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2-06 09:46:36

迎泽区隶属于山西太原市,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宋元明太原古城的主要所在地,名称源于明朝扩建后古城城门之一的迎泽门。

迎泽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汾河之东,市区中部,东与晋中市榆次区、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总面积117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22平方千米,总人口65万余人,是太原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

区划名称迎泽区
行政级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140106
辖区面积104.57 km²
人口数量61.5059 万人
车牌代码晋A
电话区号0351
邮政编码030000
行政驻地柳巷街道云路街15号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

迎泽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柳巷街道140106001
文庙街道140106002
庙前街道140106003
迎泽街道140106004
桥东街道140106005
老军营街道140106006
郝庄镇140106100

迎泽区建置沿革

名称由来

迎泽区因太原古城大南门——“迎泽门”而得名(太原古城有宜春、迎晖、阜城、振武、承恩、迎泽、拱极、镇远八大城门,分别各自隐含着东、西、南、北的寓意)。

历史沿革

明洪武九年(1376年)太原城扩建时所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设市之前,南城地区分属阳曲县、太原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太原以城池为界,划为内八区、外八区,区境为内一、二、三、八区及外一区、外二区管辖地。

1949年5月27日,将原16个区(内、外八区)合并为8个区,南城区境属第一、二、五、六区。

1954年6月4日,太原市各城区以地区方位命名,遂将第一区命名为太原市南城区,辖13个行政街,区政府驻活牛市12号(今解放路中段东侧23号楼址处)。

1956年,区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

1958年,将郊区的狄村街道辖地划归南城区管辖。同年11月12日区机关迁至柳巷南路19号。

1960年6月20日,撤销南城区人民委员会,改置柳巷、双塔两个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5月18日,撤销城市人民公社,恢复南城区人民委员会建置。

1969年9月7日,成立南城区革命委员会,同时南城区人民委员会停止行使职权。

1980年9月1日,经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南城区人民政府,终止南城区革命委员会职权。

1994年12月,区政府迁至棉花巷15号。

1996年,辖柳巷、文庙、庙前、迎泽、桥东、双塔、坞城、北营、老军营9个街道,334个社区。

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迎泽区辖原南城区的迎泽、桥东、文庙、柳巷、老军营、庙前6个街道,原南郊区的孟家井、郝庄(不含狄村)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棉花巷。

2007年,撤销柳北、双塔寺街四、桃园路南路第三、滨河东路第二、双塔西街四、水西关南街、新城南街7个社区,设立劲松社区。

2008年,撤销郝庄、东太堡、马庄、店坡、王家峰5个行政村,成立郝庄、东太堡、马庄、店坡、王家峰5个社区。

迎泽区地理环境

位置

迎泽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榆次区、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2°41′,北纬37°51′。

地貌

迎泽区地处在太原市中南部汾河以东的河谷平原,地面平坦,微向西南倾斜,地势北高南低,属晋中盆地(即太原盆地)的北端,由冲积平原组成,地面海拔高度为800米左右。

气候

迎泽区深处大陆内部,属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中的季风暖温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5℃~10.3℃,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月上旬至7月底,为36.10℃~39.4℃之间。

迎泽区人口概况

据201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15059人,比上年末增加4701人。其中:城镇人口597665人,增加4556人;乡村人口17394人,增加145人。城镇化率97.17%。男性人口298917人,女性人口316142人,性别比为94.55∶100。

全年出生人口6706人,人口出生率10.94‰;死亡人口2005人,死亡率3.27‰;自然增加人口4701人,自然增长率7.67‰。

迎泽区历史文化

传统节日

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天仓节”,其时在农历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是农历正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日。

寒食节

寒食节的时间在冬至后百五日(亦有百六日之说),即清明前两天。至今,太原南郊区群众仍有称寒食为“一百五”者。民间传说,这一天为“龙忌”之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晋文公重耳在这一天焚烧绵山,烧死功臣介子推,追悔莫迭才下令禁火的。“焚火绵山”的故事在太原地区流传很广。其实,寒食的起源并非始于介子推,而是始于周代的禁火制度。

寒衣节

寒衣节为农历十月初一,亦称“送寒衣”,意谓为死去的亲属亡灵送冬天衣物的日子。至时家人用五色纸(常用黄、蓝、绿、白、青)剪成象征性的衣服,中间夹絮棉花,意指供亡者冬季穿用。

民间艺术

武社火

武社火的表演者,身着紧身的民族武装,或黑,或青,或蓝。头上有的戴传统英雄帽,有的以青、红、白、黑等色布缎罩头,伴随着鼓点,手持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器,或个人献艺,或二人对打,或三者打一,或若干人围打一人。

铁棍背棍

背棍亦称“背阁”,铁棍亦称“抬阁”,是太原流行的社火娱乐形式。

高跷

高跷俗称“拐子”,由结实木棍上安装踏板,表演时脚踩踏板,用布带绑在小腿上,,故也称“踩高跷”。高跷高度不一,小高跷4尺~5尺,大高跷7尺~8尺。

迎泽区旅游景点

文庙

文庙位于上官巷东端,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原崇善寺废墟上重建,整座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民国8年(1919年)辟为省图书博物馆,后改称民众教育馆。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改为省博物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

崇善寺位于上马街中部南侧。初名白马寺,创建于唐,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明朝时定名崇善寺。现存寺宇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晋恭王所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纯阳宫

纯阳宫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增筑巍阁。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建关公亭及碑廊20楹。纯阳宫为省博物馆二部,辟有大小21个陈列室,陈列着两千多件文物珍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古寺

清真古寺位于解放路南端东侧,驻解放路31号。始建于唐贞元年(785年),宋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寺

南十方院又称白云寺,位于城南红土沟,旧名净业庵,又名清凉寺。观音堂始建于唐,明时增修,清康熙二年(1663年)天泽和尚扩建遂更名为白云寺。雍正九年(1731年)僧了然重修建毗卢阁,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祚寺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千米的郝庄村南山岗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桥

状元桥位于儿童公园南北两湖之间,早年是石板桥,传说唐朝的狄人杰过此桥后高中了状元。实因此桥距明清两代贡院颇近,故名状元桥。

风华楼

藏经楼又名风华楼,位于迎泽公园中心广场。原是太谷县资福寺的建筑之一,称藏经阁,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仿明建筑,资福寺早毁,唯藏经阁独存。

大钟寺

大钟寺位于钟楼街西段,原为寿宁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重建。明永乐八年(1410年)寺内建起一座钟楼,故名打钟寺。

开化寺

开化寺创建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重修,名为汉封寺。元大德年间改称延寿寺。民国2年(1913年)开化市的北部被辟为市场,叫做共和市场。民国9年(1920年)拆毁佛像,开化寺全部改为市场,定名为开化市。

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位于新南四条迎泽小学东南隅。

大关帝庙

大关帝庙位于庙前街北段(现庙前小学),为太原现存关帝庙中最大的一座。该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建筑,总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关帝庙

太原的祠宇中,关帝庙居首位。志书所列达27处,在这27处关帝庙中,历史最久的当数校尉营的古关帝庙(建于元代)。该庙位于西校尉营北端西侧,布局为前后两进院落,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

皇庙又称万寿宫,位于五一路南段东侧皇庙巷内。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庙

泰山庙建造年代不详。最早建于钟楼街路南,后迁至路北。因年久失修,于1942年(民国31年)移至钟楼街街公所(街公所建于1918年(民国7年),有碑记为证)。

奶奶庙

奶奶庙位于校尉营北口,始建于清代后期,是供奉关夫人的祠堂。

白衣庵

白衣庵在庙前街41号。始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建筑。主建筑为三开间观音菩萨大殿,挑檐歇山顶,砖木混合结构。观音塑像“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山门及其它建筑已无存,现为民居。

《崇德庐帖》石刻

《崇德庐帖》石刻立于太原市儿童公园。是清代阳曲县回民鉴藏家李希搜集钟繇、褚遂良、苏东坡、黄庭坚、傅山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真迹,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刻之于石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山书法》碑刻

《傅山书法》碑刻立于劲松路南端碑林公园。在公园中轴位置主要建筑内摹勒着傅山先生书法真迹碑石178块,其中根据李宗仁先生归国时带回的傅山12张条幅制成的碑刻雕屏。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儿童公园内。1950年3月5日,山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园内修建一座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3月25日,首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程子华在北湖区陈列馆前为其破土奠基。1951年3月7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坐落在儿童公园北端的二层楼阁,初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文瀛公园的一个小建筑。后为国货陈列所,取名劝业楼。民国元年(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来到太原,19日下午,太原各界在劝业楼前召开盛大的欢迎会,孙中山先生在楼上凭栏发表了民主革命的讲演。1986年5月1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该劝业楼为孙中山纪念馆;同年11月,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立一中旧址

山西省立一中旧址位于儿童公园南侧前清代贡院处,创办于清光绪32年(1906年),是山西最早的官办中学,它造就了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高君宇、王振翼、贺昌、王瀛、张叔平、张友清、彭真等为杰出的代表。

山西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旧址,位于侯家巷太原师专内,是一座仿英中世纪教堂式砖木结构建筑。创建于清光绪28年(1902)。山西大学堂是山西现代教育的发祥地,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槐公园

狄村北道西有一槐树,相传为唐代杰出政治家狄仁杰之母手植,树前有清康熙年间太原知县戴梦熊立的狄梁公故里碑。1985年,在此建唐槐公园,重立狄梁公故里碑、唐槐碑。

万字楼

万字楼位于儿童公园东北隅,始建于民国26年(1937年)。该建筑原为阎锡山为纪念其父而建的子明图书馆。因其楼歌剧像佛教中的“卍”字,故俗称万字楼。

山西太原市相关地区

山西太原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