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31 09:58:47

“德令哈”是蒙古语“金色的世界”的意思。德令哈市建政于1988年,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德令哈市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 市区海拔2980米,截止2018年,常住7.31万人,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

德令哈市境内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6个品种、65个矿床,其中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在7亿吨以上,可利用价值较高。市区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蕴藏着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2013年,德令哈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6亿元。市区以西40公里的柯鲁克湖,盛产草鱼、鲤鱼、鲫鱼、闸蟹、虾等水产。境内有柏树山、黑石山水库、“外星人遗址”、怀头他拉岩画、“褡裢湖”等旅游景点。

区划名称德令哈市
行政级别县级市
区划代码632802
辖区面积27700 km²
人口数量7.31 万人
车牌代码青H
电话区号0977
邮政编码817000
行政驻地格尔木西路16号
气候条件高原山地气候
地理位置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

德令哈市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河西街道632802001
河东街道632802002
火车站街道632802003
尕海镇632802100
怀头他拉镇632802101
柯鲁柯镇632802102
蓄集乡632802200

德令哈市建制沿革

十三世纪,蒙古崛起,灭金亡宋,建立了蒙元帝国。德令哈亦被置于元朝统治之下,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

明为罕东卫辖地,后为蒙古诸部辖地。

清属青海蒙古北左旗、北右旗辖地。

民国时属都兰县。

1955年从都兰县析置德令哈工委。

1958年撤销工委设立德令哈县(驻巴音河)。

1962年撤县后并入乌兰县。

1988年从乌兰县析置德令哈市。

德令哈市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6°15′~98°15′,北纬36°55′~38°22′之间,平均海拔2980米,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地质

德令哈市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在地貌单元上分属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秦岭昆仑祁连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为中新代凹陷盆地。盆地中心大致沿37°20′(即宗务隆山前地带)的纬向基底断裂控制了盆地新生构造运动的性质,该断裂线以北的盆地西部和盆地东北部,自第三纪以来,一直缓慢上升,形成主要有第三系和中下更新统砂岩组成的丘陵带。盆地南部剧烈下沉,是第四系的主要堆积场所,厚达1200米,形成由上更新统的近代洪积、冲积及湖积层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

气候

德令哈市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具有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少雨多风、年内四季不分的特点。德令哈市地处青藏高原,日照充足,阳光充沛,日光辐射量为160-175大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为3554小时,

水文

德令哈地区主要河流:巴音河、白水河、巴勒更河。德令哈市面积较大的湖泊有四个:哈拉湖、柯鲁可湖、托素湖、尕海湖。面积分别为617平方公里、57.96平方公里、140平方公里、32.5平方公里。 巴音河:内陆河,属克鲁克湖水系,总长全长326公里,流域面积7462平方公里,上游有9条支流,年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白水河:全长15公里,比降1/25,集水面积5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6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205亿立方米;巴勒更河:全长66.5公里,比降1/66,集水面积88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7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237亿立方米。

德令哈市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

德令哈风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多在50-100瓦/平方米。全年风能可用时间3500-5000小时,出现频率50-70%,并且德令哈市是青海省规划风电厂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土地资源

德令哈市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36893346.1亩,其中:

农用地:至2007年末,德令哈市农用地面积为20291848.6亩,占总面积的55%,其中耕地面积为150184.7亩,占农用地面积为0.74%;园地面积为2978亩,占农用地面积为0.01%,林地面积为950346.9亩,占农用地面积的4.7%,牧草地面积为19160767.7亩,占农用地面积的94.42%,其它农用地面积为27571.3亩,占农用地面积的0.13%。

建设用地:至2007年末德令哈市建设用地面积为83656.4亩,占总面积的0.2%,其中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1116.4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2.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312.8亩,占全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7%;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61227.2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3.19%

未利用地:至2007年末,德令哈市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6517841.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4.8%,其中裸岩石砾地、裸土地沙地在未利用土地中所占比例最大达90.5%。

基本农用地保护:德令哈市基本农田面积为8529.1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7%。

矿产资源

德令哈柏树山石灰石矿远景储量20亿吨以上,品质优良,石灰石碳酸钙品位97.5%。

德令哈怀头他拉欧龙布鲁克石英岩矿储量1 亿吨,其中二氧化硅含量大于98.85%并完全符合工业要求的储量达到7000万吨,在德令哈工业园区的交货价格约100元/吨。

由于德令哈的交通区位优势,特别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大量的过路资源可以利用。包括格尔木的钾资源、柴旦的硼资源、西藏的铬矿石和铅锌矿石等。

水资源

2013年德令哈市区域水资源总量:9.927亿立方米。德令哈市多年平均径流量9.233亿立方米,其中巴音河、巴勒更河、白水河地表水资源3.66亿立方米,区间地表水资源0.586亿立方米。属哈拉湖水系的地表水资源2.071亿立方米,泉水年径流量0.479。出境水资源量3.206亿立方米。不同频率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丰水年(P=20%)10.59亿立方米,平水年(P=50%)9.13亿立方米,偏枯年(P=75%)8.06亿立方米,枯水年(P=95%)6.68亿立方米。

德令哈市地下水资源量5.556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泽令沟、德令哈、尕海地区以及怀头他拉地区,其中德令哈盆地区为3.546亿立方米,塔塔棱河区为0.535亿立方米,党河、哈尔腾河河源区为0.605亿立方米,哈拉湖盆地区为0.870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德令哈市境内还有丰富的野牦牛、野驴、雪豹、麝、岩羊、黄羊、雪鸡和沙棘、枸杞、锁阳等驰名中外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河湖面积2067平方公里,市区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蕴藏有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

德令哈市人口民族

德令哈市常住人口7.31万人(其中汉族5.19万人,少数民族2.12万人),共有汉、蒙古、藏、回等26个民族,蒙古族7653人,占少数民族的36%;藏族5583人占少数民族的26%;回族5154人,占少数民族的20%。

德令哈市历史文化

历史与民俗

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南丝绸之路”辅道文化和吐蕃吐谷浑文化。人文资源文化主要有蒙古族“那达慕”及丰富独特的民间民俗风情,如英雄史诗“汗青格乐”等口传文学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有藏族六月歌会、民间曲艺和农家乐风情园等。

吐谷(yù)浑(285―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河南,东距青海湖约7.5公里的地方,又称铁卜加古城。

就当时的高原而言,吐谷浑的文明程度较高,已进入封建化时代。早期的吐谷浑人信萨满教,到后来佛教传入吐谷浑;夸吕可汗时曾遣使至梁,求释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经论,获得佛像及《涅槃经》《般若》《金光明讲疏》等佛经,因而青藏高原上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是吐谷浑,佛教也有可能从吐谷浑向临近地区渗透。

文学影响

20世纪诗人海子写于1988年的诗作《日记》中,有“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一句,是关于德令哈这座城市的最著名的文学反映之一。

为纪念这位诗人,德令哈市内建有海子诗歌陈列馆和海子诗歌碑林。

德令哈市风景名胜

怀头他拉岩画

位于怀头他拉乡西北约40公里处的哈其切布切沟内。初步测定,岩画的创作时间是北朝后期和隋唐时代。岩画制作技法精致,绘制风格独特,表现内容广泛,包括动物、人物、狩猎、放牧、植物、舞蹈以及性爱等方面的内容。岩画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弥补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而造成的文物、文献史料不足的缺憾。

托素湖

托素湖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境内,托素湖为咸水湖,面积为16 700hm2。在距湖西北岸约4.6和6.1km处的水面上有两个面积为13和370hm2的岛屿。区内气候属荒漠、半荒漠大陆性气候,其特点干旱。风蚀严重,蒸发强烈,水源补给日渐减少,年平均气温3℃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3.l;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可达3353.5h,年降水量100mm,蒸发量多2233.2mm。

托素是蒙古语“酥油”的意思。托素湖是典型的内陆咸水湖,湖的周围全是茫茫的戈壁滩,气温较高,湖水的蒸发量很大,水中的含盐量增高,水生动植物和浮游动植物也很少。托素湖湖面辽阔、沿岸开阔,无遮无拦。风平浪静时,湖面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蔚为壮观;天气变幻时,湖水浪涛汹涌,浪花飞溅,拍岸有声,动人心魄。

阿力腾寺

阿力腾寺院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塔尔寺赛多活佛创建,法名“丹巴培吉林”,意为“佛法兴旺洲”。寺院总占地面积2383.2平方米,经堂一座(165平方米),寺内藏有珍贵的文物、琳琅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献藏书,是一座佛教艺术的宝库。经历了重重劫难后,现迁于德令哈市河东幸福路北侧,座向朝东,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地处幽静,是德令哈市的人文景观之一,也是各族信教群众拜佛烧香进行各项宗教活动的圣地。

青海海西州相关地区

青海海西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