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2-12-30 09:56:33

秀洲区是浙江嘉兴市辖区,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的主城区之一,地处长三角都市圈的黄金枢纽位置,东邻上海,西靠杭州,南濒杭州湾,北接苏州,是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几何中心;秀洲区总面积547.78平方公里,其中,永久基本农田38.68万亩,耕地46.24万亩,农保率83.65%,总体上的形态是“六田两水两分地”;户籍人口41.2万(其中:城镇人口20.6万、农村人口20.6万)、常住人口62.9万人(大口径)。

区划名称秀洲区
行政级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330411
辖区面积547.78 km²
人口数量41.2 万人
车牌代码浙F
电话区号0573
邮政编码314000
行政驻地嘉兴市秀洲区洪兴西路1765号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浙江省嘉兴市

秀洲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新城街道330411002
嘉北街道330411003
塘汇街道330411004
高照街道330411005
王江泾镇330411101
油车港镇330411103
新塍镇330411104
王店镇330411105
洪合镇330411106

秀洲区建制沿革

秀洲区前身为嘉兴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59年初春,在嘉兴西南7.5千米处的马家浜自然村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区境就有先民居住繁衍,从事农牧渔猎活动,称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域内1985年发现的王店钟家港遗址、1986年发现的新塍吴家浜遗址,是当时居民点已广泛分布的证明,是秀洲文明之滥觞,秀洲也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最早此地名长水、槜李,为吴越接壤争战之地,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争雄称霸,著名的槜李之战被载入《春秋》。战国时,楚乘越内乱灭越,属楚境。秦置由拳县,属会稽郡。

两汉时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孙权立太子和,因“禾”“和”同音,为避讳,遂改禾兴为嘉兴,嘉兴之名由此而始。两晋、南北朝时,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带来灌溉舟楫之利,打破了嘉兴偏于江南一隅的封闭状态,促进大规模的农桑开发。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境内大规模治水营田,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美誉。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宋元时,域内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

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大致范围和今秀洲区相当。此后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秀水县并入嘉兴县,近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太平天国时为避洪秀全讳曾短暂改名绣水县,之后恢复原名)。

辛亥革命后,废府存县,秀水县并入嘉兴县,直隶于省。民国元年(1912)废嘉兴府,并嘉兴、秀水2个县为嘉禾县,隶属浙江省。民国3年(1914),设置钱塘道。时因与湖南省嘉禾县同名,复称嘉兴县,直隶钱塘道。其建置及县名相沿至1949年解放。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

1950年5月撤市并入嘉兴县。

1951年5月又分设嘉兴县、市。

1958年2月县、市合署办公。

1960年6月城区曾建立县属嘉兴市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称嘉兴市,隶属嘉兴县。1962年8月嘉兴市改为城关区。

1963年1月城区建立嘉兴镇。

1979年9月恢复嘉兴市(未实施)。

1981年1月撤销嘉兴县,改为嘉兴市建制,同年3月,嘉兴县改为嘉兴市,成立市人民政府,由嘉兴地区代管。

1983年7月,国务院发文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湖州市。原嘉兴地级市改为省辖市,并分设城区、郊区。

1999年6月,郊区更名时将古秀州的“州”字上加了三点水,称为秀洲区。

2000年5月,嘉兴市对市本级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形成秀洲区现在的行政区域范围。

秀洲区地理环境

位置

秀洲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是嘉兴市本级的下辖区之一,处于长三角都市圈的黄金枢纽位置,东邻上海,西靠杭州,南濒杭州湾,北接苏州,是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显著。

气候

秀洲区属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常年平均气温15.9°C。

地势

秀洲区属于平原区,具有地势低平、人工地貌多、河湖密布三大特征。全区地面海拔一般在3.2~3.6米(吴淞高程,下同)之间,部分低地为2.8~3.0米。地貌为太湖边的浅碟形洼地,地面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和东北方向微微倾斜。经过数千年来的垦殖开发,全区平原被纵横交错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两水两分地”的立体地形结构,构成了地上栽桑、湖荡养鱼、田里种粮的多人工地貌的特点。区内河道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公里,河网率为8.3%。水上交通发达,农作物灌溉方便,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地质

区内都是平原和水面。建国后,钻井、物探以及开采地下水获得的地质资料,确认本区自早古生代寒武纪以来,除三叠系、中下泥盆系、上志留系缺失外,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基本发育齐全。从分布情况看,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本区中部,一般呈北东向断块状。中生界地层在区内分布较广,早白垩世黄尖组、劳村组火山沉积地层集中分布于中部古生界地层两侧;晚白垩世地层以桐乡组红层为主,分布于南部断陷盆地,厚达700-1000米。新生界第三系长河组地层在北部西塘坳陷、南部平湖凹陷以及西部新塍等地均有分布。第四系沉积层广布全区,沉积物覆盖厚度150~320米。

秀洲区位于华北地震区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南部。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海域历史上曾发生过南黄海7级地震和多次6级地震,陆域扬州和溧阳也发生过6级地震,属我国东部地震活动水平较强的地震带,但地震带南部地震活动水平低一些。

秀洲区风俗民情

网船

也称刘王庙庙会,每年清明节前后及农历八月十四,来自江、浙、沪等地的船民数万人,汇集在莲泗荡及岸北边的刘王庙,祭祀刘王老爷(元朝灭蝗英雄刘承宗)活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水上庙会。“网船会”是国内唯一的一处水上庙会,是秀洲区的地方文化资源。来赶庙会的船只,大部分是江南水泽中渔民捕鱼的丝网船,被称为网船会。又由于此活动是来自江苏、浙江、上海的渔民、船民自发参与,又称之为“江南网船会”。这种江南民间自发性的民俗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其规模、场面、人数在江南一带影响最大,同时也衍生出许多像打莲湘、挑花篮、扎肉提香、舞龙、舞狮、打腰鼓等原汁原味的民间文艺表演。

七月七香桥会

永昌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三年重建。据传,“香桥会”是明末清初形成的,是由当地一个秀才出点而倡导而起。之后,香桥规模逐渐扩大。在1959年香桥会被归为“迷信”而停止活动,永昌寺一时间也被关闭。2001年,永昌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重建和开放、寺院内设施改善,七月初七香桥会也融入了现代色彩,香桥会中除了拈香、献供、拜忏、还愿之外,举办者还邀请业余戏班,秧歌队和舞龙队助兴表演,丰富了香桥会的内涵,吸引着当地和远道而来的香客达数千人。

新塍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新塍镇历史悠久,气候温暖,发达的农桑经济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清末明初,商业鼎盛,各种传统特色美食应运而生。“李永泰”的生糖猪油糕远销马来西亚、菲律宾;“高公兴”的糟蛋远近闻名,比之皇家贡口平湖软壳糟蛋毫不逊色;“鸿兴馆”的虾爆鳝丝,最负盛名,食客如云;“吕少荣”的红烧鳗鲡,肥嫩酥香,首屈一指。还有“任松茂”的蒜捣猪头肉,高氏的火肉粽子以及酒宴名点羊尾盒子饼,口色水晶饺皆是一时美食。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众多具有新塍地方风味特色的传统美食不断涌现,尤以传统糕点生产技艺独特,因地处苏浙之交,其糕点小吃综合苏、浙、沪三地特点,以制作精细,口感温润,外形雅致而著称,为传统糕点之精品。新塍传统糕点制作以米、面、豆等为主要原料,大多以手工成形,个别辅以特殊糕模,或蒸、或卤、或煮、或炸后成品,工艺独特,口感以甜为主。

新塍元宵灯会

新塍镇元宵民俗文化节来自深藏民间失传已久的新塍民俗文化之瑰宝“鳌山灯会”,由此而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元宵民俗文化活动。新塍素有“鳌山灯会”之举,始于清代,时称“水嬉”,每年十九举办一次,举必在闰四月,各坊热心此事者挨户筹钱,于水面装成园囿,泉石、亭台、人物、花卉,争艳斗巧,愈出愈奇,远方来观者数以万计。在精心筹划后,新塍镇于1999年正月十五办起了脱胎于“鳌山灯会”的第一届元宵民俗文化节,暨元宵鳌山灯会。

秀洲区风景名胜

长虹桥

长虹桥位于秀洲区王江泾镇长虹村,为三孔有栏石拱桥,横跨京杭古运河,是浙北平原软土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桥全长为72.8米,桥面宽4.9米,东西桥阶斜长为30米,各有台阶57级,用长条石砌置。桥拱三孔,是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的半圆形石拱,主孔净跨l6.2米,拱矢高10.7米;东西两边孔净跨9.3米,拱矢高7.2米。桥边孔两侧有两副对联:一面为“劝世入善,愿天作福”,另面为“千秋水庆,万古长”;中孔楹联一面为“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另面为“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长虹桥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虹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曝书亭

曝书亭位于秀洲区王店镇解放社区广平路1号,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为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故居,整个园林不规则布局,有曝书亭、水轩、荷池、曲桥、娱老轩、潜采堂、六峰亭等景观,其中曝书亭最负盛名,领诸景之冠,提挈全园,围以潜采堂、甄舫等建筑,亭面北,两面青石柱上镌有集杜甫诗句的槛联,原为汪揖书,重修时阮元据以摹写,联为:“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亭石柱上还刻有阮元重修曝书亭时,和朱彝尊词所作的《百字令》,及当时嘉兴知府满族诗人伊汤安的和作。曝书亭结构布局疏密有致,是嘉兴地区难得的园林建筑。1981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莲泗荡风景区

莲泗荡风景区位于王江泾镇莲泗荡北岸,系国家3A级旅游景区,水域面积达2800亩,景区占地面积146亩,由刘王庙(刘王殿、猛将殿、渔俗馆)、刘公塔(圆通殿、舅公祠)和莲泗荡公园三处主要景点组成。莲泗荡风景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网船会举办地。每年的除夕、清明、中秋前后,江浙沪一带渔民、船民数万人,纷纷驾船前来,船只汇集荡面,不下数千艘,蔚为壮观,是国内罕见的水上庙会。

新塍小蓬莱

“紫藤花落点苍苔,古寺钟声隐隐来,应是红尘飞不到,一泓流水隔蓬莱。”小蓬莱系建于梁代的千年古刹能仁寺的一部分,原名环清房,位于新塍能仁寺东侧,占地10000平方米,三面临水,形似半岛,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园内有浙江省树龄最大的银杏树,已有1500多年的寿命,还有“蓬莱十景”、“凤山钟秀”,更有“小桃源”的雅称,2015年评定为国家2A级公园景区,小蓬莱正以独特的姿态展示着她不同的韵味。

潘家浜景区

潘家浜景区位于新塍镇南部,先后荣获”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首批休闲旅游示范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潘家浜村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保存完好的千年梓树、百年榉树、宋代古井以及清代李潮生故居、唐家私塾和老知青馆等历史遗迹。村内建有桑蚕博物馆、主题公园、亲子游玩区、拓展训练基地、烧烤野炊和田园观光区等,是一个集度假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景点。2018年12月潘家浜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浙江嘉兴市相关地区

浙江嘉兴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