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2-12-28 09:44:48

凌海市,是辽宁省下辖县级市,由锦州市代管。凌海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渤海辽东湾畔,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0°48’-41°26’,东经120°42’-121°45’之间,全境环抱辽西中心城市锦州市区。凌海市是辽宁省沿海开放城市,素有“辽西走廊上一颗明珠”的称呼。1993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2009年,全市辖18个乡镇、2个街道和26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53.7万,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15个少数民族,土地总面积2495平方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638.5平方公里)。

区划名称凌海市
行政级别县级市
区划代码210781
辖区面积2638.5 km²
人口数量53.7 万人
车牌代码辽G
电话区号0416
邮政编码121200
行政驻地大凌河街道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性气候
地理位置辽宁省西南部、渤海辽东湾畔

凌海市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大凌河街道210781001
金城街道210781002
八千街道210781003
石山镇210781101
余积镇210781102
双羊镇210781103
班吉塔镇210781104
沈家台镇210781105
三台子镇210781106
右卫满族镇210781107
阎家镇210781108
新庄子镇210781109
翠岩镇210781112
安屯镇210781113
大业镇210781114
建业镇210781116
温滴楼满族镇210781117
白台子镇210781118
板石沟乡210781212
谢屯乡210781217
辽宁省金城原种场210781401

凌海市建制沿革

虞、夏时乃冀州之域。商属孤竹国。周系幽州地。春秋、战国时为屠河,属燕国地。

秦灭六国统一后,行郡县制,为辽西郡之辖境。

西汉时属辽西郡徒河县地。新莽改称河福县。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置辽东属国,是为辽东属国之徒河县。

三国魏征辽东后置昌黎郡,郡治昌黎县。晋代时北方的鲜族兴起,前燕之慕容廆复置徒河,至慕容皝置西乐县于此。南北朝时则为北魏之昌黎郡广兴县,辖徒河、永乐、燕昌地。

隋统一后为辽西郡沪河县辖境。唐属汝罗守捉地。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征服契丹硌部后建立了契丹国,后改为辽。始设锦州临海军,置永乐县于此,属京中道。锦州之名始于辽代,系以境内之小凌河绕城西南而东流,以其回旋如锦,名曰“锦川”,县名亦取于此。

金因辽制仍名锦州辖永乐、安昌、神水县,属北京路。元省军县名入州,称锦州属大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称帝,推翻了元朝统治,建都南京国号明,统一了中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广宁中、左屯卫,锦县是其辖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广宁右屯卫,初设于十三山堡。翌年迁治早闾阳县之临海乡(今右卫镇),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明宣德三年置大凌河中左千户所(今之市驻地)。松山堡中屯千户所,筑城设守。迄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清太祖),建立后金国。明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皇太极(清太宗),率兵进围大凌河城,明总兵祖大寿以城降。明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明崇十二年(1639年)困松山城。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明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大寿等被俘。从此锦县地区论于清王朝。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了全国。清初大体承沿明代旧制,锦县地区为锦州之辖境。清康熙元年七月(1662年)始改锦州为锦县,隶属奉天府。清康熙三年六月(1664年)改隶广宁府。同年十二月罢广宁,置锦州,县附府。县与府之治所驻锦州。延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分锦县西境置江家屯厅,后更名为锦西厅,隶奉天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裁县为府,取名锦县名称仍称锦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裁锦州府治,改府为县,称锦县隶属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除道制,直隶奉天省。同年奉天省改名辽宁,锦县隶属辽宁省,县治所驻锦州。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占据了中国东北,扶植伪满傀儡政权,翌年(伪满大同元年)设置锦县公署,隶属奉天省,县治所仍驻锦州。伪满康德元年十月(1934年),伪满行锦省制,设锦州省,锦县公署隶属锦州省。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设锦州市,县、市分治,县治所仍驻锦州。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锦县曾一度由八路军解放。同年冬国民党军队进驻。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设锦县政府驻于锦州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一月,辽沈战役结束,锦州解放。锦县人民政府移驻锦州城北流水堡屯。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锦县人民政府迁至大凌河村。同年成立辽宁省,锦县隶属辽宁省。

1954年并辽西、辽东两省为辽宁省,锦县隶属辽宁省。同年省、市、县的行政名称改为人民委员会。锦县人民委员会,隶属于辽宁省人民委员会。1980年末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县人民政府。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环渤海湾对外开放城市,也是辽宁省确定的辽西沿海经济区之一。1993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改锦县为凌海市。

凌海市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凌海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渤海辽东湾畔。凌海市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0°48’-41°26’,东经120°42’-121°45’之间,全境环抱辽西中心城市锦州市区,南临辽东湾,北依松岭山余脉,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土地总面积2495平方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638.5平方公里)。

地貌

凌海市自然地貌结构大体分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内“山、平、洼、海”俱全。凌海市地处渤海辽东湾的环抱中,全市海岸线长83.7公里,沿海滩涂1.7万公顷,10 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水域9万公顷。

山脉

凌海市境内的山脉为松岭山余脉和医巫闾山脉。两条山脉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延伸至凌海市的西部、北部。大凌河以西为松岭山余脉,大凌河以东为医巫闾山脉。

气候

凌海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8.7℃,年≥10℃活动积温3400-3600℃,年降水量550-620毫米,无霜期160-180天,80%保证率为165天,南部低洼区比北部山区长5-7天。年日照时数2804小时,5-9月12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3%。春季雨量少,多南、东南大风,气温回升快,平均气温8-10℃,终霜期在4月末5月初。降水量65-8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2-13%。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400-450毫米,占年降水量62-70%,平均气温22.5-23℃,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9.5-42.0℃。秋季,温雨骤减,降水量85-12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4-21%,平均气温9-11℃,初霜期在10月8日前后。冬季,气候较寒冷、干燥,平均-6--8℃,极端最低气温达-25.6℃,降水量5-12毫米,占年降水量1-2%。

凌海四季的特点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寒暑相差悬殊,夏季日极端最高气温在30℃以上,冬季日极端最低气温在-20℃以下,两者相差50℃。

水文

凌海市境内有流长在10公里以上河流有19条,分属于大凌河、小凌河、辽河三个水系。其中,大凌河流程为85公里,流域面积为842平方公里。

凌海市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9年,凌海市有农业区划的耕地面积为188936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63%。实际耕地面积为146665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2.3%。人均耕地面积2.39亩,比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5亩)多0.89亩,比全省人均耕地面积(2.79亩)少0.4亩;比锦州市人均耕地面积(1.8亩)多0.59亩。与1949年比,耕地面积减少295856亩。

林地面积(包括果园面积)557231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2.28%。

草地和疏林草地面积785399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3%。

水域面积6049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33%。

其它用地面积为70115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46%。其中,城乡居民点占地246299亩,工矿和交通用地181826亩,特殊用地8741亩,难利用土地264292亩。

生物资源

兽类:狍子、狗獾、野兔、狐狸、貉、黄鼬(黄鼠狼)、豹猫、麝鼠。

鸟类:雁、野鸡(雉鸡)、野鸭、鹌鹑、红咀鸥、猫头鹰、天鹅、鸳鸯、海鸥、丹顶鹤、鹭鸶、喜鹊、寿带40多种。

淡水鱼类:鲤鱼、鲫鱼、鲶鱼、黑鱼、泥鳅、草鱼、白鲢、花鲢、河虾、河蟹。

海水鱼类:梭鱼(红眼)、鲻鱼(白眼)、同乐(黄姑)、鲈、鳘子、偏口、鲳鱼、青鳞(青皮)、梅同(大头饱)、黄鲫鱼(油扣)、鲚鱼(把齐)、小黄花、海豚、海鲶鱼(扔巴)、海蜇、乌贼、毛虾、青虾、乌虾、对虾、文蛤、兰蛤、牡蛎、四角蛤蜊、海马、海龙。

昆虫类:黄蜂、赤眼蜂、蝉、土虫。

此外,还有蝎子、蟾蜍、青蛙、龟、蛇、蜥蜴、蚯蚓、水蛭等。

野生林木:杨、柳、榆、槐、松、柏、桑、黄菠萝、丁香、荆条、山杏、山梨、山李子、酸枣。

药材:延胡索、五味子、天南星、铃兰、阔叶远志、细叶远志、白头翁、漏芦、轮叶黄精、丹参、升麻、小玉竹、败酱、赤芍、知母、防风、黄柏、紫花地丁、甘草、车前子、停力子、苍术、巨麦、刘寄奴、苦参、苍耳。

草类:菖蒲、芦苇、白羊草、羊草、艾蒿、马蔺、南蛇藤、苜蓿、打碗花、蒲公英、黄蒿。

矿产资源

凌海市到1985年发现和探明的矿产主要有:铁、锰、石油、花岗岩、煤、建筑河砂、泥炭、耐火粘土、膨润土、白垩土、石灰石、滑石、硅石、硅藻土、氟石、长石、萤石、重晶石、珍珠岩、磷等。

凌海金属矿藏主要有铁和锰。其它如金、铜、铅、锌等仅作为由热液作用而形成的矿化点存在于石英脉中。

铁:主要分布在双羊镇的山峡峪,白台子乡的城隍峪及三台子镇的上铁厂等地。矿石主要为磁性材料铁石英岩,条带明显,矿体多为透镜状及扁豆状,长约数米至数十米。最长的达200米,厚一般几十厘米,最厚可达2米。含铁品位一般为20-30%。

锰:主要分布在松山乡富有屯北沟一公里处。矿石主要为软锰矿,次为硬锰矿,细脉、网脉状及块状,品位较低。

花岗石:分布在白台子乡、石山镇,属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为灰白色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以斜长石为主,次为微斜长石,其抗压、抗剪、耐酸耐碱能力均较强,可加工成各种规格的料石。有矿点几十处,年产花岗岩石料36万立方米。

建筑河砂:分布在石山、三台子、白台子等乡镇,均出露于现代河床,属冲积砂矿床,贮量丰富,达数百万立方米。

耐火粘土:分布在班吉塔镇的棉花地、缸窑沟一带。矿床厚1米左右,含三氧化二铝32-35%,耐火度1650℃,为良好的耐火材料。储量达700万吨。

膨润土:又称漂白土、酸性白土、活性白土。主要分布在西北火山岩地区的班吉塔、沈家台、板石沟等乡镇。单个矿床规模不大,但矿床数量多,总储量达数百万吨。

石灰石:分布在班吉塔镇的缸窑沟至后石灰窑一带。由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组成,岩质纯,含氧化钙49%,氧化镁1.01%。矿层厚,储量大,约5440万吨。

滑石:主要分布在双羊镇的山峡峪,大凌河镇的靠山屯等地。其化学成份主要含二氧化硅44.6%,三氧化二铝7.8%,三氧化二铁12.6%,氧化镁24.1%,氧化钙1.8%。

泥炭:分布在三台子镇的小湖咀村,埋藏浅。

石油: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大凌河口两岸。

磷:分布在白台子乡城隍峪,品位含五氧化二磷1.4%-1.8%,储量达800万吨。

硅石:又称矽石。主要分布在三台子、高峰、杏山等乡镇。

珍珠岩:分布在余积镇的千军、温滴楼乡的小石厂、天桥的臭山等地。为黑耀岩、珍珠岩,呈黑色、黑绿和棕色,其化学成份为:二氧化硅70%,三氧化二铝12-16%,三氧化二铁1.6-2.3%,氧化镁0.1-1.2%,膨涨率为8-10倍。

沸石:分布在温滴楼乡的小石厂、天桥的臭山、余积的茶山、半壁山等地,为1978年新发现的天然沸石矿,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原料。

重晶石:分布在沈家台镇的二道河子一带。主体矿最长5米,厚1米,最厚处1.5米,其矿化带较长,产于北东东向的张性裂隙及破碎带中,矿石主要为粗大的重晶石晶体,质纯、品位高,硫酸钡达98%,贮量达数千吨。

萤石:又名氟石,也叫五花石,分布在沈家台镇的汤池村南大山西麓,矿体长200米,地表出露标高为0-20%。矿石含氟化钙为30-40%,储量约为8万吨。

水资源

凌海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53亿立方米,地下水2.83亿立方米。

地表水 凌海地表水多年平均迳流深90毫米,多年平均迳流总量2.53亿立方米。保证率50%的年迳流深是78.3毫米,迳流量是2.20亿立方米;保证率75%的年迳流深是46.8毫米,迳流量是1.33亿立方米。

地下水 凌海地下水资源总量(天然补给总量)是2.65亿立方米每年,开采资源总量是2.83亿立方米每年。

水质:凌海绝大部分地下水的水质属于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0.21-0.43克每升,锅垢总量H=62-324,硬垢系数Kn=0.15-0.24,起泡系数F=64-260,灌溉系数Ka=19-68,腐蚀系数Kn小于0,沉淀少,半起泡,水质良好,符合国家规定的工农业用水和亿万群众生活用水的标准。

温泉:凌海境内有一温泉。该温泉位于沈家台镇汤池子村两条岩层断裂的交会处。地面高程150米。泉水从冲积砂砾石和黄褐色亚砂土中溢出。属深大断裂型温泉。

凌海市人口民族

人口

凌海市历代都是辽西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锦州府志》记载,明代广宁左中右三屯卫(即后来的凌海市境)共有户口25241丁。康熙初年,境内只有人口行差人丁6801丁,不行差食盐男妇4150名(不包括满洲八旗人数)。乾隆六年(1742年),凌海市已有11649户,72873人。到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增加到19029户,164404人,40年增加91531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统计,全市有48271户,217931人(是年七月锦西厅已析出,故不包括今锦西县境的人口),比乾隆年间增加5万多人。

民国时期人口继续增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全县人数达353033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人口超过40万,达到434456人(包括锦州市区94714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市县分治后,凌海市人口只有34万多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市人口增加到39万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凌海市人口曾出现两次生育高峰:第一次生育高峰从建国初期到50年代末,凌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年份达2.3%。第二次生育高峰发生在1963年以后至70年代初,1965年至1973年出生人口166021人,年平均出生18446人,年平均出生率为3.01%。1973年后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从1974年到1985年,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904%以内。

2009年,凌海市总人口为53.7万。

民族

汉族 境内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和汉墓群证明,汉族在此定居的历史很久。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大量汉族人流入关内。但从清代中叶以后,关内灾民又流向东北,在凌海定居的很多,汉族遂成为人口的大多数。

满族明代以前境内无满族人居住。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明军战败降清后,满洲八旗进驻锦州地区,从此满族人开始在此定居。清军入关后,虽有一部分满族人随军入关,但由于大凌河牧场和满族皇庄的设置,满族人在此定居的不断增加。1984年开始恢复民族族籍工作,过去误报为汉族的满族人按规定可以恢复满族籍,满族人数增加。

回族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凌海市只有回族10余户。以后,回族迁入者日多。到嘉靖年间凌海始建清真寺。至1933年全市回族人口达到2757人。1985年统计回族人口为1332人,主要居住在石山、闫家、小柳一带。

蒙古族凌海市西北的乡镇,原属义县管辖,地近北票等蒙古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建国前即有少数蒙古族迁入与汉族人杂居,汉族人与蒙古族联姻的较多。建国后因工作调动等原因迁入的蒙古族人散居市内各地。

凌海市境内少数民族中,满族、回族、蒙古族人口较多,1964年统计,有朝鲜族323人居住在东部苇场,后苇场划归盘锦地区管辖,此后境内朝鲜族人口减少。2009年,凌海市除汉族外还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15个少数民族,朝鲜族、锡伯族、壮族、苗族、鄂温克族、土家族、俄罗斯族等都不足百人。

凌海市名优特产

大豆

大豆为凌海特产之一。大豆属于蝶形花科,大豆属,别名黄豆。大豆原产于中国,据推算中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大豆按其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和冬大豆四类,但以春大豆占多数。春大豆一般在春天播种,十月份收获,十一月份开始进入流通渠道。

咸菜

凌海咸菜以本地特色农产品、黄瓜、萝卜、海带、白菜、辣椒等为主要原料,其中凌海与日本成立凌海百合食品厂,已经将产品成功打入日本市场。锦州特色小菜更以口感吸引着海内外的关注,同时也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大凌河酒

选用东北特产红高粱为主要生产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发酵210天出窖,在原酒流酒中,分质接酒,分档入库、勾兑,经专家品评和先进的气相色谱仪和理化指标检测,质检员抽检合格后,储存3年以上方可投放市场。“凌河酿酒”窖存时间长、酒质醇香,厂内尚存数十吨窖存30多年的原浆酒。

凌海市风景名胜

法华寺

法华寺原名朝阳寺,距锦朝公路帽山段18华里,分上下两院。法华寺总面积达2000亩,其中庙宇占地20亩。现有僧人六单。法华寺中有一千佛古洞,住僧1400年有余。洞内石壁上有浮雕佛像数百,姿态各异,神形兼备。

佛光寺

佛光寺坐落于辽宁省凌海市石山镇境内,始建于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上路过此地见如此磅礴景色留连忘返,住下三天下令赐建庙宇,至文革时毁坏,于2004年重建。

翠岩山

翠岩山在锦州西北三十五里的锦朝公路旁,此山海拔210.4米,数峰插云,石壁如削。山巅多生苔藓,山石皆成褐绿色。夏秋之季,青苔密布,山峦苍翠。山以此得名为翠岩山。早在汉代就有僧人于山之东麓修建寺庙,唐宋各代历经修葺。明正统年间,名称由清胜寺改为翠岩禅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翠岩山寺住持僧沙昆请儒将名笔都指挥王锴手书七尺见方的“翠岩禅寺”四个大字刻于山崖之上,并浮雕四尊佛像。翠岩禅寺现有两座石碑保存完好,其一为乾隆三十六年立,其二为嘉庆八年立,碑文清晰可辨。玉皇阁大殿左右两侧墙的内壁上各有建阁碑记一块。

班吉塔

班吉塔的石塔是完整的,塔身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被涂成白色;厚重的底座共有八面,但只有朝南的一面雕有金色座佛一尊,眉目清晰;在这尊座佛面前,还摆有大小香炉两个。第二层塔身也呈八面,每面都有雕刻,有佛像,也有莲花等其他图案,其间还有圆形雕刻,面积有铜镜那么大,可并没有铜镜的痕迹,再往上看还有3层逐层缩小的莲花座,每层之间更有密檐相隔,倒属第二层的塔身供有整整一圈金色的小佛;最顶层的小莲花座内有莲蓬。

茶山

茶山位于锦州市城北18公里处的凌海市余积镇茶山村,风景区内群山环抱,有茶山、石虎山、关山、望城山、幽宫、棋盘山,山下清澈见底的放生湖、茶山湖丽水萦绕,山前夹极河水潺潺流过,两岸绿树成荫。茶山寺主峰陡峭,“茶山寺”、“禅”一些大型摩崖大石刻迎面跃入眼帘。茶山以盛产茶叶而得名,主要有金桂茶、绿叶茶、虎皮茶、肾心茶、扶手茶等。

岩井寺森林公园

岩井寺森林公园有三殿寺和小洞寺两座寺庙,均为依自然岩洞而建。洞内高5.6米,宽10余米,原有古迹在日伪时期遭到破坏,仅在洞壁上留有佛光迹两处。努尔哈赤进兵复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很多战斗都发生在这里。特别是在辽沈战役时,“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典故就在这里产生。

辽宁锦州市相关地区

辽宁锦州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