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10 09:15:50

忻城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下游,介于东经108°24‘—109°7’,北纬23°40‘—24°23’之间,总面积2541平方公里。忻城县属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县境中南地区夏长,秋春相连,雨季长, 霜期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截至2017年,忻城县辖6个镇、6个乡,县政府驻地城关镇。忻城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有壮、汉、瑶等1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总人口89.98%。

区划名称忻城县
行政级别
区划代码451321
辖区面积2541 km²
人口数量43.06 万人
车牌代码桂G
电话区号0772
邮政编码546200
行政驻地城关镇芝州一路9号
气候条件南亚热带气候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西北部

忻城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城关镇451321100
大塘镇451321101
思练镇451321102
红渡镇451321103
古蓬镇451321104
果遂镇451321105
马泗乡451321201
欧洞乡451321202
安东乡451321203
新圩乡451321205
遂意乡451321206
北更乡451321207

忻城县建置沿革

忻城县,秦属桂林郡地。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南越国地。

三国,吴孙皓凤凰三年(274年)分郁林郡置桂林郡,县境属桂林郡所辖。晋朝因之。

南北朝时期,齐朝改置为腾溪县,属桂林郡管辖;梁、陈二朝这里都没有置县,属龙州马平郡地。

隋朝,仍没有置县,属始安郡地。

唐朝,贞观初置忻城县(得今县名之始),为芝州治。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忻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芝州,属桂州都督府。五代因之。

宋朝庆历三年(1043年)以羁縻芝忻、归思、纡州地合并置忻城县,属广南西路右江道宜州管辖,宣和元年(1119年)属右江道庆远军,咸淳元年(1265年)属庆远府。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庆远路安抚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属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1297年)又改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元年 (1368年)属庆远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属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洪武三年(1370年)又改属庆远府,弘治十年(1497年)降忻城正县为土县,仍属庆远府。

清朝,隶属关系因之,土县由宜山县承审。宣统二年(1910年),其地归入宜山县,划分为宜山县第十一区(即外堡,包括今县属大塘、思练镇和安东、果遂乡地域) 和第十三区(即内堡, 包括今城关镇、宁江、新圩乡和红渡镇的渡江、六纳、六铁3个行政村以及宜山县属的福龙乡大部分地域在内),但仍称忻城土县。

民国元年(1912年),忻城土县属庆远府,民国二年(1913年)属柳江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属柳庆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土县复称忻城县,属柳江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宜山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柳州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柳州行政监督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庆远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即柳州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第二区,治柳州,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属第十三区,治柳州。

1949年11月27日,忻城县解放。

1950年3月前,忻城县属武鸣专员公署,同年3月改属宜山专员公署辖。

1958年8月又改属柳州专区、地区(1971年专区更名为地区)管辖。

2002年9月29日,撤消柳州地区和来宾县,设立地级来宾市和兴宾区,忻城县属来宾市管辖。

忻城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忻城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下游,介于东经108°24‘—109°7’,北纬23°40‘—24°23’之间,东西最大横距7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9公里;东临兴宾区,西依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南接南宁市上林县,北连河池市宜州区;东北与柳州市柳江区交界,东南与兴宾区、合山市接壤,西北与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相连,西南与南宁市马山县接靠。全县行政辖区面积2541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1.08%。

地形地貌

忻城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多高山,南部多丘陵。境内以石山峰林为主,多呈并列倒锥状。西部的弄霞山主峰海拔895米,为全县最高峰。

忻城县属岩溶地貌,以峰丛石山为主,间有土山丘陵交错分布。地貌类型分为平原、低阶地、低丘、中丘、高丘、浅切割低山五种,全县总面积为2541平方公里, 其中平原1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1%;低阶地1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2%;低丘47平方 公里,占总面积1.8%;中丘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4%;高丘4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7.5%; 浅切割低山16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6%。峰丛石山主要分布在县南部和西南部的果遂、红渡、北更、遂意等乡镇,海拔406—800 米之间,相对高度200—300米,其中西部弄霞山海拔895米,是县境最高峰;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思练、大塘和古蓬三镇及欧洞林场和宁江乡的一部分。这些地区丘陵土岭比较集中连片。海拔200米左右,相对高度100—200米,坡度较缓,山冲和阴坡土质较肥沃;相对较大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的大塘和思练二镇,为该县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山地遍及全境,主要又集中在北更、遂意、马泗、欧洞,宁江等乡。

气候

忻城县属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侯温和,县境中南地区夏长,秋春相连,雨季长, 霜期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春多阴雨低温,夏多暴雨高温,春秋易旱,夏季易涝,春季有低温寒害和偶受大风冰雹灾害,秋禾常受寒露风影响。

忻城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83.2小时。最多为1963年1906.5小时,最少为1970年1309.8小时。月平均最多为8月份209.3小时,月平均最少为2月份55.5小时。日照百分率最高为9月份 55%, 最小为3月份17%。全县历年日照时数为夏秋日照多春季少,平原多山区少,旱年多, 雨年少。

2019年全年年平均气温21℃,比上年低0.2℃。

水文

忻城县境内河流属西江水系。 红水河斜贯西南, 自西北向东南流去。其他主要河流有奇庚河(又名清水河、彩江)、古蓬河(又名滂江)、平安河和思练河。总流域面积1760平方公里,全长105.9公里,年径流量11.74亿立方米。

忻城县境内地下水,除古蓬以南的桥贤向斜有砂页岩裂隙水外,其余地方均为灰岩溶地下水, 据初步勘察,全县有30多条地下河,枯水期径流量每秒9.6—11.25立方米。

忻城县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忻城县已知的主要矿产有煤、铁、锰、磷、铝、 水晶、大理石——黑色泥质灰岩、石灰岩、白云岩、滑石、萤石等11种矿产。共计矿床(点)26 处,其中小型矿床6处,矿点18处,硫化点2处。并有化探异常区6处,重砂异常3处。其中煤、锰藏量较多,煤藏量3802万吨,锰为184万吨。

植物资源

忻城县有树木种类达90多种,其中适应性较强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马尾松、砍头树、牛尾树、香椿树、翻白叶树、泡桐树、吊丝竹、大头竹等20多种。经济林有油桐、板栗、油茶、核桃等。

2019年全年全县森林面积14.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8.97%,活立木蓄积量340.10万立方米。

动物资源

忻城县野生动物有麝、果子狸、獭、穿山甲、蛇、蛤蚧、黄獠、猴等。

水资源

忻城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43.7毫米,年径流深728毫米,年径流量18.32亿立方米,占 柳州地区年径流量285亿立方米的6.4%, 单位面积产水量72.8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人均水 量497立方米,径流年际变化为0.25—0.35。全县4条主要河流(不包括红水河) 年径流量11.74亿立方米,占全县总径流量74%。年径流深728毫米,多年平均可用水7.56亿立方米。

2019年全年降雨量1345.9毫米,比上年少139.6毫米。全年总用水量为1.55亿 m,其中农业用水1.247亿m,工业用水0.1068亿m,生活、服务和建筑行业用水0.199亿m,生态环境用水0.0001亿m。2019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234.756 m/万元,2019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达到目标值2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3.64m/万元,201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5.8%。

忻城县人口

2019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3.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0万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3.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1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3.31%,比上年末提高0.5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38万人,出生率为8.61‰;死亡人口0.31万人,死亡率6.93‰;自然增长率为1.68‰。

忻城县居住的民族有壮族、汉族、 瑶族、仫佬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彝族、蒙古族、水族、毛南族、土家族、布依族、黎族等15个民族。其中以壮族为主,汉族次之、瑶族、仫佬族又次之。

忻城县历史文化

莫土司衙署

莫土司衙署由莫氏第七任土司莫镇威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莫土司衙署,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忻城县明清时期世袭莫氏土司的衙署兼住宅,主要由土司衙门、土司祠堂、代理土司官邸、练兵场和三界庙等建筑群组成,形成一个庞大的土司建筑群,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是壮族地区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被誉为“壮乡故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衙署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具有宫庭侯门气派的古代建筑群。深幽的殿堂、屋脊翘角、镂空花窗、浮雕图案,具浓郁的壮民族建筑艺术特色,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土司制度、壮族民俗、宗教、文化及建筑艺术等难得的实物例证。

壮锦文化

壮锦又称“僮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广西壮民族文化瑰宝。忻城是广西壮锦的发源地之一,起源于宋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莫氏土司统治忻城期间,重视壮锦生产,要求土司家眷“锦可学制,琴也须弹”,鼓励民众纺织壮锦,忻城壮族妇女人人会织锦。举人莫欺在他的《竹枝词》写有“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邻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这就是忻城土县土民三更织锦的写照。

忻城县风景名胜

思练鸳鸯湖思练鸳鸯湖位于忻城县思练镇北方,因湖中有似两只鸳鸯的两座绿岛而得名,总面积110公顷,湖中小岛上设有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项目。
北更壮族杆栏式民居北更壮族杆栏式民居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是典型的壮族风情杆栏式民居建筑村落,是壮开办族风情特色旅游之地。
乐滩(恶滩)水电站库区乐滩(恶滩)水电站库区的红水河源出于云南省沾益县的南盘江,经贵州流入广西,是广西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的母亲河、太阳河。红水河是中国少有的水电资源。正在扩建中的乐滩(恶滩)水电站预算投资39.7亿元,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为35亿千瓦时,是红水河上的十个梯级水电站之一。
通天寺通天寺位于毗邻翠屏山的麒麟山上,因寺中有一洞口通天而得名。该寺距莫土衙署约800米,是来宾市经国家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也是来宾市较大的寺庙。该庙已有100多年历史,于2003年扩建。寺中奇特的岩洞取名通天岩。洞内能容纳数百余人。通天寺有“忻城小布达拉宫”之称。
三界庙三界庙原称三清阁,后改称三界庙。位于衙署右侧、翠屏山右山脚下,坐南朝北,由五座建筑物构成,这些建筑均为珍木构架。庙门廊檐以两根石柱支撑,石柱高5.6米,柱脚为青石盘,进入大门,便是戏台。戏台下为四方院落,可供观众看戏。院落南面是正堂大殿,建筑面积为168平方米。殿中央有神台,置三界公等神像。神台前面是行香祭祀场所,种植的松柏、石榴已经有300多岁。整座三界庙占地3亩。三界庙已于2003年重新对外开放。
盘鹤岭体育森林公园盘鹤岭体育森林公园位于忻城县县城北面,总面积约50公顷,森林覆盖面积约45公顷,以松树、大叶树、柠檬桉树等为主的混交林。树高大部分在5至15米之间。
薰衣草庄园薰衣草庄园自2013年10月开始建设,占地3000亩,庄园已种植薰衣草1500亩,其余种植蓝花鼠尾草、红花鼠尾草、马鞭草、玫瑰、冰岛虞美人、百合花、郁金香、蜀葵花、福禄考花、杜鹃花、格桑花等多种名贵花卉,还种植有红枫、香樟、桂花、木棉等名贵树种2万余株。薰衣草庄园属4A级旅游景区。

忻城县名优特产

乳鸽酒乳鸽系高级营养品,素有“动物人参”之美称和“一鸽胜九鸡”的美誉,忻城县生产的乳鸽酒是参照明朝末年壮族土司古方“雏凤汤”的配方制成的高级营养补酒,它以25日龄全乳鸽为主料,以杞子、千斤拔等名贵中药,取小锅熬大米酒,经过8个月的特定工艺浸泡制成。
织锦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后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
佛手瓜佛手瓜苗是忻城县开发的一种无公害蔬菜,到2013年,全县佛手瓜种植积面积达1.01万亩,为广西佛手瓜苗产量最多之县。佛手瓜是藤蔓植物,秋冬均可育苗种植。生长周期长,种植时需搭棚架,一年结两次瓜果,七月份第一次,九月份第二次,成熟时,一般亩产7000斤,高的可达万斤。除冬天和炎热三伏天外,其他时间均可采摘瓜苗,以春末夏初产苗最为旺盛。忻城县把佛手瓜作为一项主要产业来抓,已在大塘、思练两镇,沿柳邕公路两旁建立万亩佛手瓜长廊。
金银花金银花味甘,性寒。能清热,解毒。含木犀草素、异绿原酸、绿原酸、肌醇、挥发油等成分。用于感冒风热,发热咽痛,或温病初起,温热病热毒未解;暑热烦渴,或痱子瘙痒、灼热;痈肿、疖、疔,红肿热痛;热毒泻痢。现代又用于高血脂症。泡茶,煎汤,制成露等。

广西来宾市相关地区

广西来宾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