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2-04 09:27:14

花垣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人称“一脚踏三省”、“湘楚西南门户”。2016年,花垣县下辖3乡9镇,花垣县总人口31.27万人,总面积1109.35平方公里。花垣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中国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第二、中国第三,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

区划名称花垣县
行政级别
区划代码433124
辖区面积1109 km²
人口数量31.27 万人
车牌代码湘U
电话区号0743
邮政编码416400
行政驻地花垣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理位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部

花垣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龙潭镇433124102
民乐镇433124103
吉卫镇433124105
麻栗场镇433124106
雅酉镇433124107
边城镇433124108
花垣镇433124109
双龙镇433124110
石栏镇433124111
长乐乡433124200
猫儿乡433124206
补抽乡433124213

花垣县建制沿革

洪武元年(1368)置崇山于老城(今吉卫镇老卫城),后撤卫改置崇山千户所。花垣县县级建制始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镇溪军民千户所,分镇溪崇山124寨为十里,自高岩河分界,下四里为今吉首地,上六里为今花垣县域,旧称“六里苗地”。

清雍正八年(1730),设六里同知,雍正十年改六里为永绥厅,治吉卫吉多坪。嘉庆二年(1797),升永绥厅为直隶厅。嘉庆七年,厅治迁花垣(今县城)。

民国元年(1912),改直隶厅为行政厅。次年,改永绥厅为永绥县,属辰沅道。民国24年属湘西绥靖处。民国25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和平解放,同时成立县人民政府,治花垣。属沅陵专区,1952年改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3年9月,永绥县改名花垣县。辖地、治所不变。1955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6年,花垣县面积1108.69平方千米,人口约25.7万人,苗族占总人口的89%。辖7个镇、14个乡:花垣镇、茶洞镇、团结镇、民乐镇、龙潭镇、吉卫镇、麻栗场镇、长乐乡、窝勺乡、雅酉乡、雅桥乡、排碧乡、猫儿乡、排料乡、补抽乡、排吾乡、两河乡、道二乡、董马库乡、大河坪乡、大龙洞乡。县政府驻花垣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花垣县常住总人口253750人,其中,花垣镇51110人,茶洞镇14040人,龙潭镇12845人,民乐镇12162人,团结镇18304人,吉卫镇14715人,麻力场镇14208人,长乐乡12329人,大河坪乡6587人,雅酉乡6887人,雅桥乡7517人,排碧乡8717人,董马库乡9632人,猫儿乡12730人,窝勺乡9345人,补抽乡8932人,道二乡8553人,排吾乡7785人,排料乡5627人,两河乡8900人,大龙洞乡2825人。

2004年,花垣县辖8个镇、13个乡:花垣镇、茶洞镇、龙潭镇、民乐镇、团结镇、吉卫镇、麻栗场镇、雅酉镇、长乐乡、大河坪乡、两河乡、大龙洞乡、排碧乡、董马库乡、猫儿乡、窝勺乡、补抽乡、道二乡、排吾乡、排料乡、雅桥乡。

2005年,花垣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将4个乡、2个镇合并设立1个乡、2个镇,1个镇更名,共减少3个乡。具体调整如下:茶峒镇更名为边城镇;大龙洞乡、补抽乡合并设立补抽乡,乡政府驻大哨;大河坪乡、边城镇合并设立边城镇,镇政府驻小桥;窝勺乡、花垣镇合并设立花垣镇,镇政府驻登高楼。调整后,花垣县辖8个镇、10个乡:龙潭镇、民乐镇、团结镇、吉卫镇、麻栗场镇、雅酉镇、边城镇、花垣镇、长乐乡、两河乡、排碧乡、董马库乡、猫儿乡、道二乡、排吾乡、排料乡、雅桥乡、补抽乡。

花垣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花垣县(苗文:Xanb Jib Yox)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东接保靖、吉首,南连凤凰,西邻贵州松桃、重庆秀山,北近保靖。南北长49.5公里,东西宽38.5公里,总面积1,108.69平方公里。东经109°15′~109°38′,北纬28°10′~28°38′。

地势地貌

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部缓呈三级台阶状,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带和沿河平川三个台阶型地貌带。花垣县内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岭,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莲花山海拔1159米,最低的狮子桥海拔212米。境内以山原地貌为主,层峦起伏,溪河交错。

土壤

境内土壤以水稻土、黑色灰土、红色灰土、红壤土、黄壤土为主,共5类,13亚类,44土属,144土种。

气候

花垣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春季气温回暖较早,但不稳定,寒潮活动较频繁,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夏秋季干旱发生较多,冬季比较寒冷,湿度大。年平均气温16.0℃,最冷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平均气温26.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15.5℃。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363.8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998.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3%。最小相对湿度4%,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全年日照时数1219.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年平均风速1.1米/秒,最多风向为EN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031.9毫米。年雷暴日数53.9天。

水文

花垣县境内有兄弟河、花垣河等大小河流32条。

花垣县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花垣县总面积1,10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40千公顷(1995年末实有),含水田10.12千公顷,旱地7.28千公顷。

矿产资源

花垣境内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20余种,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全国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第二、全国第三,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2011年初步探明铅锌矿远景储量1300万金属吨,花垣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

能源矿产

发现有石煤和铀矿。

石煤:已发现矿产地10余处,分布于排吾乡杉木冲、猫儿、两河乡九龙坡一带,伴生钒、磷矿等,曾一度开采。

铀矿:已发现矿产地1处,分布于麻栗场地区,规模小,暂无开发价值。

黑色金属矿产

铁矿:已发现矿产地8处,分布于雅桥—排吾—大铁厂一带,赋存于红土中的褐铁矿曾被多次开采。

锰矿:已发现大型矿产地1余处,分布于民乐、猫儿、两河、排吾等4乡交界处,深部有上、下两个碳酸锰矿层,地表有氧化锰矿。保有储量排名全国第三位。

钒矿:已发现大中型矿床3处,暂未开发利用。

有色金属矿产

铅锌矿:已发现20处铅锌矿产地,其中李梅为特大型矿床,耐子堡、长登坡、芭茅寨、老虎冲、小排吾、大铁厂、杉木冲等8处为小型矿床,其余11处均为矿点或矿化点。

钼矿:已发现矿产地5处,分布于猫儿乡洞里—蜂糖一带和民乐谷哨地区,曾为地方多次开采。

汞矿:已知矿点1处,位于两河乡水田村,汞矿化品位低,规模小,无开发利用价值。

非金属矿产

水泥灰岩:分布广泛,已探明排碧、窝勺2个中型矿床,团结镇小型矿床已为县水泥厂开采利用。排碧矿区以Ⅰ级品矿石为主,适于用作水泥、电石生产的原料。

白云岩:分布广泛,以道二、麻栗场等地的白云岩质量最好,可作冶金熔剂等用途。

含钾页岩:已发现矿产地1处,分布于排碧—排鲁一带,资源量预计可达5千万吨以上。

滑石矿:已发现矿产地4处,分布于雅桥田塘—排吾董马一带,滑石质量较好,曾被当地村民开采。

方解石矿:已发现矿产地10余处,分布于排碧、排料、董马库乡、麻栗场镇一带,一般规模较小,资源量不大,可小规模开发利用。

建筑石料用灰岩:分布广泛,本县凡有石灰岩裸露的地方,只要不在禁止开采区内,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均可开发利用。

砖瓦粘土矿: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分布于龙潭镇广东坪、猫儿乡磨子寨等地,为第四系残坡积粘土矿,曾广为开采,用于烧制砖瓦。(本段数据截至2008年)

花垣县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1.27万人,其中男性16.03万人,女性15.2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3969人,人口出生率为12.25‰;全年死亡人口为1426人,人口死亡率为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5‰,年末人口密度为282人/平方公里。

民族

苗族、汉族、土家族、其它少数民族。

花垣县历史文化

花垣苗语称jib yos,意为北方之地。

花垣是古朴神秘的“百里苗乡”。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拥有苗鼓、苗族古老歌、苗医药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赶秋节、苗族武术、苗戏、椎牛祭、花带、接龙舞、司刀绺巾舞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跳仙、盾牌舞、开山舞、吃猪、傩戏、上刀梯、下火海、踩豆腐等苗族绝技艺术丰富多彩;苗语文、苗画、苗族生成哲学等苗族文化古朴神秘;花垣县是苗族巴岱艺术之乡、唢呐艺术之乡、苗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苗绣织锦艺术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服饰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 1 — 3 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衣   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

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 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 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

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抽、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

饮食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辅以红苕、大麦、小麦、小米、马豆等杂粮,一般日食两餐,五荒六月或灾年,贫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饥。解放后,人民生活有 所改善, 70 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

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肉食丰富,随时可买,腌制酸鱼者少,酸肉已无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与汉族无甚差别。

民间文学

花垣县苗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形成活泼多样,富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内容广泛、形式活泼。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谜语等,得到苗族群众的喜爱。

(一) 神话、传说、故事

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花垣苗族地区流传的神话,体现了人类初级思维特征。内容主要是反映洪水淹没、开天辟地、人种来源和人们与妖魔怪、毒蛇猛兽作斗争的情况。主要作品有《阿剖仡本》、《古老话》、《奶戎玛戎》、《射日射月》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古老话》和《阿剖仡本》(也称《果索果苯》)。《古老话》叙了苗族人民开天辟地、射日射月、长途迁徙、立祖立的过程,是神化了的苗族史话。《阿剖仡本》说的是地上的人与天上的雷公斗智斗勇、最后战胜雷公的神话,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神灵的反抗精神。

传说、故事  花垣县内苗族的传说、故事丰富多采,其数目无法统计,已收集到的有数百件之多。人物传说、故事有《谎江山》、《石三保的故事》、《孙文明抗租故事》等;山川风物故事有《莲花山的传说》、《仙人桥的传说》、《尖岩的传说》、大龙洞小龙洞的传说》、《雷公山的传说》、《石栏杆的传说》等;动物故事有《虎与水牛比武》、《老虎婆》、《黑羊头的故事》、《青蛙的故事》等。这些传说故事大都情节跌岩,优美动听。最具代表性的为《谎江山》的故事。这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群,大小故事有数十个。故事中的谎江山是一个穷苦出身、智勇双全的人物,他谎财主、谎员外、斗老虎、斗坏人,机智幽默,富有反抗精神,是苗族人民寓智慧与希望的理想人物,因而广为流传。

(二)苗 歌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垣的苗族便是如此。他们常以歌记载历史,宣讲时政,抒发恋情,几乎男女老幼都能歌会唱。花垣苗族称苗歌为“莎熊”。按其腔调分为“ sead ”和“ weix ”两种,“ sead ”用半腔唱 , “ weix ”用高腔唱,“ sead ”最为普遍。苗歌有严格的韵脚和唱法,每首歌都有“双韵”和“两面”,双韵就是歌词的奇偶句各用一韵脚从头至尾;“两面”即每首歌都要重唱一次,重唱时要转换偶句韵脚;苗歌词有长有短,格式主要分为四句一组,每句五言或七言;三句一组,每句七言;各两种。

文学创作

(一)诗歌、散文、小说   清代,有少数苗族文人雅士偏重诗歌、散文创作。道光丙午科苗举人张世雄,善于诗词,历官阁中书、刑部员外郎。现存诗作三首,即《绥山歌并序》、《绥城歌并序》和《蚕桑俗歌》。光绪年间,龙纳言作的《赠友感怀》诗以及政论散文《统计论》,名盛一时。此外,苗族举人石廷辉、石昌松、秀才石板塘等,都写出较有影响的诗歌的散文。解放后,诗歌、散文创作有所发展,小说创作开始涌现出一批业余作者。龙炳文、吴武生、伍乾良、吴松柏、石邦雄、麻其勇等,先后被吸收为省政府级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50 至 60 年代,吴武后创作的叙事诗《兄弟河》在《长江文艺》发表,吴恩珠创作的诗歌《吹木叶》在《诗刊》发表,并送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民族诗歌选》。龙炳文写的小说《看家》、《龙门寨》先后被《湖南文学》登载。 70 至 80 年代,吴武生的《边城抒怀》、龙炳文的历史故事长诗《开天辟地》、《仡戎仡索》、石天元的《辣子红了》等散文和小说,先后在全国和省级报刊发表。 90 年代以来,龙宁英的小说《女儿桥》在《湖南文学》发表;《挑 灰人》在《民族文学》发表。石邦雄的小说《蛮崽》、《小雪到大雪》均在《少年文艺》发表。

(二)剧本  解放以来,花垣县苗族业余剧作者不断涌现,其中石成鉴、罗元明、张子伟等,被吸收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石成鉴的苗剧《团结灭妖》受到省内外戏剧工作者的赞赏。此外,《流江山》、《龙官山姐》、《苦尽甜来》等被排练上演,深受群众喜爱。张子伟创作的大型历史苗歌剧本《带血的百鸟图》,被县剧团排练后参加湖南省和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分别荣获优秀演出奖和全国少数民族剧本创作“银质奖”。

花垣县花垣旅游

边城茶峒

边城茶峒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 年),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属湘 西的四大名镇之一。解放前,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 渡摆舟,如诗如画。诗云:“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以茶峒为背景,写出小说《边城》,驰名中外。解放后,城垣、白塔虽毁,但古风依存,又新修楼房、大桥和农贸市场等,为边城茶洞增添新景,《连心坝》、《边城》等影片,均在茶洞拍摄外景。

黄瓜寨

黄瓜寨位于花垣、凤凰、松桃两省三县交界之地,地势险要,是清代乾嘉苗民起义领袖石三保的故乡和起义策源地。起义期间,苗民义军凭黄瓜寨地势与清军多次进行浴血奋战,几捷几陷。起义失败后,原有 70 多户的苗族山寨不见人烟,留下血泪斑斑的瓦烁废墟。后经幸存者返乡重建,解放后才得以恢复寨貌。作为苗族人民抗清的古战场遗址, 1979 年,州人民政府将黄瓜寨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纪念苗民抗清的英雄壮举。

大龙洞瀑布

大龙洞瀑布位于大龙洞乡大龙洞村附近山谷,水流从 214 米高的绝壁洞口中喷出,形成 20 米宽的瀑布飞流直下,声如惊雷,飞浪纵横,水沫腾空,气势磅礴,整个山 谷烟云弥漫,雾气朦朦,蔚为壮观。

小龙洞瀑布

小龙洞瀑布在排碧乡黄岩村附近,有一“U”型山岩,悬崖高达 300 — 500 米,有小龙瀑、窟索瀑、护谭瀑、蟹将瀑 4 条瀑布从百米以上的绝壁上飞流直下,一齐泻入 一处深潭,响声如雷,烟雾弥漫,各具特色,小龙瀑布最大落差 147 米,声势磅礴;窟索瀑布洞口威严,流水汹涌;护潭瀑布水落如纱,含情脉脉;蟹将瀑布姿态婆娑,美丽妖娆。

古苗河风景区

湘西古苗河风景区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境内,古苗河背负崇山,在县城与花垣河交汇后注入沅江上游酉水河。古苗河的两岸山峰耸峙,顺环山腰而建的扶梯木板路向景区深处前行,一路风景殊绝,有白水河、“雄狮迎驾”、“蚩尤巡疆”和“天兵天将”、“万卷天书”以及融险美于一身的七梯岩瀑布等景点,传说这些景点全是由战神蚩尤及他的部下和女儿幻化而成。

石栏杆

在花垣县排吾乡政府的所在地有一片100多亩的石林,石林内一尊尊巨石拔地而起,有的高40至50米,恰似巨笋,犹如栏杆,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雷门石林——“石栏杆”。很多峋嶙的山石都有一个个动人的名字,有“望夫岩”,有“南天门”,有“登天梯”等等。

花垣县名优特产

花垣特产有桃花虫、金秋梨、百合、大闸蟹、湘西黄牛、鲟鱼等。

湖南湘西州相关地区

湖南湘西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