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2-12-26 09:17:29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距省会太原市150公里,北临介休市,南接霍州,东靠沁源,西连交口、孝义,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辖6镇6乡3个社区,278个行政村,23个居委会,总人口27.2万人(2018年),是全省首批转型综改试点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大运公路、南同蒲铁路沿汾河并行而下。灵石也是山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特色魅力城市之一。

区划名称灵石县
行政级别
区划代码140729
辖区面积1206 km²
人口数量27.2 万人
车牌代码晋K
电话区号0354
邮政编码031300
行政驻地翠峰镇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理位置山西省中部

灵石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翠峰镇140729100
静升镇140729101
两渡镇140729102
夏门镇140729103
南关镇140729104
段纯镇140729105
马和乡140729200
英武乡140729201
王禹乡140729202
坛镇乡140729203
梁家焉乡140729204
交口乡140729205
灵石县东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140729400
灵石县西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140729401
灵石县北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140729402

灵石县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隋开皇十年(509年),文帝幸太原,傍汾河开道获巨石,有文日“大道永吉”,以为瑞,遂于谷口,割平周县(今,介休)西南地置‘灵石县’。;一说,相传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历史沿革

灵石县境内早在史前时期已有先民居住,近年在旌介村商墓中出土的青铜器,进一步说明在商代晚期这里是“丙”部族或方国的地域。

灵石建县以前为介休县地域。考史籍和历代旧志:介休境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地时属魏国,曾在此置平周县。

秦始设界休县。

汉袭秦制,新莽改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

三国时属魏国。

西晋改界休县为介休县.东晋南迁盾.先后曾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

北朝历北魏、东魏至北齐天保年间又废置,县域并入永安县(孝义)。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介休县设介休郡。次年(大成元年)改名平昌县仍属介休郡。

隋开皇初废介休郡改属西河郡。隋开皇十年(590年)文帝杨坚巡幸太原,傍汾开道获一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因以为瑞,遂于此地置县,割平昌县西南地命名“灵石县”,属西河郡。义宁元年(617年)改属新置的霍山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霍山郡改称吕州,仍辖灵石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吕州,灵石县改属汾州。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属河东道太原府。唐时灵石县西境曾属温泉县。

五代先后属后唐、后晋、后汉(一度属于北汉),仍隶属汾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改河东道为河东路,灵石县属河东路汾州。政和六年(1116年)改属霍州(霍邑)隶于平阳路。

金天会六年(1128年)河东路分为南北二路,灵石县属河东北路汾州。

元世祖至元廿三年年(1286年)创立行省,灵石县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平阳路霍州。元初析灵石地置小灵石县(治冷泉关),属霍卅。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废小灵石县并入介休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中书省为山西布政使司,灵石县属平阳府(河东道),万历廿三年(1595年)改属汾州府。万历四十二年改属平阳府。.

清初属山西省平阳府。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设霍州直隶州,辖灵石县。

民国二年(1913年)属河东道。民国十六年(1927)直属于山西省。抗日战争爆发后,建立抗日政权。民国廿七年(1938)2月,因抗日需要,以汾河为界,分治东、西两县,灵(石)西县属晋绥边区,灵(石)东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9月合并成灵石县,归太岳第一专区。

1949年8月15日起由榆次专区(后改晋中专区、晋中地区)管辖。

1958年11月至1961年7月一度并入介休县。

2000年晋中正式撤地建市后,属晋中市辖。

灵石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灵石县位于晋中市最南端,界于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东与沁源县为邻,南与霍州市毗连,西南与汾西县相望,西北与交口县分界,北与孝义市接壤,东北与介休市相衔。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0′~112°,北纬36°40′~ 37°。县域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境中部的翠峰镇,距晋中市政府所在地榆次125公里。

地形地貌

灵石县地处黄土高原,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风雨洪流冲刷,形成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山地。全县地域由东西两山间中部汾河谷地自然形成三级阶梯。东部太岳山诸峰(石膏山、尖阳山等)和西部吕梁山诸峰(中华山、老虎山等)遥相对峙,为第一阶梯,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为中山区,面积336.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8 %;第二阶梯为高山之下的丘陵地区,海拔800 米~1200米,面积692.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6%;中部由汾河及其支流静升河、仁义河中下游冲积淤浸形成的河谷滩地为第三阶梯,海拔600米~800米,是境内的平川谷地,面积176.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6%。县境内最高峰为东部牛角鞍,海拔2567米;最低处为南关镇石桥村汾河出境处,海拔574米。

水文

灵石县境内较大河流有静升河、仁义河,为常年性河流。静升河流经县内18公里,流域面积210平方公里;仁义河流经县内30公里,流域面积189平方公里。另外还有交口河,为半季节性河流,流经县内31公里,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段纯河则为季节性河流,无清水径流,只有汛期洪水湍急而过,流经县内20公里,流域面积105.4平方公里。

气候

灵石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气爽,冬寒少雪。年平均日照2331小时,平均气温10.8℃,平均地温12.4℃,平均无霜期156天,平均降水477.5毫米,平均风速1.7米/秒。

灵石县自然资源

水资源

灵石境内有水域面积2.03万亩,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0.45亿立方米,地下水蓄积平均值为0.89亿立方米,除去地下水重复计算量0.49亿立方米,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0.84亿立方米。过境河流为汾河,自北而南流经全县60公里。

生物资源

植物

灵石县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经查明,木本植物有乔木、灌木两大类。木本粮油资源有13科,24属,55种;果树资源有14科、23属,71种。

乔木主要有:油松、杜松、白皮松、落叶松、侧柏等;灌木主要有:酸枣、沙棘、刺玫、荆条、对节木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野菊、野艾、野苣、野韭、野蓖麻等;经济林木主要有:梨、桃、杏、李、枣等;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黄岑、黄连、升麻等。

动物

灵石县境内主要野生动物有:兽类主要有狐、狼、虎、豹、鹿等;鸟类有老鹰、猫头鹰、乌鸦、黄莺、鸽子等;虫类有蜈蚣、蚰蜒、蚯蚓、螳螂、蟋蟀等;另有两栖动物青蛙;爬行动物蛇。其中属珍贵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麝、捞鱼鹳。二类保护动物有金钱豹。三类保护动物青羊。

矿物资源

灵石县境内煤炭、石膏、石灰岩最为丰富,铝土矿、耐火粘土矿、石英砂岩等次之,此外还有铜、钼、莹石、长石、铌钽、铈族稀土、磷矿等矿化线索或矿化点。铁矿、锰矿等也很不少。据已查明的矿产达32种,储量富、品位高,素称“矿藏之乡一。

灵石县风景名胜

在灵石县文化艺术中心右侧,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旧时附近乡民视为“神石”,前来焚香膜拜,祈求平安。据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灵石县名即因此物而得。

全县共有文物古迹46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属国家级文物保护的有旌介古遗址、王家大院、资寿寺、晋祠庙、后土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静升文庙,石膏山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

静升古镇地处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丘陵地带。东眺绵山,西望汾河,北与介休接壤,南与本县马和乡交错。周边沟壑纵横,层层梯田,海拔900余米。其地形有似双乳,高不露风,低不失水。土地肥美,物产富庶。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

石膏山,是太岳山的主峰之一,制高海拔2532.6米,风景名胜区规划总面积75平方公里 ,位于灵石县城东南35公里处。石膏山是山西名山,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古代就被作为传统游览观赏地。明未清初,傅山先生曾落墨“山林野趣”,成为千古绝唱。撩开石膏山久已尘封的面纱,即能看到它深藏浅露,大美而不言的英姿。

红崖峡谷景区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部,灵石县马和乡境内,西距灵石县城20公里,距大运高路灵石出口5公里,与介休绵山风景区和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灵石县王家大院仅6.5公里之遥,和千年古刹资寿寺有9公里之隔。峡谷景区面积2591公顷。

介林是三晋名贤介子推的墓地,位于灵石县马和乡张嵩村东,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春秋,兴起于秦汉,鼎盛于隋唐,是三晋清明寒食文化之乡、忠孝文化圣地。

资寿寺,座落在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十公里的苏溪村。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古树交荫,风景秀丽。这处寺庙,创建于唐代,重建于宋代,在金代又遭破坏,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重建。资寿寺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二郎殿等。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碧瓦凌空。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石县名优特产

黄条条也叫发,也是上午主食之一。原料有白面、豆面、杂面、米面、玉茭面、高梁面,也可用二合面(两种面粉搅在一起)、三合面(三种面粉搅在一起)。

捏巴巴也叫名捏疙瘩,习惯上作为农村上午主食窝窝头或馍馍以外的补充食品,也有作为主食食用的。

摊摊是人们非常爱吃的食品之一,尤其适宜老人小孩食用。但由于它制作麻烦,费时费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食用,但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家家必做,户户皆吃。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之日,做摊摊俗称扯龙皮,意在驯服龙王,好让它在新的一年中服服贴贴为百姓服务,保证风调雨顺,获得粮茂年丰。

油糕是灵石风味小吃中较为高档的食品之一,也是灵石人过节、待客、婚丧喜宴、祭典神灵之必备品。俗语“冬至不吃糕,小鬼隔门瞄”,也就是说不论贫富,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必须吃糕,寓意来年运气步步糕(高)升,生活甜甜蜜蜜(馅)。

骨累是最具代表性的灵石风味食品之一,酥软可口,营养丰富,是广受人们赞誉的美味佳肴。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慈禧与光绪皇帝西行西安路经灵石,在两渡官宦世家何府,吃到骨累与和和饭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临行时叮嘱李莲英,记下用料和全部制作过程带回宫内。相传慈禧返回京城,便经常让厨师给她做灵石骨累与和和饭吃。从此,慈禧喜欢吃灵石骨累、和和饭的趣闻,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山西晋中市相关地区

山西晋中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