由于地形多样,秦岭、巴山南北对峙,同一天气背景下,山地与平川冷暖迥异,素有“高一丈不一样”之说,为典型的内陆性季风气候,属亚湿润区。总的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四季较为分明。冬季少雨雪,夏秋多雨霖,雨热同季,垂直差异大,立体气候效应明显,春温不稳定,秋温比降大,光辐射值低,日照时数短。

勉县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勉县已探明的矿产有23种,开发利用的有18种,50多处。其中金属矿产7种:金、铜、铅、锌、铬、铁、锰;非金属矿产11种:原煤、磷矿石、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蛇纹石、滑石、大理石、粘土、石墨、硫磺。资源总量占汉中市第三位,潜在经济价值达61亿元之多。其中金、铜、铅、锌、铁、锰和磷矿石、滑石、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等,矿藏质量优、储量大、品位高。

植物资源

农作物以稻、麦、玉米、豆类、油料、烤烟、蔬菜、薯类为主,粮油产量在汉中市名列前茅,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野生植物类以乔灌木、中药材、饲草为主。勉县常见的乔灌木树种有58科150余种。用材树种有油松、华山松、铁松、椿树等38种;经济类树种有油桐、茶树、漆树、五倍子、花椒、桑树、核桃、梨树等34种;薪炭林木有青棡、麻栎、槲栎、锐齿栎等。列为国家保护的有杜仲、银杏、金钱漆、水曲柳、冷杉、厚柏6种,珍贵稀有树种有粗榧、粗叶树、山楂、七叶树、楠木、红豆沙、刺楸树、檬子树、榉树、旱莲10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黄连木、乌柏、茅栗、盐肤木、漆树、山桃、山杏、猕猴桃8种,发现的中药材共有486种,黄连、天麻、党参、何首乌、板蓝根、绞股蓝等分布广。勉县有草地约2.45万亩,草地植物有58科602种,其中饲草植物约500种。

动物资源

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外,野生动物已发现的有5纲25目60余科,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羚牛、金钱豹、鬣羚、金鹰等,二级保护的有岩羊、斑羚(青羊)、青鹿、锦鸡、大鲵(娃娃鱼)等15种,属省级保护的有猎豹、獐子(林麝)、大灵猫、山猫等6种,一般保护的有148种,水生动物已查明的自然鱼类48种,尚有珍贵名产“丙穴嘉鱼”,鳖、虾、蟹、田螺、河蚌、黄鳝等也分布广、数量多。

勉县人口

1932年,全县人口为14.22万人,比宣统元年(1909年)少14.21%。后由于派夫拉兵、按人口计征、灾荒等,1945年,人口降至12.08万人,比1932年减少7.72%。抗日战争胜利后,人口逐年增加。到了1949年,人口升至20.41万人,比34年增长40.81%。

1950~1957年为人口增长第一个高峰期,1957年25.05万人,比1949年增长22.73%,8年增加4.6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58万人,增长率28.4‰。

1958~1961年人口增长较慢,1961年26.92万人,比1957年增7.47%4年增加1.8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147万人,增长率13.8‰。1962~1972年人口增长出现第二个高峰期,1972年35.51万人,比1961年增长31.91%,11年增加8.5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78万人,增长率29‰。

1973~1979年,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增长减慢,1979年39.13万人,比1972年增长10.19%,7年增加3.6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52万人,增长率14.6‰。

1980~1985年,人口稳定增长,1985年39.32万人,比1979年增0.49%,比1949年增92.65%,6年增加0.1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17人,增长率0.82‰。1987年39.91万人,比1985年增加0.59万人。

2012年,勉县户籍总人口42.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37万人。常住人口38.80万人,出生率为8.57‰,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1.51‰。

勉县文化

民间文艺

评书

民间流行的评书(亦称说书)活动,由来已久,大都借茶馆挂牌开讲,是群众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评书的内容在民国时期,有《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东方神侠传》。解放后有《封神演义》、《水浒》、《说岳传》、《西游记》、《包公案》等传统故事;而现代故事有《红岩》、《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等。

唢呐吹奏

勉县的唢呐乐队有2处(杨庄、漆树坝乡),各具风韵特色,被誉为“祖传唢呐世家”、“吹鼓手状元”。其流行的曲牌有:《高山流水》、《雨打芭蕉》、《迎宾客》、《喜盈门》、《昭君怨》、《雁落沙滩》、《梅花三弄》等。

古遗址

石器文化遗址

新石器文化遗址在距县城6.2公里的温泉乡牟营村,位于汉江之南,养水之北的台地上。由于养水北移冲刷露出新石器文化遗址断面,已发现有薄壁泥质红陶敛口钵、泥质折肩灰陶罐、饰以绳纹的类沙灰陶残片等文物。遗址面积较大,内涵丰富,是汉中地区少见的文化遗址。

仓台遗址

仓台遗址在县城东2公里的高潮乡仓台堡村。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先民聚居的一个大村落遗址,遗址上面,有汉代大粮仓遗址,仓台堡之名即由此而来。仓台遗址内容丰富,尚待发掘。1983年12月县政府批准仓台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勉县旅游

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葬地,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南主要旅游景点之一。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护持左右。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共分30组,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

勉县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勉县县城108国道边,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是中国最早,也是由皇帝下诏修建的武侯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武侯祠占地50余亩,呈南北布局,中轴线直穿七进,大都三院并连,有古建筑28座100余间,规模雄伟,为陕南较大的古建筑群。历代均有修葺,唐、元、明、清都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留下来的建筑大都保留清代风格。武侯祠内文物丰富,匾联层层、碑碣林立,有各时代石碑90余通,历代名人字画400余幅,以嘉定年间皇帝亲笔御书的“忠贯云霄”金匾最为珍贵。除了文物古建筑外,还有汉柏、汉桂、旱莲、银杏等古树名木,其中汉柏据测定树龄在1700年以上。

马超墓祠

位于勉县的马超墓,20世纪90年代之前,墓地被周围的庄稼地蚕食,一土堆而已。如今的马超墓、祠占地20余亩,被汉惠渠隔为两院,墓北祠南,有桥连结。墓为仿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国道旁,内容皆同,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沉所书。

1928年,冯玉祥将军在祠前竖碑一通,上书曰:“千古英名基事汉,一篇遗疏痛仇曹。”

褒河栈道

栈道是古代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中国在战国时即已修建栈道。秦惠王始建陕西褒城褒谷至郿县(今眉县)斜谷的褒斜栈道,长235千米。秦伐蜀时修了金牛道,被后世称为南栈道,长247.5千米。栈道的主要形式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插入木梁,上铺木板或再覆土石而成的路。也有在石崖上凿成台级,形成攀援上下的梯子崖。还有在陡岩上凿成的隧道或半隧道。一条栈道常可因地制宜分段采取不同形式。

陕西汉中市相关地区

陕西汉中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