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5-26 11:19:30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是什么?相信这是不少湖南学生及家长关心的问题,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礼·天官·冢宰》提到:“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据此可知

A.先秦已出现服食养生的理念

B.周代百姓大都讲究延年益寿

C.战国时期贵族崇尚奢华生活

D.先秦中医理论发展日趋完善

2.《史记·匈奴传》记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地接匈奴以北”。军屯士兵的生产工具和耕牛由国家供给,然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降雨量年平均不足250毫米,屯田亩产远远低于内地郡县。据此可知汉代屯田

A.改善了西北的地理环境

B.解决了西汉的边疆危机

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浪费了军民的物质资源

3.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成为婚姻关系缔结所必须经过的程序.将不符合法律规定强行娶妻,以及女方在婚约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辄悔不嫁的行为,都按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这一制度

A.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

B.体现了唐律礼法结合的特点

C.一定程度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优抚

4.招牌广告并不是宋代的独创,但宋代广告求大、求美、求奇,突出了炫耀色彩。如旗帜广告盛行于唐,但至多是“青帜宽数尺,悬往来道”,至宋则为“一竿横挂数幅帛”。宋代广告的这一特点

A.表明政府对市场监管的松弛

B.根源于开放的社会风气

C.凸显了市场竞争的较大压力

D.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

5.如图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湖北武汉大余湾村余传进大宅平面图,据其对空间的功能划分可知该建筑

湖南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渗透了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

C.避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D.打破了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

6.洪仁王干在《资政新篇》中强调要学习西方“国法宏深”之国的“邦法”,即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纲常大典、教养大法”;还要设“暗柜”进行选举或投意见书;立“新闻篇”评论时政得失;对外交往中主张平等称呼、平等相待。这些主张

A.凸显了民族资本的要求

B.推动了近代民主化进程

C.带有较强民主政治色彩

D.贯彻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7.“竹枝词”发源于鄂西川东一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列为民国时期部分竹枝词节选,这些词句

湖南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

A.表现了男耕女织经济的顽固

B.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地域差别

C.印证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

D.描绘了妇女群体的日常生活

8.1946年6月,东北解放区政府完成了将日伪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工作,嫩江省仅镇东、白城子两县就分配日伪土地20万亩;黑龙江方正县分配日伪土地6万亩;东兴县分满巧地千余垧(一垧合15亩);宁安分日伪土地6.7万余垧;吉林省盘石县分配日伪土地15万余垧。这一运动

A.解决了东北贫农的无地问题

B.有力支持了敌后战场的抗日

C.顺应了战略反攻形势的需要

D.壮大了土地改革的群众基础

9.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为此,沈阳市开展了增产节约竞赛,截至9月上旬已有170多个企业展开了竞赛,其中有95个单位提出在完成1953年国家计划的基础上再为国家增产节约1万亿元的奋斗目标。这反映当时

A.“左”倾风潮已影响到社会生产

B.政府不断修正工业化目标

C.开展节约运动支持“一五”建设

D.国民经济建设的成效有限

10.依据下图可知图框中这一时期的中国

湖南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

A.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

B.民众的收入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C.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动

11.公元前5世纪,雅典粮食的年产量最多不过45万麦斗,可满足75 000人的需求,而雅典总人口为30万,因此将近3/4的粮食需要进口。这一状况

A.促使政府将农业作为主体经济

B.导致古代雅典人口大量向外迁移

C.激化了希腊各城邦之间的矛盾

D.是古代雅典商业发展的原初动力

12.13世纪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政府出台相关规章,规定男女在服装上不可太过于奢侈。1497年,萨伏那罗拉还开展了一场反奢华战,禁止女性使用香水、假发、首饰及一些昂贵的衣料,但以失败而告终。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A.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B.资产阶级占据社会主导

C.封建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D.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

13.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理想中,社会广大劳动者共同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大家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阶级没有了,国家没有了,人与人关系的阶级划分也随之消失了,人是有着独立性和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完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这一设想

A.弱化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B.深刻反思了现存的社会制度

C.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潮兴起

D.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空想性

14.1917年1月22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向参议院发表了演讲,他说“只有建立在平等、各国共同参与的、具有共同利益的行为之上的和平才能持久”,他首次提出“必须大国协调一致来建立一个国际组织维护战后和平,防止一战的灾难重演。”据此可知威尔逊

A.积极谋求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B.试图以集体安全维护战后和平

C.努力维持世界和平发展的现状

D.已认识到国际联盟存在着弊端

15.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引发了商品经济与计划管理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苏共中央在全国发起农业集体化,重组经济管理部门,建立起完整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集中的管理,与此相应在政治上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这说明

A.农业集体化进程遭遇诸多阻碍

B.苏俄较为重视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

C.斯大林模式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D.新经济政策未满足苏俄的发展需要

16.2005年,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却达到50%以上,其中人均GDP仅889美元的吉布提,城市化率竟高达86.1%;而拉美一些国家的人均GDP徘徊在1000~5000美元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A.城市化出现过度发展

B.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化

C.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D.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周时期,城市及“城内社会”的形成往往反映着王权的进一步集中和强化。可以看到,定居城中的宗族往往出于服务周王和王室的职守才从家族采邑迁徙于此,这种有目的的迁徙使城市的人口聚集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西周的城市中,城市居民仍维持着聚族而居的形式,这就如同库朗热论及古代城邦时曾精辟评论的那样,“城市内的居民共同体不是个体之间的结合,而是团体之间的结合”,而中国早期的“城市”作为一种相对有限的地理空间,不单单是城市居民团体“集会、居住和神庙的所在”,也是促成宗族相互交际往来和参与王室政治活动的舞台。

——摘编自金方延《彼都人士:以城市空间视角审视西周时期的宗族居所与宗族交际》

材料二

中世纪中期西欧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和市民阶层在经济方面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庄园制农业经济基础,在社会方面削弱了封建主义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在政治方面则与国家的公共权威保持着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形成了近代市民社会的雏形。西欧国家的王权在向封建领主不断发起进攻时鼓励城市和市民阶层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依靠市民阶层的财政支持和政治合作,王权逐渐取得了对封建领主的优势,最终将建立起近代形态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

——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西周城市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异同。(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社会意识中没有休闲的观念,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信念支持和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成为各行各业和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最大精神力量。人们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不知疲倦地学习,“废寝忘食”、“苦干加巧干,革命加拼命”是那个时代的美德,战争年代的革命先烈及其英雄事迹是当时人们的精神偶像,像秋瑾、刘胡兰、江姐……尽管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

——摘编自秦学《新中国休闲文化与生活风尚变迁的审思》

材料二

改革开放使我国居民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由贫困型向温饱型、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跨跃,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长,同时也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人们花费在维持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这一时期,我国交通和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也带来了休闲娱乐业、旅游业、文化传媒业、体育产业和会展业等五大休闲产业的长足发展,这一切使居民休闲的条件极大改善,使居民在休闲的地点、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扩展了居民休闲的范围,提升了居民休闲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还使我国与世界的距离逐渐缩短、与世界文明不断接轨,追求符合人性、自由的休闲生活自然也逐渐成为我国居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

——摘编自张雅静《居民休闲:从“政治附属”到“精神支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前人们精神生活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如何促进我国休闲文化的发展。(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国内不平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的产生与蔓延揭示出发达国家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包括: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脆弱群体、平民与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社会阶层对立;金融资本、大型跨国公司、科技先锋与产业工人、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多元文化社会与反移民、种族与宗教歧视的意识形态矛盾。全球化进程正在经历重大挫折与挑战。

——摘编自盛斌《逆全球化:思潮、原因与反思》

材料二

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而发展成为政党行为、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各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社会,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

——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

材料三

世贸组织在2019年10月份发布的《2019年全球贸易报告》中显示,世贸组织经济学家大幅下调2019年和2020年的贸易增长预测,而从机构体系来看,特朗普多次扬言退出WTO,一方面企图公开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及约束税率,另一方面,阻挠新法官候选人的甄选程序,导致WTO争端解决上诉机制濒临瘫痪,使得二战以来建立起来的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管理机构体系面临很大的威胁,逆全球化也使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新兴国家遭遇重挫,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使得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摘编自佟家栋《自逆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开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出现的根源并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逆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利用外资推动自身发展的行为具备多种特点,包括不平等性、复杂性、曲折性等,不同特点反映出研究者对于近代中国利用外资行为的关注点不同。

湖南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

——摘编自曹均伟《近代利用外资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围绕中国近代历史上利用外资的行为,选择其具备的某一特点或自己归纳一个特点,并运用近代中国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特点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湖南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

1.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礼》中的该观点认为饮食要遵循四季的规律以调理身体,这可证明先秦已出现服食养生的理念,故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周代百姓对延年益寿的态度,B错误。材料不能证明贵族生活的奢侈状况,C错误。材料中的观点与中医理论发展无关,D错误。

2.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屯田,需要国家承担大量器具的开支,并且并未获得较大的农业收入,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客观上为国家带来了财政上的负担,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西北地理环境的改善,A错误。解决了危机的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该政策有利于稳固汉代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并非没有任何效果。浪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错误。

3.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律法中继承了西周礼制的内容,体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故B正确。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材料看不出妇女地位的提升,排除C。材料与弱势群体的优抚无关,排除D。

4.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招牌做的更加醒目,是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竞争激烈的表现,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政府对于市场监管的更改,排除A。材料看不出社会风气的开放,排除B。材料与商品贸易成本提高无关,排除D。

5.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宅的空间布局以老人居住的左侧为尊,仆人等居住在房屋以天井隔开的外围,是对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的反映,故B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无关,A错误。避免了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中大宅的空间布局并未打破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D错误。

6.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的这些主张蕴含了近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故C正确。此时中国并未产生民族资本,排除A。洪仁玕的主张并未实施,无法推动近代民主化进程,排除B。材料与中体西用的主张无关,排除D。

7.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北各地流传的这些词句,是对妇女日常生活的生动描绘,故D正确。材料未提及男性的劳动类型,与男耕女织的经济形态无关,A错误。材料并未反映不同地区的社会风俗差异,B错误。材料与妇女地位的改变无关,C错误。

8.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区将日伪土地进行了分配,满足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壮大了土地改革的群众基础,故D正确。解决了贫农的无地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抗日战争此时已经结束,排除B。此时并未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排除C。

9.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开始后,政府积极推广节约运动,发起企业参与增产节约的活动,以节省资金和资源帮助“一五”建设的展开,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左”倾错误的影响,A错误。材料未反映政府对于工业化目标的不断修正,B错误。材料并未探讨国民经济的成效,D错误。

10.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伴随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社会阶层的结构因此发生变化,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D正确。材料看不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排除A。材料与民众收入无关,排除B。材料看不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否实现,排除C。

11.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雅典的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居民生存所需,这为雅典利用商业解决粮食缺口提供了动力,故D正确。雅典并未将农业作为主体经济,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古雅典人并未因此向外大量迁移,排除B。材料与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激化无关,排除C。

12.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成长,使工商业阶层不断壮大,他们追求世俗享乐,崇尚奢侈生活,体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D正确。材料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无关,排除A。此时资产阶级并未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排除B。材料看不出威尼斯等实行了抑商政策,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13.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在对现存制度中的私有制导致的阶级矛盾等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未来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没有阶级划分,人格平等等内容,是对现存社会制度深刻反思的结果,故B正确。材料并未表明对阶级斗争的态度,排除A。材料看不出这一设想与个人主义的关系,排除C。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具备空想性,排除D。

14.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逊提出的对战后和平的设想建立在维护集体安全的基础上,故B正确。材料看不出对美国霸主地位的谋求,排除A。1917年仍处于一战时期,并非为和平发展的状况,排除C。国联成立于1920年,存在时间顺序的混乱,且材料并未指出对国际联盟弊端的看法,排除D。

15.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在新经济政策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实施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业集体化所面临的阻碍,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人际关系调整,排除B。新经济政策初期推动了苏俄发展的需要,排除D。

16.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水平是城镇人口/总人口,非洲以及拉美的人均国民收入偏低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却很高,体现了城市化的相对过度,故A正确。材料看不出政府对于城市化的推动态度,B错误。材料并未探讨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C错误。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参考答案】(12分)

(1)相同点:都有利于王权的集中和强化。(2分)

不同点:西周城市作为政治中心,是分封制推行的结果;中世纪欧洲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西周城市聚族而居(是团体之间的结合),具有宗法制色彩;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个体之间的结合,削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或“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每点2分,满分4分)

(2)城市的兴起促使了王权的加强;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动摇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为近代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1)从材料一“(西周时期),城市及‘城内社会’的形成往往反映着王权的进一步集中和强化”,从材料二“王权逐渐取得了对封建领主的优势,最终将建立起近代形态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可以看出有利于王权的集中和强化这一相同点。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周城市作为政治中心,是分封制推行的结果;从“中世纪中期西欧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可知中世纪欧洲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从“但是,在西周的城市中,城市居民仍维持着聚族而居的形式,这就如同库朗热论及古代城邦时曾精辟评论的那样,‘城市内的居民共同体不是个体之间的结合,而是团体之间的结合’,而中国早期的城市为一种相对有限的地理空间,不单单是城市居民团体‘集会、居住和神庙的所在’,也是促成宗族相互交际往来和参与王室政治活动的舞台。”可知西周城市聚族而居(是团体之间的结合),具有宗法制色彩;从“城市和市民阶层在经济方面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庄园制农业经济基础,在社会方面削弱了封建主义的人身依附关系,”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个体之间的结合,削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或“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2)依据材料且结合纲要下第三课相关知识推导出城市的兴起促使了王权的加强;依据“促使了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可以推导出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依据“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庄园制农业经济基础”可以推导出动摇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依据“将建立起近代形态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可以推导出为近代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据所学知识推导出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18.【参考答案】(14分)

(1)特点:缺乏休闲意识;带有很强的政治性;缺乏个性化和丰富化。(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原因:新中国建设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条件匮乏;建设时期“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改革开放激发了居民休闲需求,从物质和时间上保障了民众的休闲;改革开放改善了休闲活动的条件,引领居民休闲不断“升级”;改革开放促进了居民休闲与国际接轨。(每点2分,满分6分)

【解析】(1)特点:依据“我国社会意识中没有休闲的观念”推导出缺乏休闲意识;依据“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信念”推导出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依据材料总结推导出缺乏个性化和丰富化。原因:依据“尽管物质生活贫乏”推导出新中国建设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条件匮乏;依据“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信念”等推导出建设时期“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依据“人们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不知疲倦地学习,‘废寝忘食’‘苦干加巧干,革命加拼命’是那个时代的美德”推导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

(2)依据“改革开放使我国居民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由贫困型向温饱型、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跨跃,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长,同时也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人们花费在维持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推导出改革开放激发了居民休闲需求,从物质和时间上保障了民众的休闲;依据“这一切使居民休闲的条件极大改善”推导出改革开放改善了休闲活动的条件,引领居民休闲不断“升级”;依据“还使我国与世界的距离逐渐缩短、与世界文明不断接轨”推导出改革开放促进了居民休闲与国际接轨。

19.【参考答案】(14分)

(1)原因:全球化导致美欧发达地区国际地位相对衰落,进而削弱了其支持全球化的动力;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反全球化民意愈加强烈;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进一步加剧。(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特点: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由民众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行为。(每点2分,满分4分)

(2)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全球贸易体系遭遇挑战,国际贸易增速放缓;新兴国家市场经济受到冲击。(每点2分,满分6分)

【解析】(1)原因:依据“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可以推导出全球化导致美欧发达地区国际地位相对衰落,进而削弱了其支持全球化的动力;依据“发达国家国内不平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可以推导出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反全球化民意愈加强烈;依据“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可以推导出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进一步加剧。特点:依据“突破了经济行为,而发展成为政党行为、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可以推导出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及由民众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行为。

(2)依据“世贸组织经济学家大幅下调2019年和2020年的贸易增长预测”可以推导出世界经济增长减缓;依据“使得二战以来建立起来的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管理机构体系面临很大的威胁”可以推导出全球贸易体系遭遇挑战,国际贸易增速放缓;依据“全球化也使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新兴国家遭遇重挫”可以推导出新兴国家市场经济受到冲击。

20.【示例】(12分)

论题:中国近代历史上利用外资的行为具有双重性特点。

论述:从总体上说,近代利用外资活动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活动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外国以其经济上的强势对华进行经济渗透和掠夺,并获取了不少利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比如甲午战前洋务运动中,近代中国利用外资发展近代化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近代外资引进大多附带在中国获取经济或者政治利益,其结果基本上是弊大于利。

总而言之,近代中国引进外资的作用是双重性的,利弊皆有,且弊大于利。这是近代中国不具备独立自主地位的结果。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选择材料中的近代中国利用外资推动自身发展的行为某一特点或者自行归纳出某一特点,运用近代中国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学生可以选择双重性的特点,结合中国近代利用外资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述,最终归纳出结论,即近代中国引进外资的作用是双重性的,利弊皆有且弊大于利。

【评分标准】

湖南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

我们在2023年04月10日发布了一篇关于湖南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的文章,以上便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59城市迷特意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此篇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尽可能详细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湖南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相关推荐:全国各市高三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汇总(2023)

关键词:

湖南省相关地区

湖南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