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2-05 09:54:21

周宁县(古属福宁府宁德县)隶属于福建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介于北纬 26°53′-27°19′,东经119°06′-119°29′之间。东邻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与宁德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土地总面积1047.1平方公里。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0米,县城海拔880多米,居全省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称。周宁县辖6镇3乡147个行政村(社区)。2018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2.3万人。

周宁县境内主要溪流18条,最大的龙亭溪境内流长56公里。周宁县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冬长夏短,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4.6℃,年降水量2069毫米,被誉为“天然空调城”。

区划名称周宁县
行政级别
区划代码350925
辖区面积1047.1 km²
人口数量12.3 万人
车牌代码闽J
电话区号0593
邮政编码355400
行政驻地狮城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福建省东部宁德市

周宁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狮城镇350925100
咸村镇350925101
浦源镇350925102
七步镇350925103
李墩镇350925104
纯池镇350925105
泗桥乡350925200
礼门乡350925201
玛坑乡350925202

周宁县建制沿革

周宁县古为七闽地。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闽中郡。

西汉为闽越国,东汉属会稽郡。三国属吴建安郡。晋南朝属温麻县。

隋属原丰县(闽县)。唐属长溪县。

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起属宁德县,宋初为青田乡东洋里。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东洋行县,由宁德县主簿驻征赋税。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割东洋里十五至十八都设东洋分县,由宁德县丞驻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由县佐驻治。

民国元年(1912年),东洋分县改由宁德县派分驻员治理。

民国三年(1914年)复设县佐。

民国十八年(1928年),裁县佐设警察所,综理辖区行政事务。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设公安分局。

民国二十二年六月(1933年)6月,改设宁德县第五区。

民国二十四年六月(1935年)6月,改设周墩特种区,脱离宁德县辖,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长乐)。

民国二十五年二月(1936年)2月,又改为宁德县第三区。

民国二十六年一月(1937年)1月,复为周墩特种区,隶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二年九月(1943年)9月,改隶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一日(1945年)8月1日设县,以周墩、宁德两地首字定名周宁县,县治在狮城,辖地639.6平方公里,隶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四月,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九月(1948年)9月,宁德县析咸杉乡127.7平方公里归周宁县辖,全县面积增至767.3平方公里。

1949年6月28日,周宁和平解放;9月1日,成立周宁县人民民主政府;11月12日,成立周宁县人民政府,隶福安专员公署。

1955年9月,寿宁县划出第六区(今纯池乡的11个行政村和泗桥全乡)辖地278.7平方公里,归周宁县辖,全县面积增至1046平方公里。

1970年7月起,隶宁德地区(现宁德市)。

1999年1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成立宁德市人民政府,2000年11月14日正式挂牌。

周宁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山区,东邻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与宁德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6°53′~27°19′,东经119°7′~119°29′,东西宽33千米,南北长46千米。全县平均海拔800米,为中山丘陵地带,地貌以中山为主。土地总面积1047.1平方公里。

地质条件

周宁县境内地质构造总的演化趋势是由不稳定一稳定一活动,经历地槽、准地台和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等三个发展阶段。

周宁县地层出露广泛,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主要为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火山碎屑岩系,以及上震旦统——下古生界的变质岩和第四系洪冲积层。

周宁县地壳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南部的闽东火山断拗带北西端。境内地壳构造轮廓是福建地壳构造发生、发展和演化的结果。经历了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地槽演化阶段、晚泥盆世—— 中三叠世准地台阶段、晚三叠世——新生代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周宁——华安火山基底断隆带贯穿县境中部和东部,屏南——梅林断陷带从纯池、泗桥一线西部通过的基本构造格局。

周宁县——华安断隆带中大面积出露上侏罗统南园组——下白垩统石帽山群和燕山期花岗岩,基底地层出露有上震旦统——下古生界变粒岩、片麻岩和角闪片岩; 屏南——梅林断陷带主要由上侏罗统坂头组、南园组和下白垩统石帽山群组成,岩浆侵入少。两个带内的构造形迹主要以断裂形式出现,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 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东西向和南北向少量。北东向断裂多为压性——压扭性,倾角70~80度,长6~16公里,宽几十厘米至20米,有纯池断层,大 郭洋小郭洋断层、玛坑断层等;北西向断裂为扭性——压扭性,倾角大小不一,长几百米至6公里,有咸村断层、禾溪断层、泗桥断层等;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规模 较小且少见。东西向断裂,有三门桥断层、官司断层。南北向断裂有首章断层、樟源断层。

地形地貌

周宁县地处洞宫山脉南端,鹫峰山脉东部。境内峰峦起伏、沟深岭峻,溪涧密布,溪谷山峰纵横交错,地形复杂。海拔由65米上升至1506米,平均海拔800米,为中山丘陵地带。

境内地势西中部高,东南部低,中部的县城附近较为开阔平坦。地表溪流发达,溪谷成倒置现象,上游河床较平坦,中下游则多峡谷,水流湍急,落差大且集中。

境内地貌以中山为主及低山、丘陵三个类型。

中山:海拔高度在800~1506米,系境内主要的地貌单元区。分布于李墩乡和狮城、七步、礼门、泅桥、浦源乡镇的大部地区,以及纯池的部分地区。分 布75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3.57%。这一地带地势较险峻,山坡倾斜度为20~30度,沿溪流两岸悬崖峭壁坡度为50~60度。其中,城关、浦 源、端源、萌源地势平坦,形成山间小盆地,占地34平方公里。素有“三源一关小平原”之称。

低山:海拔高度500~800米。主要分布在纯池乡和其余乡的部分地区,分布39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27.86%。这一地带山体坡度为18~30度。其中,七步溪上游沿岸的七步、官洋、洋头、溪头、东山、李墩、黄埔等地较为开阔平坦。

丘陵: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咸村和玛坑两乡,以及七步和礼门乡的局部地区,分布26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18.57%。面积为 119.7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11.45%。其中,丘陵地带山体坡度在15~25度之间。咸村桃源溪沿岸的街头亭、川中、咸村、樟源等地较为开阔平坦。

气候

周宁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全县由于海拔高、山头多,显示出丘陵中山地带多云雾。

四季特征:周宁县境内除咸村和玛坑乡少数低海拔地区外,多数地区的气候属冬长夏短型。冬季历期随海拔的降低而减短,每降低100米历期减短10天。夏季历期随海拔的降低而增长,每降低100米历期增长10天。春、秋两季各地历期基本一致。春季平均为87天,秋季平均为76天。

春季在北方大陆冷气流与南方海洋暖气流交替影响下,天气变化快,冷暖起伏大。增温明显,多阴雨、多雾。春末比冬末月平均气温升高12.2℃。平均雨日为64.5天,最多年份达77天。平均雾日为38.6天,最多年份达49天。

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台风暴雨多,天气炎热,城关平均气温23℃,极端最高气温34.5℃。午后至上半夜常有雷阵雨。

秋季在冷暖气流的交替影响下气温渐降,月平均气温下降11.7℃,初霜出现,降水量逐渐减少,降水强度逐渐减弱,出现秋高气爽天气。

冬季受北方大陆冷气团影响,气温骤降。常有寒潮、霜冻出现,降水少,平均月雨量73毫米。12月份降水48.8毫米,为全年最少的月份。本季降雪日为1~8天。

日照、温度:周宁县年平均日照 为1714.7小时。最多年份2258.6小时,出现在1963年。最少年份1338.7小时,出现在1973年。全年以7月份最多达222.1小时,2 月份最少为93.5小时。上半年日照数比下半年略少。日照时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相同的高度,南坡多于北坡。山谷、盆地日照偏少。境内海拔高度差距大,年平均气温差达7.3℃。气温垂直递减率平均为0.52℃/百米。咸村、玛坑的部分低海拔村,7至9月份极端高气温达39至41℃。浦源、礼门的部分高海拔村,1月份极端低气温为零下12至零下10℃。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6.18℃。周宁县县城年平均气温为14.6℃。7月份气温最高,年平均为24℃。1月份气温最低,年平均为5℃。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4.5℃,出现在1967年7月17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出现在1983年12月31日。

水文

溪流:境内溪流有18 条,多属穆阳溪、霍童溪上游。属穆阳溪的有龙亭溪、八蒲溪、三门桥溪、际溪,流域总面积为625平方公里。属霍童溪水系的有后垄溪、桃源溪,流域总面积为 386.5平方公里。另由纯池出境经寿宁斜滩溪汇入福安交溪的有徐柏溪,流域面积为34.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8条,溪流长度 15至84公里,落差182~1025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6.93万千瓦,可开发电力37.46万千瓦。

径流:受中山丘陵地貌和 年降雨量的影响,境内径流深为1322.5毫米。多年平均降水径流量13.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12.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补给径流量1.7亿立方 米。保证率为10%的丰水年径流量17.5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167.3万立方米。保证率为50%的平水年径流量13.7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 水量131万立方米。保证率为75%的枯水年径流量10.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98.5万立方米。

七步溪流域于1958年设水文测量站。站址以上流域面积70.5平方公里,溪长21.95公里,平均坡降7.8‰,设有水位、流量、雨量、蒸发等观测项目。实测30年平均降水量1961毫米,年均流量3.47秒立方米,年均径流量1.096亿立方米。

土壤

周宁县境内土壤的成土母质系中生代火山岩和岩浆岩。土壤在成土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种类多土层厚,有机质含量较高,酸性强,普遍缺磷、钾,微量元素丰缺不均,地带性分布明显。1983年。完成全县土壤普查,地表土壤总面积为136.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7.06%。耕地面积为14.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0.76%。有5个土类,14个亚类,33个土属,41个土种。

类型:

周宁县红壤为境内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类,面积82.1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60.14%,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黄壤41万亩,占总面积的30.01%,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上中山。水稻土10.46万亩,占总面积的7.66%。紫色土2.83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07%。潮土面积803亩,占总面积的0.06%。

植被

周宁县境内植被属常绿温暖照叶林地带。按福建植被分区,为闽中东戴云山——鹫峰山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原生植被主要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因人为强度干涉,原生植被仅残存有壳斗科的槠、栲、栎、樟科的楠木类,杜英科的薯豆、猴欢喜,胡桃科的黄杞,豆科的花榈木等阔叶树种。原生植被已被天然次生的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柳杉、木荷、南岭栲、米槠、甜槠、大叶槠、杜英等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坡以及人工林所代替,组成新的群落。

类型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境内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其乔木层主要由甜槠、米槠、木荷、杜英、丝栗栲等常绿阔叶树种组成。

中亚热带常绿针叶林:有暖性针叶林和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主要以马尾松林为典型群系。温性针叶林群系有杉木林、柳杉林、马尾松林、黑松林等。

中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由甜槠、木荷混交林,米槠、木荷混交林,苦槠、木荷混交林,黄杞、毛竹混交林,丝栗栲、楠木混交林5个群系组成。

中亚热带次生针阔混交林:主要由马尾松、甜槠混交林,马尾松、米槠混交林,马尾松、油杉、甜槠混交林,毛竹、杉木、青岗栎混交林,毛竹、马尾松混交林5个群系组成。

中亚热带次生常绿灌丛:主要有白栎灌丛,白栎、乌饭灌丛,老鼠刺、冬青灌丛,柃木、木荷灌丛,小刚竹灌丛,甜槠、马银花灌丛,甜槠、厚叶冬青灌丛,米槠、赤楠灌丛,米槠、小刚竹灌丛。

中亚热带草坡:主要有芒萁骨草坡。盖度约占山地总面积的80%,并混生有白栎、乌饭、映山红等灌木。

周宁县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周宁县至2015年底,已发现矿床矿点60处(详见图一),共发现矿种20种,其中铅、锌、铁等金属矿产7种,高岭土、珍珠岩等非金属矿产9种,及泥炭、矿泉水、轻稀土矿各1种。

截至2015年,进行地质普查、并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有16种,主要矿产保有总资源储量:铁矿石35.93千吨,钨337.32吨,金993.17千克,银628.17吨,铅锌2219.4吨,高岭土矿石10790千吨。

生物资源

周宁县境内森林植物有99科450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5种,棵类植物7科18种,被子植物82科417种。

周宁县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未进行过专项调查,已知的野生动物中哺乳类有20种、鸟类有18种、鱼类有15种、两栖类有7种、爬行类有24种。

哺乳类:主要有华南虎、豹、狼、猕猴、豹猫、鹿、獐、豺狗、竹豚、土狗、野猪、山羊、黄鼠狼、穿山甲、华南野兔、山兔、刺猬、水獭、蟹獴、九节狸。虎、豹、狼三种猛兽现已稀少。猕猴现存较多,多数活动在县境西部的礼门秋楼、溪兜、山头一带。

鸟类:主要有斑鸩、鹧鸪、八哥、画眉、草鸮、鸳鸯、杜鹃、布谷、鹌鹑、雉鸡、琶鹭、鹰、莺、凫、啄木鸟、翠鸟、猫头鹰、麻雀。琶鹭、凫、鸳鸯系本县冬候鸟。

两栖类:主要两栖动物有棘胸蛙、虎纹蛙、树蛙、雨蛙、金钱蛙、泽蛙、蟾蜍。

爬行类: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竹叶青蛇、蕲蛇、熔铁蛇、鸟梢蛇、水赤蛇、蟒蛇、蝮蛇、水蛇、青环蛇、黑眉锦蛇、龟壳花蛇、虎斑蛇;大头龟、八卦龟、鹰头龟、臭龟;蜥虎、壁虎、蛇蜥、草蜥、石龙子。

周宁县人口民族

人口

周宁县境内人口分布不均,溪流沿岸的小盆地人口较稠密,高寒偏远山区人口稀疏。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人口48057人,土地总面积639.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5.1人。

建国后,人口密度逐步增大。按每平方公里平均人数计算,1954年77.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94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39人,1988年上升到150人,其中狮城镇人口密度最大,达407人,纯池乡最小,仅100人。

2018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2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0%,比上年末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率12.9‰,死亡率7.0%,自然增长率5.9%。

201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2.3万人,与上年末持平。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3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7%,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21.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31万人,出生率为14.7‰,死亡人口0.10万人,死亡率4.8‰,自然增长率9.9‰。

民族

周宁绝大多数居民为汉族,解放前少数民族仅有畲族。据1953年人口普查,全县汉族62984人,占总人口的98.98%;畲族646人,占1.02%。此后,因工作、婚嫁、谋生等原因,有其它少数民族迁入。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汉族143754人,占总人口的99.01%;少数民族7个,共1438人,占0.99%。其中畲族1407人,壮族19人,苗族6人,高山族3人,满族、回族、彝族各1人。与1964年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45989人,增长47.04%;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72人,增长48.86%。

汉族人口遍布全县各地,畲族人口主要聚居于狮城、咸村、玛坑、七步等4个乡镇的26个自然村,其中咸村乡的云门村设有畲族村民委员会。

周宁县风景名胜

鲤鱼溪

鲤鱼溪(Carp brook)位于周宁县城西五公里处的浦源村中,为4A级景区。鲤鱼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流贯村而去,长一华里,宽数米。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 见人形而聚”,“竟相觅食 彩鳞翻飞”,温顺如驯,诚如“神鱼”。故而得名“鲤鱼溪”。

九龙漈瀑布群

九龙漈瀑布群,瀑布总落差300多米,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8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3月29日,被列入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级瀑布最为壮观,瀑高46.7米,宽76米,丰水期可达83米、巨瀑右上方还有一个直径14米的潭穴,镶嵌瀑间,人称“龙眼”。 第六级至第九级是瀑瀑相接,人称“四叠瀑”。

塔山公园

塔山公园位于东面石笋岗上,海拔980米,投入527万元。

2004年初竣工。塔山公园距县城1.5公里,规划面积330亩(22万平方米),是县城东大门主要景观之一。2005年塔山公园项目列入60周年县庆项目范畴,投入100万元,建成台阶(280级)、山门广场等。根据规划,塔山公园景点游路3000米,贯穿8个主要人文景点,据测算,塔山公园项目需投入1000万元,其中征地款600万元,建设资金400万元。

陈峭鸳鸯溪

陈峭鸳鸯溪位于滴水岩南部10多公里处的陈峭村后,距县城约40公里,与屏南县的郑山宜洋村同溪隔界,上游即为屏南鸳鸯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3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区内河床平缓,溪水清澈,溪岸为竹丛灌木丛荫掩,是禽鸟栖宿良地。每年秋后,鸳鸯鸟成群飞来此地越冬;平日则水鸟野鸭结队于此觅食、嬉戏。山上猕猴成群,多时一山有数百只。此外,还有云豹、麂、獐、山羊、野猪、白鹇、雉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林间百鸟竞鸣,奇花异草随处可见。既是珍奇野生动物的极乐世界,也是诗情画意盎然的游览区。后垄村在滴水岩之南,是周政屏革命老根据地,已开通公路。后垄溪风景区的现状可用“深山老林”四字综述,奇岩异石随处可见,原始森林保护完好。该溪是霍童溪的重要支流之一。

滴水岩

滴水岩风景区位于福建省周宁县城西南30公里的洞宫山麓,与古朴典雅的鲤鱼溪、气势磅礴的九龙祭瀑布群齐名,名载《辞海》。古人题匾曰“八闽首景”,它邻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鸳鸯溪的核心地带,依霍童溪上游的叉溪、白水洋溪等处与政和、屏南、宁德三地毗连,山峦起伏,溪涧密布,为闽东霍童溪流域旅游风光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林公宫

林公宫,位于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清嘉庆十七年(1811年)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祀林公忠平王。宫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坐南向北,由门楼、戏台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内壁有《西游记》壁画。戏台藻井装饰双凤戏珠图案。保存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铁鼎一尊。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11日,被确认为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宁县名优特产

周宁茶叶

据历史记载:“周宁县从宋代开始就种茶自产自用,清咸丰、同治年间,茶叶便开始外销西欧、南洋等地,1946年‘官司’茶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周宁现有茶园面积10.7万亩,总产量6340吨,产值6910万元,占农业产值12%,全县70%以上的农业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茶叶产业。在2000年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紫云银针"被评为金奖,"紫云高山大红毫"、"官司一级花茶"被评为优质奖。在2000年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上,"官司毛尖"获金奖,"官司绿茶"获银奖。

周宁高山马铃薯

据《周宁县志》记载,该县于民国初年引种马铃薯,杂交水稻推广前,马铃薯是当地的主粮之一。在周宁县农村,每到春秋季,家家户户都要开田垦地,在村前屋后种起马铃薯来。随着该县农业部门不断种植筛选新品种,马铃薯的口感品质不断提升。这个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特产,更开启了山民的致富门路。周宁高山马铃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甘薯粉条

红薯粉条,又称红薯粉丝、粉皮,是一种传统名产,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红薯粉条久煮不烂,清香可口、食法多样,是利用红薯为原料,靠红薯内的淀粉来制作的一种食材。

魔芋粉条

魔芋粉条由魔芋加工而成,魔芋生长在疏林下,是有益的碱性食品,对食用动物性酸性食品过多的人,搭配吃魔芋,可以达到食品酸、碱平衡。此外,魔芋还具有水平降血糖、降血脂、降压、散毒、养颜、通脉、减肥、通便、开胃等多功能。

周宁县历史文化

方言俚语

周宁话属于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北片,境内通行的是以县城狮城镇口音为代表的周宁话。周宁县建县前(1935年),曾设立过周墩特种区,故周宁话也叫“周墩话”。

历史上,周宁因地方偏僻,与省城福州相距较远,加上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交往不易,当地方言与福州话已有较大差异,而更接近于邻县的福安话。因此,周宁话与闽东北片土语一样,一方面比南片的福州话保留更多古代汉语特点,同时由于自身语言的发展,也产生一些特色。

周宁县特殊的地理、历史状况在语言方面也有一定的反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境内各地口音多有差别。周宁县为鹫峰山脉主体部分,境内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千米山峰遍布全境,多数村落座落在崇山峻岭与盆谷之间,山川阻隔、交际困难,便形成种种语言的殊调异腔,但各地大体上尚能通话,且各种土腔都以狮城音为代表,求大同而存小异。其次是县境四周有不少乡、村土语受到邻县方言的影响或渗透。例如县西北的泗桥乡与北面的纯池乡,历史上曾一度隶属政和县与寿宁县,这两个乡中均有部分村落说政和话;纯池乡的豪洋、莲地、纯池等自然村的土语,则带有浓重的寿宁腔;县境东南部的咸村乡、玛坑乡大部分村落分别受宁德霍童话与福安穆阳话的影响和渗透。此外,境内还有一些畲族居住点,这些畲族人内部使用接近客家话的畲话交际,与当地汉族人交往,则仍使用周宁话。

风俗文化

祭祖习俗:宫廷祭祖习俗流行于周宁县礼门乡仕本村一带。仕本村,距离周宁县城29公里,现有230多户,人口逾千,是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村子环境清幽、民风淳朴。据传,该村肇基始祖系唐昭宗皇帝的后人。为了纪念先祖缔造之艰辛,不忘尊宗敬祖之意,千余年来,仕本村李氏族人恪守宗规,每逢农历寅、巳、申、亥之年仲冬举行大型贡祖祭祀活动,至今依然保留着隆重的宫廷祭祖礼仪。族人谓之“三年一贡弘祖德,四境七迎谢宗恩”。

“篝火议事”:该习俗起源于宋代。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在闽东周宁县大山里的山头、陈峭、溪山等村,村两委都会“雷打不动”地召集本村党员、乡贤和村民代表到祠堂或议事众厅升起篝火进行议事。据介绍,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为抗击北方民族南侵,中原百姓自发形成“民主议事”习俗并在南迁中完整地保留下来。

福建宁德市相关地区

福建宁德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