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2-01 09:41:05

海原县,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介于东经105°09′-106°10′、北纬36°06′-37°04′之间。东与固原市原州区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临甘肃白银市靖远县、会宁县,北濒中卫市沙坡头区、同心县。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总面积6463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453309人。

区划名称海原县
行政级别县级
区划代码640522
辖区面积6463 km²
人口数量45.3309 万人
车牌代码宁E
电话区号0955
邮政编码751800
行政驻地海城镇
气候条件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

海原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海城镇640522100
李旺镇640522101
西安镇640522103
三河镇640522104
七营镇640522105
史店乡640522200
树台乡640522201
关桥乡640522202
高崖乡640522206
郑旗乡640522207
贾塘乡640522208
曹洼乡640522209
九彩乡640522210
李俊乡640522211
红羊乡640522212
关庄乡640522213
甘城乡640522214
种羊场640522400
南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640522401
老城管理办公室640522402
海兴开发区640522406

海原县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海原县为戎人游牧区,

秦朝,属北地郡。

汉朝,属安定郡。

魏朝,属原州,魏晋时期亦为少数民族居住。

隋朝,属平凉郡。

唐朝,复属原州,神龙三年(705年),置萧关县后,分属原州萧关县和会州会宁县。

五代,受吐蕃、党项部族控制。

宋朝,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族夺得以天都山为主的今海原县境。

西夏,1038年建国,属西夏,元昊在今县境西置南牟会城。元丰四年(1081年),南牟会城被宋军焚毁。此年西夏收复南牟会城,复筑,故称南牟会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会新城复为宋地,置西安州,属秦凤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朝,大批回回人来此定居,称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属开城路。元豫王建国于海原西安州。

明朝,为楚王(朱桢)、黔宁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称海城,属固原州。成化年间设西安、镇戎、平虏守御千户所。

清朝,初属平凉府,顺治三年(1646年)隶平凉府盐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驻固原城的盐茶同知移驻海喇都堡,起建厅署,遂为盐茶厅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厅设海城县。

中华民国三年(1914)改称海原县,属甘肃省平凉专区。

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海原县划为5个自治区实行自治。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区,次年撤销区,实行乡镇、联保、保、甲制,组建了海都镇1镇和5乡,镇乡共辖22联保、91保、923甲。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将海都镇撤销,改置为万梅乡;同年,撤乡设区,以原乡改置为区,以数字序号为名。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部队解放了海原县东北部(高崖、李旺、关桥一带),将此处与同心县的一部分组建为中国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县(后红军转移,豫海县消亡)。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将6个区调整为4个区。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撤销区和联保,改为乡镇辖保甲制,分为7镇和6乡。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甘肃省新建西吉县,将海原县所辖3个乡及部分保甲划归西吉县。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杨郎镇划归固原县;固原县李俊乡划归海原县管辖。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大营地地区划归通渭县管辖。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08月,海原解放,属甘肃省定西专区。海原县组建为6个区,下辖46个乡,202村。

1950年03月,李俊区增置杨堡、红圈、罗川、上川4乡。

1950年06月,海原县划归平凉专区。

1951年05月,兴仁区增置浪水乡。

1952年08月,增置郑旗、红羊2个区;原6个区的辖地有所调整,并增置了23个乡。

1953年04月,增置关桥、曹洼2个区;撤销八斗、马湾2个乡,新置武塬、后堡2乡;再次调整各区辖乡。

1953年09月,靖远县盐池乡划归海原县西安区。

1954年04月,李俊区增置新庄乡。

1953年12月,改属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辖。

1958年10月,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

1970年01月,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海原仍属其管辖。

1981年05月,增置九彩公社。

1984年01月,公社体制改革,所有公社改为乡;6月,撤销杨坊乡,增置了史店、双河、罗山3个乡。

1985年12月,设立高台、曹洼2乡;城关乡改置为海城镇。

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固原市的海原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2004年02月,海原县整建制划入新成立的中卫市管辖。

2008年0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将海原县兴仁镇、蒿川乡划归中卫市沙坡头区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地域面积220.6平方千米)划归海原县管辖(2月18日正式移交)。

2008年04月,将海原县的徐套乡划归中宁县管辖(9月11日正式移交),将兴隆乡划归同心县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七营镇、甘城乡划归海原县管辖。

2008年0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海原县政府驻地由海城镇迁至黑城镇。分析黑城镇地名历史和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群众、市县更名意见的基础上,自治区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确定,海原县新址驻地黑城镇更名为三河镇。(注:海原县实行一县两城,县政府仍驻海城镇)

2008年09月,海原县徐套乡正式移交中宁县管辖。

2009年06月,海原县实行一县两城,县政府仍驻地海城镇。

2015年01月,固原市实施“一核五极,组团发展”的空间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区为核心,以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为四个发展极,整合三营镇、海兴开发区,形成新的发展组团。

2020年3月,海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海原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属新设立的中卫市管辖,位于东经105°09′~106°10′,北纬36°06′~37°04′之间,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东与原洲区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临甘肃靖远、会宁县,北濒中卫、同心县。全县国土面积6463平方公里。

地形

海原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六盘山余脉(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内,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华山主峰马万山为最高,海拔2955米,是宁夏南部最高峰。这一地区地势高寒,雨量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东部以清水河防地兴隆乡李家湾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中部为梁峁残塬地带,其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交错,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总土地面积中,黄土丘陵占66%,土石山区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 .36万亩,天然草地260万亩。

气候

海原县深居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年均气温7℃,一月均温-6.7℃,七月均温19.7℃,≥10℃积温2398℃,无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发量878毫米。年干燥度2.1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7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发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宁夏最干旱的县之一。

土壤

海原县土壤主要有黑垆土、灰钙土及黄绵土、灰褐土(山地)等。

海原县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

海原县天然草场388万亩,主要为干草原(分布在县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县境北部),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3.5%。

矿产资源

海原县境内探明矿产资源石膏、白去岩、陶土、金、铜、硫铁、砖瓦粘土、砂砾石、池盐等18个矿种,矿点六十几处。其中石膏占绝对优势,地质储量达二十四亿吨,主要分布于县境内兴隆、兴仁、西安、李俊、李旺等乡镇。品种齐全,有纤维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钙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矿大都是露天矿,矿带规模大。冶镁白云岩地质储量达5900万吨,氧化镁品位21%以上。主要分布在兴仁油井山、曹洼乱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镇野狐坡。

水资源

海原县除兴仁平原属黄河右岸诸沟外,其余地区皆属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东北部县界过境。麻春河、苋麻河、中河自西而东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峡口水库是宁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库。西华山北麓有盐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海原县人口

人口

2018年末,户籍人口134709户453309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84357人,乡村户籍人口368952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02512户4038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3176人,乡村常住人口280722人,城镇人口比重为30.50%。全年出生人口0.75万人,出生率为18.59‰,死亡人口0.19万人,死亡率为4.81‰,自然增长率为13.78‰。

民族

海原县为回族主要聚居区,此外还有东乡族、蒙古族、苗族、藏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海原县地方文化

综述

2008年,海原县“花儿剪纸”民间艺术获得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花儿

海原花儿俗称“干花儿”、“山花儿”和“土花儿”。从区域分布上看,海原作为宁夏花儿的主要流传区和发源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地域风光为花儿注入了独特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使海原干花儿成为花儿元素中一束瑰丽的“艺术奇葩”。

刺绣剪纸

海原县回族刺绣剪纸,千百年来,作为古老的民族艺术,在回族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现还有女儿出嫁时要做刺绣嫁妆的风俗。

地震习俗

十一月初七的祭奠

每年十一月初七时,是海原地震纪念日。每年这一天,村民们都要上坟祭奠。在海原县县城西南角,有一个占地近200亩的“万人坟”,安葬的就是地震遇难者。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后,陕西、甘肃、青海以及宁夏其他地方的人都到海原县县城外的“万人坟”和其他地方祭奠。回族人称之为“纪难日”,汉族人则叫“劫难日”。

炒豆子

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后,海原当地民众还有一项风俗习惯是炒豆子,将扁豆、黄豆等原粮炒熟吃。这一风俗习惯是为了纪念地震时期人们经受的苦难。地震时,很多人被压在房子下面,就是靠着吃原粮活下来的。

房门后的铁锹

地震过后,很多人家认识到了窑洞的危险,盖了新房子,但也有一部分群众盖不起房子,仍然住在土窑里。无论是住土窑还是住房子的人,他们都习惯性地在门背后放一把铁锹。据说,这是为了防止灾难来临时,有自救的工具。经历过大灾的人们开始有了强烈的防灾意识。

菜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4800年~3900年左右,是古人类生息繁衍、生产劳动的场所和墓葬地。菜园遗址的古人类在交流变迁过程中,积极汲取包括北方草原文化在内的诸多周边区域文化先进因素,形成了具有本地土著特色的“菜园文化”。他们过着农业定居为主,畜牧养殖为辅,间或进行捕捞的生活,氏族群体纺织业相对比较发达,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生活状态。

海原县名优特产

压砂瓜

压砂地种植硒砂瓜在海原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栽培经验,加之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生产的硒砂瓜果大、甘甜、味纯、质优。

压砂地硒砂瓜种植区主要涉及兴仁、高崖、关桥、徐套、蒿川等乡镇,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预计总产量达1.6亿公斤。特别是硒砂瓜主产区兴仁、高崖、关桥三个乡镇,年种植面积占海原县的85%以上。

葱韭蒜

2006年海原县葱韭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红葱3万亩,大蒜0.1万亩,韭菜0.4万亩。总产量预计达4926万公斤。葱蒜种植已由以户为单位的零星种植发展到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村种植,如:史店乡苍湾行政村,海城镇山门村。葱蒜种植面积由90年的0.5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2万亩,总产量预计达2.6万吨。

海原县旅游名胜

凤凰城址

修筑于宋,原有内、外城之分,现仅存外城西、北部分城墙。史志载:“西夏境域,东距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即指今萧关城址。

灵光寺

灵光寺位于海原南华山西麓,距县城二十公里,公元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携爱妃没移氏栖居之地,行宫依山而建,亭水相映,飞檐斗拱,绵延数里。境内五泉竟洌,华山叠翠,自然景观奇丽壮观。公元1081年被宋将李宪烧毁,遗址尚存。

天都山石窟

天都山始名于夏,宋咸平五年(1002)的当年或次年,海原被西夏夺取后泛称“天都”,称西华山为“天都山”。

石窟位于天都山东麓腰部,共6窟。宋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扎五年(1042)前后,夏主李元昊在天都山削壁筑台凿窑(今祖师洞)为游猎避暑宫,即石窟之始。宋夏后期,石窟逐渐演变为佛、道信徒朝拜、上香寺庙。石窟在明万历年间、清和民国年间曾重修。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窟内原塑及窟外建筑均毁,尚存清至民国修缮洞窟碑记六通。

山上建有很多庙祠佛像,有祖师洞、玉皇洞、三宫殿、土地洞、法王阁、观音洞等6窟,西夏时期李元昊曾与妃没移氏相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夏中卫市相关地区

宁夏中卫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