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2-06 09:46:58

小店区是山西太原市下辖区,位于东经112°24′-112°43′,北纬37°36′-37°49′,太原市的东南部,晋中盆地的北端,东与晋中市榆次区接壤,南与清徐县毗邻,西与晋源区隔汾河相望,北至南内环街与迎泽区相连。是太原市“南移西进、扩容提质”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扩张区域,是太原市与晋中市联合开发的前沿地带。小店区下辖7个街道、1个镇和2个乡,总面积2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9万(2017年)。

区划名称小店区
行政级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140105
辖区面积295 km²
人口数量82.9 万人
车牌代码晋A
电话区号0351
邮政编码030000
行政驻地小店街道昌盛西街19号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理位置晋中盆地北端,太原市南部

小店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坞城街道140105001
营盘街道140105002
北营街道140105003
平阳路街道140105004
黄陵街道140105005
小店街道140105006
龙城街道140105007
北格镇140105100
西温庄乡140105200
刘家堡乡140105201

小店区建制沿革

境域春秋属晋,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属赵。

秦属太原郡晋阳县,治在今晋源区古城营一带。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置晋阳县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毁晋阳城,千余年间,境域历代相袭属晋阳县、太原县,而晋阳县、太原县多为郡治、州治、府治、国都。

汉代晋阳为韩国国都、代国国都、太原郡治、并州刺史部;三国为魏太原郡治、并州治;

西晋为太原国都、并州治;十六国时为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并州治或国都;北魏、东魏为太原郡治;北齐置大丞相府,为别都;北周为并州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在汾河之东新置太原县,境域属之。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将汾河西的晋阳城和汾河东的太原城均实行扩建。武则天主政时在汾河上筑有连城,贯通东西二城,城周42里,规模达到鼎盛,成为北方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至此,太原之称逐渐取代晋阳。天授元年(690年)于太原置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盛唐三都”。神龙元年(705年)罢北都,开元十一年(723年)复置北都,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北京。太原、晋阳二县又为太原府治所,并称“赤县”。五代太原、晋阳二县有“龙城”之称,为后唐西京、后晋北京、北汉国都。

宋初赵匡胤、赵光义兴兵十数载,“三下河东”,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灭北汉,占领太原、晋阳二县,纵火烧毁晋阳城。同年废弃太原、晋阳二县,于汾河之东筑平晋城(今境域城西村一带),置平晋县。同时降太原府为并州,移治所于榆次,3年后再迁唐明镇。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熙宁三年(1070年)废平晋县入阳曲县。政和五年(1115年)复置平晋县。贞祐四年(1216年)废平晋县,次年复置。元仍称平晋,属太原路,后更冀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徙平晋县治于汾河之西古晋阳南关(今晋源镇),洪武七年(1374年)废平晋,改称太原县。清仍为太原县,属太原府。今境域杨家堡、狄村以南属太原县,以北属阳曲县。

中华民国初年废府制,太原县属冀宁道。

民国16年(1927年)废冀宁道,各县归省直辖。

民国29年(1940年),太原县属晋西第八专署。

民国36年(1947年)9月,改太原县为晋源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根据斗争形势需要,于民国27年(1938年)1月成立清(源)太(原)县,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西山杜里坪,属晋绥第八专署。同年6月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奉命将清太县政权交由阎锡山第八行政专员公署接管,清太县分治。

民国32年(1943年)1月,成立清(源)太(原)徐(沟)县,县抗日民主政府驻清源白石沟村。

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清、太、徐3县分治,太原县政府成立,驻地今境内北格镇同过村。翌年10月,再次成立清太徐县,

民国37年(1948年)7月20日晋源县解放后3县分治。同年9月成立太原县人民政府,驻地晋源镇,属吕梁第八专署。

次年3月太原县更名为晋源县,归属晋中第二专署,9月改属汾阳专署。此外,日军占领太原期间,日伪太原县政府于民国32年(1943年)将太原县改名晋泉县,属雁门道,至1945年8月日军投降。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5月6日,太原市新置内、外各4个区,共8个区。境域的狄村乡属外一区;亲贤、杨家堡、黄陵、嘉节乡属外二区;其余乡镇属晋源县。

1950年2月8日,太原市并8个区为4个区,外一、二区合并为第四区。

1951年4月2日,晋源县从汾阳专署划归太原市。8月撤销晋源县建置,并于汾河东新建太原市第七区,驻北格镇。是时,今境域分属太原市第四、第七区。

1954年1月2日,撤销第四区建置,原属第四区的狄村、亲贤、小马、郑村、南坪头、黄陵等乡划归第七区,而将第七区改名为第四区,区政府驻地由北格镇移驻小店镇。6月4日,又将第四区改名为小店区。同时,第一区改名为南城区。今境域分属小店区和南城区。

1957年3月12日,撤销小店区建置,成立太原市郊区。是时,今境域北营、坞城、营盘街道属南城区;黄陵、平阳路、小店街道,刘家堡乡、西温庄乡和北格镇属郊区。

1958年9月,郊区所辖乡镇成立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撤销郊区建置,今境域属南城区管辖。

1960年3月,恢复太原市郊区建置。同年6月20日又撤销,同时撤销南城区建置。太原市成立9个城市人民公社,2个农村人民公社(小店、晋祠)。今境域分别属小店农村人民公社和双塔、柳巷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5月18日,撤销“大公社”建置,恢复南城、晋源等区。今境域北营、坞城、营盘街道属南城区;小店、平阳路、黄陵街道,北格镇、刘家堡乡、西温庄乡划属晋源区。

1963年4月1日,撤销晋源区建置,并将太原市所辖农村人民公社合并成立太原市郊区,今境域建成区属南城区,城郊农村属郊区。

1970年3月26日,撤销太原市郊区建置,新置南郊区、北郊区。今境域小店、平阳路、黄陵街道、北格镇、刘家堡乡、西温庄乡及狄村划属南郊区。区政府驻小店镇。

1980年11月12日,南郊区亲贤公社所属程家村、旱西关、水西关、大南关、老军营、牛站、菜园7个生产大队划入太原市南城区。

1984年,废除人民公社建置、恢复乡镇村建置。

1997年12月12日,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新设小店区。

1998年1月1日,小店区挂牌成立。

小店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小店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部,汾河东岸,晋中盆地北端,东经112°24’至112°43’,北纬37°36’至37°49’,总面积295平方公里。东与晋中市榆次区接壤,南与清徐县毗邻,西与晋源区隔汾河相望,北至南内环街与迎泽区相连。

地形地貌

小店区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763~780米,以南部平川为主,东部是山区、丘陵地区。辖区内有汾河、潇河、五龙沟沙河、黑驼沙河等季节性河流。

气候特征

小店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短暂凉爽。年均气温9.6℃,无霜期170天,年均日照时数2675.8小时,年降水量495毫米。

小店区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小店区总面积295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5平方千米。

水资源

小店区内有汾河、潇河、五龙沟沙河、黑驼沙河等季节性河流。

偏硅酸复合型矿泉水主要分布在小店区。

小店区人口

截至2017年底,小店区常住人口82.9万,外来流动人口保持在75万左右,占全市总人口37%,人口密度5353人/平方公里。

小店区历史文化

每年元宵节,小店区组织彩车巡游、花灯展示、民间文艺表演、猜灯谜、舞龙、舞狮等文艺活动。

逢节假日,小店区组织扭秧歌。

小店区名优特产

香酥鸭属于小店特产名吃

小店牺汤始于周代,当时只限于贵族享用。北齐之后,流传坊间。

剔尖,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

小店元宵

小店区风景名胜

圣安多尼教堂

圣安多尼教堂位于刘家堡乡西柳林村,该村是太原地区最早的天主教传播地之一。光绪初年,该村曾有一座教堂,面积约200平方米,于1900年8月16日被义和团焚毁。1905年春,耗银8310两,重建西式教堂,面积423平方米,主钟楼高27米。又经1992和2003年教堂再度改扩建,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主钟楼高56米,成为全国闻名、规模宏大的仿古教堂。

北极宫

北极宫位于黄陵街道办事处西吴村村中,宫南向,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963平方米,是小店区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北极宫前有木结构门楼,琉璃歇山顶,四柱三门三楼,门楼两旁有砖雕八字墙。正殿为悬山顶,前有廊,宽深各三间,呈方形。

北极宫用以供奉北极大帝,又称北极星君,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中的第二位神,其地位仅次于最高尊神“三清”和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在全国许多地区供奉,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极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古人认为北极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皇帝所居称为“紫禁城”也是缘于此。现为小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龙庙碑

卧龙庙碑位于北营街道办事处黑驼村,碑身通高3.7米,有螭首、碑身、龟趺。碑文叙述诸葛武侯之功绩,兼以颂晋王朱棡。现为小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槐

古槐位于黄陵街办窑子上村,树干直径0.8m,总高15m,主干高2米。古槐已有800余年历史。

唐槐公园是为狄仁杰于1992年建成。2004年市园林局接管唐槐园,并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新规划的唐槐公园,由南北两园组成,总规划面积为2.58公顷。

北园内001号古槐,相传为狄仁杰之母手植,树前有清康熙年间太原知县戴梦熊立的狄梁公故里碑,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是太原地区最古老的古槐,堪称“活文物”、“古槐之最”。

佛光禅寺

佛光禅寺位于小店街办范家堡村,原名关圣庙,又名关圣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座西朝东,建有大殿三间,南北耳房各一间,北房六间,南房六间,大门上方挂有关圣庙牌匾,殿内有关圣塑像,高约3米,8尊佛像,庙内有大钟一座,高约2米。在文革中曾遭毁损,现经重修,已恢复了原貌。

学府公园

学府公园规划总用地26.5公顷,净用地21.0364公顷,用地范围内坞城缓洪池占地8.47公顷。学府公园六大功能区如下:滨水游览区,水体景观区,植物观赏区,公共活动区,静谧游憩区,特色休闲区。公园范围学府公园东起军民路、西至体育路、南临学府街、北抵绒绒街,位于太原市城南山西大学附近。

辛亥革命举义地

武昌起义前夕的正月十五,同盟会员杨彭龄就与八位下层军官聚会太原双塔寺,策划新军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胜利后,北方重镇西安率先响应,于10月22日成功暴动。山西巡抚陆钟琦感到新军不可靠,准备在28日前把他们调出太原。关键时刻,新军将领温寿泉、阎锡山、赵戴文、乔煦、南桂馨、黄国梁等人连夜开会,决定武装起义。

太原是继西安之后,辛亥革命中北方第二个成功起义的城市。事后,孙中山先生评价:“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当时,南方首义的武昌遭到清军疯狂的进攻,北方首义成功的西安非常孤立。太原起义,扩大了北方革命的胜利成果,支持了西安义举,切断了南北交通,使远在武昌前线作战的清军腹背受敌,促进了清政府的早日垮台。

郑村革命烈士陵园

郑村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北营西峰街北侧。因建于郑村境内而名。陵园坐北朝南,占地约9.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陵园始建于1960年,园中立纪念碑,碑前有可容4000余人纪念的广场,纪念碑后中轴线两侧为墓区,埋葬烈士1251名,后部建圆形冢14座,埋葬无名遗骨280名,均为解放太原时牺牲的革命烈士。

小店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小店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小店街办114小区,占地10亩,建有纪念碑一座和社区服务中心,有750平米的办公用房,是小店区开展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革命纪念碑于94年4月兴建,1995年8月完工,碑底侧刻有原太原市南郊区625名烈士的英名。1995年8月8日,举行了隆重的纪念碑落成仪式,正式成立了南郊区革命烈士纪念馆,1998年更名为小店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山西太原市相关地区

山西太原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