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27 09:00:11

三都水族自治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南州东南部,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距省城贵阳230公里,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2009年全县总人口31.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7万人,水族人口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64.8%,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321国道、贵广高铁横贯县境,是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贵阳、昆明达樟江国家级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旅游线路上最便捷的通道。

区划名称三都水族自治县
行政级别自治县
区划代码522732
辖区面积2400 km²
人口数量37.2786 万人
车牌代码贵J
电话区号0854
邮政编码558100
行政驻地三合镇
气候条件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贵州省东南部

三都水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三合街道522732001
凤羽街道522732002
大河镇522732111
普安镇522732112
都江镇522732113
中和镇522732114
周覃镇522732115
九阡镇522732116

三都水族自治县建制沿革

三都在夏朝属梁州东南裔;商属于荆州西南裔;周属越,领牂牁国地;秦属象郡且兰县地;汉属牂牁郡;晋至南朝宋属牂牁郡的东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处交界地;南朝齐属牂牁郡东南角和齐熙郡西北角等处交界地;梁、陈属南牂牁郡;隋属牂牁郡。

唐初开始在三都境内设治,贞观三年(629年),置婆览县,即今三都恒丰、塘州、合江一带;都尚县,即今三都都江一带,属应州管辖,州治在都尚县。

宋代(960~1279年),属夔州路绍庆府(今四川彭水县)所辖五十六羁縻州的南部东段边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烂土等处峒长忽带等人,以三百峒、一百一十寨内附。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将洞蛮烂土建立定云府,改陈蒙峒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设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匀定云安抚司为都匀安抚司。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张均为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隶都匀卫。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长官司改属独山州,隶新设的都匀府。

清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厅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隶都匀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烂土司地置三脚屯州峒,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乡镇。

民国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厅改称都江县,三脚州峒改称三合县。民国三十年二月(1941年),贵州省政府将都江、三合两县合并,改名三都县,三都县治设三合镇,都江县署改为区署。

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县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三十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撤销三都县,设置三都水家族自治县,同年12月21日,将三都水家族自治县更名为三都水族自治县。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县治设三合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名、县治一直沿袭至今。

三都水族自治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跨东经107°40′至108°14′,北纬25°30′至26°10′之间。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78公里,距省城贵阳230公里,距州府都匀85公里,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

地形

县境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间,最高为西北面的更顶山,海拔1665.5米;最低处是坝街附近的都柳江出境处,海拔303米。境内山岭连绵,溪流交错,其间夹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坝,在总面积中耕地占9.4%,林地占55.6%,草山占29.7%,水面占1.3%,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气候

三都水族自治县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地势、地貌、海拔高度的复杂影响,形成三都气候在地域上的差异,全县分为温热、温暖、温和三个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为18.2℃,一月份平均气温为7.8℃,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6.6℃,极端最高气温为39.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5℃,年总积温为6603.1℃。境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26.1毫米。日照时间少,全年日照时数1131.4小时。全年无霜期326天,最短275天。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气候灾害频繁,其中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有干旱、暴雨、倒春寒、秋绵雨、冰雹、凌冻等灾害性天气。

三都水族自治县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的有用矿产有铜、铁、煤、汞、金、锑、硫、铅锌、磷、重晶石、稀土、钼、钒、雄黄、砖用页岩、铀、金刚石、砷等20余种。已开采的有铜、铁、煤、汞、金、锑、硫、铅锌、磷等。全县有矿产地、矿区、矿点共100多处。汞锑铅锌矿开采历史悠久,硫铁矿以贵州省内含硫量最高的硫铁矿床而闻名,金矿储量约3.83吨,集中在三合镇苗龙一带。以锑矿为代表的采矿业和冶炼业在三都现代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水力资源

全县年平均降雨量1349.5毫米,总降雨量33.1亿立方米,径流量16.5亿立方米,外县流入客水年平均来水量为11.98亿立方米,地下水为4.7亿立方米,全县年拥水量共计33.18亿立方米。全县中小河流理论水能22万千瓦,可开发量16.6万千瓦。2010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1.6万千瓦,年发电量4100万千瓦时。

林产资源

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枫香、栎类、栲类、白杨、南酸枣、马蹄荷、含笑、红豆杉、桦木、樟、楠、榉、槭树、木荷、山核桃、香椿、紫檀、漆树、泡桐、竹、油桐、柑桔、桃、李、梨、板栗、杨梅、杜仲、盐肤木、茶、棕榈等。有较集中的10大林区,东片区的都江、坝街、羊福、巫不、打鱼、拉揽6个乡(镇)和南片区的扬拱、九阡等乡镇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国有拉揽林场位于县城东部12公里,经营面积26.85万亩,林木蓄积量226万立方米,素有“百里林海”之称,具备年产3.5万余立方米商品材的能力,是贵州省营业销售收入率先突破千万元大关的国有林杨,也是中国国有林场500强之一。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口民族

人口数量

2011年,全县总人口为36.03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3.4835万人,占总人口的92.91%;非农业人口2.5543万人,占总人口的7.09%;少数民族人口34.9261万人,占总人口的96.91%;少数民族人口中水族人口23.75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5.93%,占全国水族总人口57.81%。

2014年,全县总人口3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5.49万人,水族人口24.19万人,占总人口的65.9%,全国57%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

2016年年末,户籍人口为370975人,比2015年下降0.11%。其中,乡村人口306702人,比上2015年下降5.06%;城镇人口79773人,比2015年上升23.36%。

2017年末,户籍人口为372786人,比上年上升0.49%。其中,乡村人口282420人,比上年下降3.02%;城镇人口90366人,比上年上升13.28%。

民族情况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世居的少数民族有水族、布依族、苗族、瑶族、侗族、彝族、壮族、回族、仡佬族、土家族、满族等。

水族主要聚居在九阡、廷牌、恒丰、三洞、中和、水龙、塘州、周覃等乡(镇)。全县所有的乡(镇)都或多或少的有水族聚居的村寨。布依族主要聚居在大河、合江、丰乐、普安、周覃、九阡等乡(镇)。苗族主要聚居在普安、丰乐、都江、坝街、三合等乡(镇)。汉族主要聚居在县城以及一些乡(镇)中心村,使用典型的三都本地汉语方言。其他在三都的少数民族除了侗族、瑶族形成村落以外,其余均为婚姻、工作或特殊移民进入,没有形成村落。

三都水族自治县旅游

景区景点

三都水族自治县景点主要有:百城林海风光、都柳江漂流、森林度假村、尧人山自然保护区、布仰摩崖石刻、都江古城遗址、清军万人坟、水族苗族歌舞、村寨等。南线主要以民族风情为主,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节、卯节情歌、民族工艺品及水龙引朗石棺墓、塘州仙人桥、中和瀑布、三洞猫石守田等一些奇石异景。

境内有文物点45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名胜古迹有贵州“新疆六厅”故城遗迹之一的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布仰摩崖、九阡镇石板寨抗日旧址、九阡镇梅采寨岜丢山九阡水族起义遗址、引朗石棺墓及尧人山太平天国遗址等。主要景区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

特产

主要有木材、九阡酒、九阡李、廷牌干辣椒、西厢雪梨、沃屯蜜桔,脐橙、沙田柚、周覃土花布、拉揽竹沙发、巫不香猪、木耳、麻竹笋、香菇、茶叶、花生等。

贵州黔南州相关地区

贵州黔南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