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2-12-24 11:40:01

定州市,河北省辖县级市,由保定市代管,是河北省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县(省直管县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变),是全省重点培育的新兴区域中心城市。连续4年获评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晋级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强县。面积1283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定州市常住总人口123.09万人,辖25个乡镇(办),542个村(社区)。

定州市位于京津冀经济区,是京津冀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河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培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河北省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区划名称定州市
行政级别县级市
区划代码130682
辖区面积1283.7 km²
人口数量123.09 万人
车牌代码冀F
电话区号0312
邮政编码073000
行政驻地定州市中山中路1号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河北省中部偏西

定州市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南城区街道130682001
北城区街道130682002
西城区街道130682003
长安路街道130682004
留早镇130682100
清风店镇130682101
庞村镇130682102
砖路镇130682103
明月店镇130682104
叮咛店镇130682105
东亭镇130682106
大辛庄镇130682107
东旺镇130682108
高蓬镇130682109
邢邑镇130682110
李亲顾镇130682111
子位镇130682112
开元镇130682113
周村镇130682115
息冢镇130682116
东留春乡130682203
号头庄回族乡130682204
杨家庄乡130682205
大鹿庄乡130682206
西城乡130682208

定州市建置沿革

公元前26-22世纪,定州归九州之一的冀州管辖。

齐桓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49年),齐国国相管仲在今定州境内筑一城,即今天的定州城。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鲜虞国改称中山国,定都中人城(今唐县西南一带),定州属中山国。

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中山国迁都于顾(即今定州城,这是定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都)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攻灭中山国,顾(今定州城)归魏国管辖。

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中山国国君桓公打败魏国,成功复国,顾又重新回到中山国手中,不久,中山国将国都由顾迁到灵寿城(今石家庄灵寿县)。

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中山国国君称王,全国统领26个城邑,其中包括顾。

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国攻灭中山国,定州归赵国管辖。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攻灭赵国,定州归秦国管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先置36郡,定州归巨鹿郡管辖;后设47郡,定州归恒山郡管辖。定州城,当时名叫卢奴县,为汉高祖刘邦所设置。

汉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定州仍称卢奴,为中山国国都。定州全境及其所辖范围,被称为中山国。汉景帝(刘邦孙子)封第九子刘胜为中山国王,国都卢奴(今定州城),管辖14县:卢奴、北平县(今保定满城县)、北新城(今保定徐水县)、唐县、深泽、苦陉(今定州邢邑镇邢邑村)、安国、曲逆、望都、新市、新处(今定州大辛庄镇)、毋极(今石家庄无极县)、陆成(今保定蠡县)、安险(今定州固城村)。

魏黄初二年(221年),定州及其辖地仍名中山国。

魏太和六年(232年),仍称卢奴,曹衮被封为中山恭王,驻地卢奴(今定州城),管辖9县。

晋泰始元年(265年),仍称卢奴,为中山国治所。晋武帝封司马睦为中山王,驻地卢奴,卢奴(今定州城)管辖8县。

后燕建兴元年(386年),定州及其所辖地,仍称中山。鲜卑人慕容垂建后燕国,定都中山(这是定州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建都),把卢奴(今定州城)改名为弗违,管辖8县。

北魏皇始二年(397年),定州及其所辖地,仍称中山。中山归北魏,设置安州,治所在中山,将弗违(由卢奴改称,今定州城)复名卢奴(今定州城)。当时的定州城是三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一是安州的州府所驻地,二是中山郡的郡府所驻地,三是卢奴县的县府所驻地。

北魏天兴三年(400年),拓跋珪改安州为定州(这是定州的名称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定州二字出现),治所在中山,定州管辖5郡:中山,常山、博陵、北平、巨鹿。中山郡治卢奴(今定州城),辖7县。即定州的州治在中山郡,中山郡的郡治在卢奴县(今定州市)。这是定州这个称谓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但当时定州并不局限指今天的定州城,而是指定州所管辖的整个地区。当时的定州是古代行政划分州、郡、县中州的概念。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定州属东魏,仍管辖5郡:中山、常山、博陵、北平、巨鹿。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置定州总管府,驻扎鲜虞县(由卢奴改称安熹又改称鲜虞,即今定州市)管辖定州、冀州、灜州三州军事。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定州为博陵郡,郡治鲜虞县(今定州市),管辖10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归唐,复置定州,管辖10县。设定州总管府,驻扎定州,管辖5州:定州、恒州、并州、灜州(州治在今沧州河间)、廉州(州治在今石家庄藁城区)。

唐武德六年(623年),设置定州大总管府,驻扎定州,管辖:定、洛、相、磁、黎、冀、深、蠡、沧、灜、魏、贝、景、博、赵、宗、观、廉、井、邢、栾、德、卫、满、幽、易、燕、平、营。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设置定州义武军节度使,驻扎定州,管辖3州:定州、易州、沧州。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设置定州路,驻扎定州,管辖8州。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改定州为中山府,治所在安熹(今定州市),管辖7县。

金天会六年(1128年),定州归金国。

金天会七年(1129年),仍设中山府,府治安熹(今定州市)管辖7县。

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年),归元朝,仍设中山府,府治安熹(今定州市),管辖3县:安熹、无极、新乐。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中山府为定州,州治在安喜县(今定州市),从此中山府的名字不再出现。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安喜为定州,从此安喜二字不再出现,而定州二字成为现定州城所专用,并一直延续至今。

明洪武九年(1376年),仍设定州(此定州为一个州的概念),州治定州(为一个县的概念,即今定州市),管辖4县:定州、新乐、曲阳、行唐。

清顺治六年(1649年),仍设定州,州治定州,管辖3县:定州、新乐、曲阳。

清雍正二年(1724年),仍设定州,由隶属正定府改为直属直隶省(相当于今天省直管县的概念),州治定州,管辖3县。

民国元年(1912年),称定州,州治定州,管辖3县。

民国二年(1913年),改定州为定县。

民国三年(1914年),称为定县,属保定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定州设置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扎定县,管辖6县:定县、新乐、灵寿、行唐、曲阳、阜平。

1949年8月1日,设定县专区,专署驻定县。

1954年,撤销定县专区。

1958年,定县、曲阳合并为定县。

1961年,定县、曲阳分开。

1986年,定县升级为定州市。

1994年12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地级保定市,定州由保定市代管。

2013年6月,定州市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县(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变,仍属保定市)。

定州市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定州市位于北纬38°14ˊ-38°40ˊ,东经114°48ˊ-115°15ˊ之间,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河北省中部偏西,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定州位于北京天津之翼,保定、石家庄之间,定州市区距北京196公里,距天津220公里,距石家庄68公里,距保定56公里。总面积1283.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定州地势平坦,一望无垠。沙河、孟良河、唐河横贯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其自然景观相应为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冲积平原和海滨平原三个景观地带,地面坡降在1.4%~0.7%之间,形成了略有起伏的土丘、洼地及沙岗、河滩等冲积扇平原的微地貌。

气候

定州市属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暖湿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多干热风,夏季高温、高湿、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气爽。年均日照2611.9小时;年均气温为12.4℃,年际间气温差异不大;累年年均地面温度为19.6℃;年均降水量为503.2毫米;累年年均绝对湿度为11.3HP;累年年均蒸发量为1910.4毫米;全年风向以东北风频率最大,南风次之,累年年均风速为2.4米/秒。

定州市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定州年鉴·2018》资料,定州市土地总面积128370.74公顷,其中农用地92806.68公顷,占定州市土地总面积的72.3%;建设用地28317.73公顷,占总面积22.06%;其他土地7246.33公顷,占5.64%。

水资源

定州市地表水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自产径流1244万立方米,年径流深仅9.81毫米,保证率50%和75%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224万立方米和12万立方米。由于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主要由暴雨产生,年内分配较为集中,多年平均7—9月自产水量占年总量的90%以上。定州市南水北调用水计划总量8381万立方米。唐河上游的西大洋水库在90%保证率时,可供水量1.39亿立方米。定州市多年平均地下淡水资源量1.551亿立方米。

定州市人口

2019年,定州市户籍总户数37.3万户,户籍总人口124.1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常住总人口123.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7.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63%。出生人口10176人,人口出生率为9.95‰;死亡人口5016人,人口死亡率为5.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

2017年,定州市共有少数民族34个,少数民族人口35354人,其中回族人口最多,为31379人。

定州市历史文化

中山文化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摇篮之一,历史上曾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几千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中山文化。

战国中山国是由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白狄族建立的。历史上,中山国国都几经变迁,先是新市、然后是中人城、再然后是顾(今定州城)最后是灵寿。纵观上述几个中山国都,随中山国的动荡和灭亡,均开始衰落,唯独定州继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统,一直延续了中山文化的命脉,并将其发扬光大。在上述几个中山国都中,定州是唯一一个中山文化没有出现过断代的城市。

定瓷

定瓷: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盛于北宋,终于元,当今的定瓷烧造又趋于繁盛。定窑以白瓷著称,其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是定瓷的真实写照。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中对定瓷高度赞美:“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其代表作是孩儿枕,民间有“凡求子者,得其瓷婴即得虎子”的传说。定窑颜色釉瓷器,虽少而精。宋代邵伯温《闻见录》曾有宋仁宗斥张贵妃接受臣僚王拱宸馈送定州红瓷的佳话。苏东坡在《咏定瓷》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名句。

饮食文化

定州手掰肠:以精肉为主,内配多种纯中草药作为香料制成。

定州新宗熏肉:北宋年间,苏东坡到河北定州任职,根据定州人的肉食习惯,和衙厨王某一起,制成了定州熏肉,并且书写了熏肉秘法,后来由王某后人传承下来,被称为新宗熏肉。

中山松醪酒:中山松醪酒之所以独享盛名,源于宋代名家苏东坡的一首《中山松醪赋》。北宋哲宗年间,苏东坡出任定州太守。由于爱饮松醪酒,苏东坡根据当地的松醪酒酿造工艺,亲自收集材料,以当地的黑龙泉水自酿松醪酒。由于中山国曾定都于定州,所以苏东坡便把自己在定州酿制的酒称为“中山松醪酒”。

定州焖子:北方常说的焖子是驴肉火烧河间派的食物,皮冻状,佐食驴肉增加口感。定州焖子不是此类,它是一种肉类枕状熟食,像香肠,但是比香肠粗得多,大约像小腿那么粗。长度大约是30厘米到40厘米。

戏剧曲艺

定县秧歌:又称定州大秧歌,起源于河北省定县黑龙泉一带。流行于河北保定以南、石家庄以北的部分农村。源于民间的劳动歌曲,相传北宋诗人苏东坡曾为其填词正曲,故又称“苏秧歌”。

定州子位吹歌: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定州市风景名胜

定州汉墓石刻馆:位于定州市鼓楼街,保存了汉至民国时期石刻、碑刻五百余通,碑廊建于70年代,占地面积约7千平方米。

晏阳初旧居 :位于定州市区中山东路路南。四合院布局,坐南朝北,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占地面积573.4平方米,建筑面积410.2平方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开元寺塔:国家AA级景区,座落在定州市内,因建于开元寺内而得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塔

定州贡院:又名考棚,国家AA级景区,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封建王朝科举取士的场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文庙:又称“孔庙”,国家AAA级景区。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历史上曾称作“府学”、“州学”或“学宫”。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市博物馆:定州文庙1959年被辟为定州市博物馆馆址,定州博物馆现位于定州市中山路南侧。馆藏文物5万余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近千件,其中青玉龙螭衔环大玉璧、神仙故事玉座屏、定窑白釉刻莲纹龙首大净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根据馆藏特色,布置陈列了中山汉墓出土文物展、北宋塔基地宫出土文物展以及列于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瓷系列展。

中山汉墓:位于定州城内市政府北约100米,今石刻馆院内。1995年经发掘确认此墓为东汉晚期侯级墓。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营葡萄酒庄:国家级AAA旅游景区,位于定州市东亭镇北1.5公里处。

河北保定市相关地区

河北保定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