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2-12-26 09:33:58

原平是山西省辖县级市,由忻州市代管,地处山西省北中部,东临五台县,西靠宁武县,南与忻府区、定襄县毗邻,北和代县、朔州市朔城区接壤。原平市辖3个街道、7个镇、11个乡,包括16个社区、493个行政村(2019年9月)。辖区东西相距62千米,南北长约58千米,总面积2560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18.42平方千米(2018年),耕地面积111万亩。

区划名称原平市
行政级别县级市
区划代码140981
辖区面积2560 km²
人口数量50 万人
车牌代码晋H
电话区号0350
邮政编码034100
行政驻地前进西街835号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性气候
地理位置山西省北中部

原平市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北城街道140981001
南城街道140981002
轩煤矿区街道140981003
东社镇140981100
苏龙口镇140981101
崞阳镇140981102
大牛店镇140981103
闫庄镇140981104
长梁沟镇140981105
轩岗镇140981106
新原乡140981200
南白乡140981201
子干乡140981202
中阳乡140981203
沿沟乡140981204
大林乡140981205
西镇乡140981206
解村乡140981207
王家庄乡140981208
楼板寨乡140981209
段家堡乡140981210
山西鲁能晋北铝业工矿区140981400
原平市石豹沟煤矿工矿区140981401
原平农场140981403

原平市建置沿革

名称由来

因地形“原隰宽平”得名。

历史沿革

古称崞县,始置于秦始皇,属雁门郡。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置原平县,属太原郡。

东汉改属雁门郡。

西晋末年复置云中县,楼烦县治自宁武府界徙今市区北部崞阳镇大阳村。

北魏永兴二年置石城县。始光三年(426)于红池村置敷城郡。东魏天平二年(535)侨置繁峙县,于县置繁峙郡,故治在今市区南9千米板寺村,侨置恒州,故治在云中故城。寻废恒州。

北齐废原平、楼烦、敷城3县及永定、建安、广安3郡,改武州为北灵州。寻废北灵州,改廓州为北显州,故治在今崞阳镇。

北周时繁峙郡、县及北显州俱废。

隋开皇十年(590)废石城县,平寇县自今定襄县境徙治崞阳镇,属代州。大业二年(606)改平寇县为崞县。十二年繁峙县自今繁峙县境徙治武州故地。

唐贞观五年(631)置怀化县,故治在今市区南12千米怀化村,属顺州,十二年改属代州。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改唐林县为白鹿县。五代唐同光初年复改白鹿县为唐林县。五代晋改唐林县为广武县,后复为唐林县。

宋景德二年(1005)唐林县废入崞县。

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升崞县为崞州,属冀宁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崞县,属太原府,八年改属雁门道。

1949年属忻县专区。

1958年,撤销崞县,设立原平县,属晋北专区。

1959年12月,原平县驻地由城关(今崞阳镇)迁至原平镇。

1961年代县析出,原平县改属忻县专区。

1967年属忻县地区。

1983年属忻州地区。

1993年撤县改市(县级)。

2000年12月,撤销忻州地区,设立地级忻州市,原平市由忻州市代管。

原平市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原平市位于东经112°17′~ 113°35′,北纬38°35′~ 39° 09′之间。东西绵亘群山为历代之天然界域,阳武河、滹沱河畔是全市之开阔地带。最高海拔2393米,属黄土高原海河流域区,地形为山地型高原,东西两面高,中间低,“两山夹一盆”为其显著特点,历来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之称。东西相距62千米,南北长约58千米,总面积2560平方千米(其中山地1410平方千米,平川580平方千米,丘陵570平方千米)。

气候

因地势起伏显著,境内各地气候差异甚大,一般年均气温8℃左右,一月零下9℃,七月23℃。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60天。

原平市自然资源

原平资源富集,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之称。“东山摇钱树”是指东社等东山地区乡镇是山西省最大的水果产区之一和酥梨生产基地;“西山聚宝盆”是指轩岗等西山地区乡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铝、铁、石灰岩、钾长石、硅石、铜矿、粘土等20种之多;“中间米粮川”是指中部平川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连续多年保持在5亿斤以上。

水资源

原平市多年(1956—2008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5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5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50亿立方米,河川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0.66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原平市共有土地3840553.17亩,其中农用地2009911.54亩,耕地1225783.6亩,林地380674.5亩,园地165918.03亩,牧草地30280.57亩,建设用地207254.57亩。

矿产资源

原平已探明的主要矿产中,:已探明保有储量11.2亿吨,含煤岩系展布面积400平方千米,煤层平均厚度19~20米,发热量在6500~7300大卡左右;:探明储量2.9亿吨,面积6平方千米,长2900余米,矿点大都分布在铁路沿线和干线公路两侧;:主要分布在段家堡、官地、牛食尧、长梁沟、龙宫、神山堡等地,已探明储量1.25亿吨,矿体平均厚度3米,矿床面积100平方千米;石灰石:估算储量为3019万吨,矿体厚度236.8米。其它矿产资源有白方岩、钾长石、硅石、磷矿、铜矿、水晶矿、金矿、花岗岩、大理岩、云母、盐碱硝、萤石、石膏等。

原平市人口民族

201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辖区共有194954户,户籍总人口为495254人,其中,城镇人口220388人,乡村人口274866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数为255282人,女性人数为239972人。从业人员有39326人,在岗职工有38740人。

原平市历史风俗

凤秧歌

凤秧歌又名过街秧歌,也叫份秧歌,产生时间久远,是原平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男角都是武士打扮,女角都打扮成古代村姑模样,手拿小锣,边扭边行。凤秧歌的表演有三种形式:踩街、踩圈、开轱辘。凤秧歌多于农历十四至十六在本村分“上院”、“踩街”、“撵旺火”三种形式进行表演。传统节目有80余个,大部分反映农村生活和生产。1955年民间艺人李二俊率队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91年9月参加在山西省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期间;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魅力12》栏目中亮相;2006走进“星光大道”;2008年2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秧歌”之中;2010年5月,获得由文化部主办的广场舞类的最高奖项“群星奖”。

炕围画

炕围画也叫墙围画,俗称“炕围子”,是山西民间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造型艺术,融壁画、年画、建筑彩绘于一体。 晋北农村家家户户都以火炕为床,为防止墙土脱落弄脏被褥,人们就以胶水调制白土沿炕边墙上涂盖“围子”。炕围画属于家庭壁画,晋北宁武、五寨一带喜用红棕色,原平、代县一带喜用青绿色。以原平炕围画为代表的晋北炕围画,画风细腻,设色艳丽,构图饱满,明朗豁达。每当新房落成,新炕盘就,主家就约请当地有名气的炕围画匠上门作画,画工完毕后,主人常用透明纸或塑料薄膜罩遮其上,更多的人家则用桐油或清漆罩刷,以使其保存年久。原平炕围画曾在北京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原平也被称作“炕围画之乡”。

原平市名优特产

原平锅魁

原平锅魁因历史上夺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约三寸长,寸许宽,卷边滚圆。根据包馅与不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应市的多是甜馅锅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锅魁。锅魁饼面橙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加之包馅的不同,又各具风味。

崞阳麻叶

崞阳麻叶制作方法比较复杂,选用精制面粉、发酵粉和糖剂,辅助油、盐、碱、矾等,加水按一定比例配制搅拌成松软面团,用刀雎切成约半两重的小面块,拉长两根扭两圈,放入油锅中炸到金黄色捞出即可食用,油料一般选用晋西北的胡麻油。崞阳麻叶手艺形成于清末,到建国初期几近失传。

原平市旅游名胜

原平文物古迹遍布全境,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26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阳武村朱氏牌楼、练家岗慧济寺、崞阳南桥等3处。著名胜景有“天涯石鼓”、 “五峰叠翠”等,另有土圣寺、佛堂寺、楼烦寺、文庙等十余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有:续范亭纪念堂,原平市烈士陵园,抗日烈士纪念碑,朱德、刘少奇路居旧址,下神头惨案旧址,峙峪惨案旧址,南神头惨案旧址等;农业观光游景点有山西六大温泉之一的大营温泉。

天牙石鼓景区

天牙石鼓山距原平市5千米,南距忻州市30余千米。在崞阳(即原崞县城)东南20余千米处还有一座五峰山,古人将天牙石鼓山与其匹配媲美,时有“天牙是为天牙,五峰好比地角”。唐末诗人雍陶留有《再经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绝句:“每忆云山养才,悔缘名利入尘埃。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天牙石山有鼓神祠,坐落于石鼓山下。祠宇坐北而南向,祠前门外有石旗杆、木雕牌坊和一对石狮,另有一座和神祠山门相对的古戏台。

崞阳普济桥

崞阳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千米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以后历代曾予补修,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

慧济寺

慧济寺位于市东北12.5千米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阳乡练家岗村“惠济祠”取给困苦者以好之意,整个寺院建筑是典型的唐塑风格,殿内菩萨及木刻罗汉均属宁代艺术雕塑。

崞阳文庙

崞阳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公元1299)年间,原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历经明清两朝多次修葺,计有大成殿7间,东西廊房各10间,戟门5间,棂星门坊5间,敬一亭5间,小石林亭5间,泮宫坊3间,德配天地坊3间,道冠古今坊3间,金声玉振坊3间,库房3间,厨房3间,宰牲房3间,守庙住房3间,崇圣祠3间,名宦祠3间,乡贤祠3间,尊经阁上3间、下5间,文昌祠3间,乐楼3间,文昌三代祠3间,魁星楼1间,忠义祠3间,明伦堂3间,节孝祠3间,教谕署讲堂3间,训导署大门3间,讲堂5间,仪门内正厅3间,儒学大门1间等百楹建筑。

土圣寺

土圣寺位于市城区西南30千米水油沟村附近,背靠云中山脉,因该寺原有山林土地上千亩,土地收入丰盛可观,故而得名,据考始建于唐,“施火毁于火,明隆庆,万历年间先后重修复,每年四月初八政祭。”寺院两侧有一清泉,名曰“灵泉”故又取名灵泉寺。

崞阳关帝庙

崞阳关帝庙位于崞阳镇东关。据碑记载,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关帝庙座北向南,原有关公殿、戏台、东西配房、圣母殿、三义殿、龙王殿、山门等建筑,构成总体平面为长方形。戏台、西配房已无存,余其皆完整。关公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前有廊子,并有砖铺月台,四周有石质栏杆,栏杆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题记为清咸丰元年重修。关公殿后有小式木作圣母殿、龙王殿、三义殿各三间,均系晚清建筑。山门有台阶十四阶,逐级而上,又有台阶八级,并有砖铺平台,四周有砖砌花栏。山门门额上书“关帝庙”,门前有照壁一座,石狮一座。

山西忻州市相关地区

山西忻州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