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27 09:00:46

龙里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中腹地、苗岭山脉中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境内丘陵、低山、中山与河谷槽地南北相间排列,县城海拔1080米。东邻贵定县、福泉县,南接惠水县,西面与北面紧邻贵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8℃。2012年末全县的总人口为224266人,其中包含汉族、布依族、苗族等数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91754人,县内的著名景点有龙架山森林公园和冠山。

区划名称龙里县
行政级别贵州省
区划代码522730
辖区面积1521 km²
人口数量22.4 万人
车牌代码贵J
电话区号0854
邮政编码522730
行政驻地龙山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地理位置贵州省中部

龙里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冠山街道522730001
龙山镇522730100
醒狮镇522730102
谷脚镇522730103
湾滩河镇522730104
洗马镇522730105

龙里县建制沿革

龙里县。因龙架山而得名。据《今县释名》:“以龙氏所居名”。

龙里的建置,史书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旧唐书》载:贞观三年(629年),置庄州,领新安等7县。新安县治所在今龙里县城东16公里的三元镇新安堡。《新唐书》载:贞观三年(629年),“蛮州,县一:巴江。”巴江县治所在今巴江乡老巴江村,距县城北70公里。

宋代,新安县降为羁縻县。嘉泰元年(1201年),巴江县由蛮州总管府都总管宋永高自改为平蛮郡(后称白马军),徙治所于小谷龙。

元代,新安县改书定远府。废巴江县,以其地属顺元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龙里州,隶大龙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龙里县城。领龙里县,治所在县城南50里(六广乡境内)。大德元年(1372年),废龙里州,改置平伐等处长官司。废龙里县,改置龙里等寨长官所,隶管番民总管府。

明代,新安县废。洪武初置龙里驿站,洪武五年(1372年),改置龙里等寨长官所为龙里长官司,隶贵州宣慰使司;十九年(1386年),置龙里军民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二十三年(1390年),置龙里卫,筑城,属贵州都指挥司。二十九年(1396年),升为军民指挥使司。同年,拨把平、小平伐二长官司属新添卫。永乐九年(1411年)置大谷龙长官司属卫。嘉靖十一年(1532年),又置小谷龙长官司属卫。隆庆二年(1568年)废平伐长官司。万历十四年(1586年),拨出大平伐司置新贵县。天启二年(1622年),拨贵州宣慰司所属的龙里、羊场二长官司和废水东长官司地来属。至是,龙里卫共领大谷龙、小谷龙、龙里、羊场4个长官司及5个千户所。

清代。顺治年间,置巴江卫。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裁撤,后改置巴香里,由贵阳府亲辖。康熙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671年12月31日)(注:《贵阳府志》记为十月),改龙里卫为龙里县,属贵阳府。龙里县共辖城厢(县城)及东、南、西、北4个乡,上、下、东苗3个牌,龙里、大谷龙、小谷龙、羊场4个长官司。原卫属水东长官司废,拨其地入贵阳府亲辖。

民国初,属贵阳府;二年(1913年),属黔中道;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龙里县由省政府直属;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年),改由省府直辖。

1949年,隶属贵阳专区。1952年,改属贵定专区,1956年,划归安顺专区。1958年,改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贵定合并为贵定县。1961年8月,恢复龙里县,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制至今未变。

龙里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里县位于黔中腹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地处东经106°45′18"~107°15′1",北纬26°10′19"~26°49′33"之间。沿东北-西南纵向呈月牙形,南北长约73公里,东西宽约36公里,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东邻贵定县、福泉县,南接惠水县,西面与北面紧邻贵阳市。龙里县是贵阳的东大门,是东出三湘南下两广的要津。《贵州通志》:“龙里县负山阻溪,为八省咽喉。”

地形地貌

境内丘陵、低山、中山与河谷槽地南北相间排列,呈波状起伏。海拔最高点1775米,最低点770米,县城海拔1080米。龙里县地处苗岭山脉中段,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与珠江流域红河水系的支流分水岭地区,属黔中南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隆起,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相互交错。

气候

龙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和舒适,日照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8℃,最冷月均温4.6℃,最热月均温23.6℃;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年日照时数1160小时左右,无霜期280天以上。温和舒适,阳光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龙里县气候的主要特征。

龙里县地处黔中腹地,苗岭山脉中段,隶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云寡照,湿度较大,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由于县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造成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地域差异显著,各地均有所不同,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龙里县1981-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县城)

①年平均气温15.0℃,7月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3.5℃,1月为最冷月份,平均气温4.8℃;

②年平均降水量1077.3mm,降水最多月份为6月,平均为207.4mm,最少月份12月,平均为18.9mm;

③年平均日照时数1213.7小时,最多月份8为月,平均为163.6小时,最少月份1月,平均为46.7小时;

④年平均相对湿度80%,各月相对湿度相差较小;

⑤年平均蒸发量1246.5mm,最多月份7月,平均为135.8mm,最少月份1月,平均为43.5mm。

龙里县自然资源

水资源

县内有河流、溪涧102条,大多自西向东流入贵定县境,主要有北缘的清水江、南明河,中部的三元河,南部的湾滩河。河流年径流总量在8.5亿立方米左右。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228.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6.7万亩,林地105.2万亩,牧草地82万亩(其中连片草地在300亩以上的有97片,面积达44.7万亩),水域面积1.36万亩。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石灰土、草甸土、水稻土。县内植被在低海拔地区为常绿阔叶林,在石灰岩地区多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以次生的栎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为主,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3.9%。

矿产资源

县内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硫铁、赤铁、褐铁、重晶石、高岭土、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硅、钾等。

龙里县人口民族

2017年,龙里县户籍总人口23.69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91754人,非农业人口33319人。人口出生率为10.90‰,自然增长率3.34‰,符合政策生育率95.61%。

在龙里县境内,除了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汉族、布依族、苗族外,还有彝族、侗族、土家族、壮族、水族、瑶族、毛南族、回族、仡佬族、仫佬族、满族、白族、黎族、蒙古族、藏族、傣族等共28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4.7万余人,布依族人口4.2万余人,其他少数民族2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

其中苗族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聚居141个村寨,与汉族杂居161个村寨,与布依族杂居17个村寨,与布依族、汉族杂居77个村寨。布依族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聚居133个村寨,与汉族杂居112个村寨,与苗族杂居17个村寨,与苗、汉族杂居77个村寨。

龙里县民族风情

龙里县境内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跳月、杀鱼节、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苗族四月八、各民族端午节游百病等。民族民间文化深厚,民风民俗纯朴。

龙里县旅游

龙架山森林公园

2006年全国新增的3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公园总面积6079公顷,距龙里县城2公里。公园地处苗岭山脉中段,被游人称为天然氧吧。公园内有贵州高原濒危植物繁育中心、贵州省中亚热带珍稀植物园、天保工程龙里林场示范苗圃,有以龙山梨和猕猴桃为主的观光果园。园内森林覆盖率为88%,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35种,二级保护树种71种,省级特有保护树种54种;常见的野生动物有22种(其中国家一级1种,国家二级21种)。

冠山

位于冠山盆地(县城)东隅,岩山形似金钟扑地。明永乐七年(1409)始建的道教活动场所掩蔽其中,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紫虚观主体建筑保存尚好,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主体建筑紫虚阁、左右厢房、前殿、山门、文昌祠组成二进院式古建筑群。

贵州黔南州相关地区

贵州黔南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