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31 09:47:52

祁连县隶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北邻古丝绸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故有青海“北大门”之称。祁连县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41%。辖4乡3镇45个行政村,截止2013年,总人口5万人,有汉、藏、蒙、回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9.2%。境内平均海拔3169米,县城海拔2787米,年平均气温1℃,年降水量约在420毫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区划名称祁连县
行政级别
区划代码632222
辖区面积14000 km²
人口数量5 万人
车牌代码青C
电话区号0970
邮政编码810400
行政驻地八宝镇
气候条件高原大陆性气候
地理位置青海省东北部

祁连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八宝镇632222100
峨堡镇632222101
默勒镇632222102
扎麻什乡632222200
阿柔乡632222201
野牛沟乡632222202
央隆乡632222203

祁连县建制沿革

汉代以前,祁连在为羌人牧地。

魏晋南北朝,先后成为前秦、前凉、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和吐谷浑属地。

隋朝,炀帝西征击败吐谷浑,置西海郡,祁连地区属西海郡辖。

唐朝和五代,为吐蕃属地,之后为吐蕃、西夏和宋王朝交替统治。

元代,置西宁、贵德两州及吐蕃朵甘思地。

明代,改西宁州为西宁卫,祁连地区为西宁卫属阿吉第十三族牧地,明末为西海蒙古麦力干所据。

清代,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大通卫,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卫为县,祁连东部地区属大通县,余地隶于西宁办事大臣。

民国十七年(1929年),青海建省,祁连属门源县管辖。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由门源县析置祁连设治局。

1949年11月22日祁连解放,暂由门源县代管,1951年9月将祁连设治局改为祁连区人民行政委员会,由省直辖。1953年1月23日成立祁连县人民政府,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至今。

1999年末,祁连县面积15610平方千米,人口44038人,其中藏族占25.84%,辖8个乡(根据青海省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5394人,其中:八宝镇21076人、扎麻什乡4399人、默勒乡3736人、多隆乡3826人、峨堡乡3285人、阿柔乡2963人、野牛沟乡2777人、柯柯里乡843人、海北州托勒牧场2489人。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15号文批复:撤销多隆、默勒2乡,合并设立默勒镇;撤销峨堡乡,设立峨堡镇。2001年末,祁连县辖3个镇、4个乡,1个居委会、40个村(牧)委会。

2005年,祁连县辖3个镇、5个乡: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扎麻什乡、阿柔乡、野牛沟乡、柯柯里乡、央隆乡。

2006年8月,撤销柯柯里乡,并入野牛沟乡。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4个乡: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扎麻什乡、阿柔乡、野牛沟乡、央隆乡。

祁连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海北州的西北部,北邻古丝绸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故有青海“北大门”之称。全县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海北藏族自治州国土总面积的41%。

地质地貌

祁连县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境内平均海拔3169米,县城海拔2787米。祁连山为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的一个典型加里东地槽,褶皱迥返于陆相泥盆系磨拉石建造之前。北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见中、下泥盆统不整合于下古生界(如武威杀木寺)及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如九条岭南马良沟等)之上;拉脊山见中、下泥盆统不整合于中、上奥陶统之上;南祁连山乌兰大坂见上泥盆统不整合于下志留统之上,代表祁连山主要于加里东晚期褶皱成山,基本由地槽变为地台发展阶段,故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均为地台盖层沉积。

气候

祁连县年平均气温1℃,年降水量约在420毫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由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特殊影响,使夏季来自东南季风的湿润气流得以北进西伸,波及本区;冬季受内蒙古干冷空气,西北寒冷气流的影响,致使本区冬季降温幅度大,气温年较差较大。

水文

祁连境内共有大通河水系的默勒河和祁连山内陆水系的黑河两大流域,共有大小支流247条,总集水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地表水年径流总量23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流量在0.1立方米/秒的河流93条,多年平均降水量58.58亿立方米。

祁连县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止2009年,祁连县已探明的有40余种,黑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锰、铬;有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铅、铜、铜铅锌、砂金、砂铂、岩金、钼金、黄铁矿、锑、汞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棉、重晶石、宝玉石、磷、石墨、白云岩、石灰岩、粘土、石膏、硅石、蛇纹岩、大理石、菱镁矿、油页岩等;可燃性矿产主要有煤。

水力资源

祁连县水能理论蕴藏量56.7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能10余万千瓦。

森林资源

祁连县境内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以青海云杉、圆柏、杨树、沙棘为主的林业用地面积314.57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5.1%,森林覆盖率为13.5%,其中乔木林24.7万亩,占总面积的11.84%;灌木林257.93万亩,占81.99%;疏林地1.02万亩,占0.32%,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23.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54%;全部为原始林,属国有水源涵养林,蓄积量218.71万立方米。在森林树类中青海云杉、杨树和圆柏分别占90.95%、4.03%、5.02%。

生物资源

祁连县野生动物著名的有野牦牛、野驴、盘羊、白唇鹿、马鹿、麝、岩羊、雪豹、熊、雪鸡、玉带海雕等20余种,约4万余头(只)。经济药用植物共有368种,其中著名的有大黄、柴胡、黄芪、秦艽、羌活、雪莲、冬虫夏草等共325种,属57科,91属。此外还有沙棘、蘑菇、草莓、地衣、发菜等食用植物和菌类。

祁连县人口民族

截止2013年,祁连县总人口5万人,有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9.2%。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75‰和7.76‰以下。

祁连县风景名胜

祁连县是青海省重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祁连县具有北接河西走廊,南连环湖过境通道的区位优势,在全省“一圈三线”旅游战略布局中处于“北线”的核心位置,是青海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祁连县是“大美青海”的缩影。有“天境祁连”、“东方瑞士”等美誉,有中国最美丽的六大草原——祁连山草原,“中国百大避暑名山”——牛心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祁连风光”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祁连县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孕育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文化。阿柔“逗曲”、藏族“拉伊”,“花儿”,“社火”等彰显了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底蕴。数千年来,世居在此的先民们自由的信仰不同宗教,形成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宗教并存的宗教文化。以寺沟口遗址、夏塘东台遗址为代表的卡约文化遗址,以宋代的古方城、三角城、元代的峨堡古城等为代表的古建筑,以阿柔大寺、上庄清真寺等为代表的宗教寺院成为祁连灿烂的多元文化瑰宝。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纪念苑为全县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祁连黑河大峡谷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黑河大峡谷。全长800多公里的黑河大峡谷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其中有70公里属“无人区”。峡谷内有冰川800处,分布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穿越峡谷的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被誉为“河西走廊的母亲河”。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黑河大峡谷内的高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旅游探险的理想去处。

卓尔山

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国家AAAA级景区,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藏语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卓尔山景区项目建设地位于祁连县八宝镇,紧靠八宝河与藏区神山阿咪东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儿山顶视野极度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山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背面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在县城周边……传说中卓尔山与祁连的镇山之山--阿咪东索(牛心山)是一对情深意重的情侣,默默守候在八宝河两岸,共同护佑着祁连的山山水水。

祁连山草原

祁连山的平均山脉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高山积雪形成的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奇丽壮观。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一般而言,冰天雪地,万物绝迹。然而,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莲、蚕缀、雪山草又合称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

祁连山草原,它的代表大马营草原在焉支山和祁连山之间的盆地中。每年7、8月间,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而草原上却碧波万顷,马、牛、羊群点缀其中,山丹军马场就建在这里。

青海海北州相关地区

青海海北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