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2-12-31 10:30:05

龙海市(古属漳州府龙溪县、海澄县)位于福建省南部的九龙江出海口,1960年2月,龙溪、海澄县直机关分别从漳州市区和海澄迁至石码合署办公;8月,龙溪、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61年6月,龙海县天宝、浦南2个公社、及九湖公社3个生产大队、步文公社1个生产大队和后房农场划归漳州市(今芗城区)。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县,1993年撤县设市,1996年,划出郭坑镇、步文镇(除梧浦村、长洲村外)成立龙文区,2010年4月,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直属于漳州市管辖,2012年,划出角美镇成立漳州台商投资区,2020年8月,颜厝镇、九湖镇及林下林场委托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

龙海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含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及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海部分)。位于北纬24º11’~24º36’,东经117º29’~118º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西北南群山环抱,东南濒临东海和南海。北和漳州市区、长泰县相接、西与南靖县、平和县毗邻,南与漳浦县交界,东与厦门市相望。

区划名称龙海市
行政级别县级市
区划代码350681
辖区面积1128 km²
人口数量89.79 万人
车牌代码闽E
电话区号0596
邮政编码363100
行政驻地石码街道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福建省东南沿海

龙海市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石码镇350681100
海澄镇350681101
角美镇350681102
白水镇350681103
浮宫镇350681104
程溪镇350681105
港尾镇350681106
九湖镇350681107
颜厝镇350681108
榜山镇350681109
紫泥镇350681110
东园镇350681111
东泗乡350681200
隆教畲族乡350681201
双第华侨农场350681400
九龙岭林场350681401
程溪农场350681402
良种场350681403
林下林场350681405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350681501

龙海市建制沿革

南朝梁武帝天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大同六年(540年)置龙溪县,属南安郡。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升晋安郡为闽州,龙溪县地属闽州南安郡。光大二年(568年)闽州改为丰州,属丰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即陈祯明三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治在今福州),废建安郡、南安郡,不久龙溪县撤销并入南安县,不久南安县也撤销,龙溪县地直属泉州(驻地今福州)。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翌年改闽州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龙溪县地属建州;三年析建州地置丰州(治在南安),龙溪县属丰州,州驻地今福州:六年闽县升制为泉州都护府,龙溪县属之,不久丰州撤销并入泉州,州驻地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龙溪置武荣州(治在南安),龙溪县属武荣州,不久州废,并入泉州,州驻地福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 州驻地为今福州,今泉州在唐朝久视年间(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设州,前面多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设置了漳州。716年(开元四年),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县绥安镇)。开元二十九年后,划龙溪县、龙岩县来属。786年(贞元二年)州治再徙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城区)。龙溪县属武荣州,不久州废,并入泉州(州驻地)福州。

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治在晋江),龙溪县属泉州。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龙溪县属漳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漳州为漳浦郡,龙溪县属之。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复名漳州,龙溪县属漳州。

贞元二年(786年)漳州迁治龙溪,龙溪县成为附廓。

886年(唐光启二年)王潮三兄弟随王绪农民军进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委王潮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漳州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漳州为其治地,909年(闽国开平元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漳州改称南州,龙溪县属南州,清源军代管南州。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复名漳州,龙溪县属漳州,清源军代管漳州。

963年,清源军(下辖泉州、莆田、漳州)改名为平海军,陈洪进为节度使,同时管辖南州,漳州属平海军。

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纳土于宋,漳州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改为漳州路,龙溪县属福建省漳州路。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朝廷批准析龙溪县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图和漳浦县二十三都之九图,设置海澄县。龙溪、海澄属漳州府。

清龙溪、海澄属漳州府。清朝设汀漳龙道,管辖汀州府之县、漳州府之县,龙岩州。

民国元年福建实行省、道、县三级政制,龙溪、海澄属福建省西路道;3年西路道改为汀漳道,龙溪、海澄属之。

民国14年废道,福建实行省、县二级政制,龙溪、海澄属省直辖。

民国21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进驻漳州(龙溪县城),4月下旬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龙溪、海澄两县属之,至5月28日红军回师苏区时终止。

民国22年11月发生“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2月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龙溪、海澄属龙汀省。

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龙溪、海澄属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翌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龙溪、海澄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福建,龙溪、海澄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地初为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09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原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设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龙溪、海澄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4月1日,龙溪、海澄属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改属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

1950年09月14日,又改为龙溪区,成立龙溪地区专员公署。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一区、二区设县级漳州市(今芗城区)。

1955年3月,改龙溪地区为龙溪专区成立龙溪专员公署。

1957年9月,漳浦县董浦、三美、山边3个乡划归海澄县。

1958年8月,海澄县海沧、新垵2乡划入厦门郊区,现在划属于厦门海沧区。

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龙溪、海澄合并为龙海县,属龙溪地区专员公署。

1961年6月,龙海县天宝、浦南2个公社,以及九湖公社3个生产大队、步文公社1个生产大队和后房农场划归漳州市。

1967年6月,龙海县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龙溪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4月27日龙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5月改属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3月,龙海县属龙溪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10月,龙海县革命委员会改为龙海县人民政府,仍属龙溪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6月,龙海县属漳州市人民政府。

1993年5月,龙海县撤县设市(县级市)。

1996年9月,国务院批准析龙海市步文镇(除2个行政村外)和郭坑镇划归新成立的漳州市龙文区。

2010年4月,国务院批准龙海市管辖的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直属于漳州市政府管辖。

2012年1月,国务院批准龙海市角美镇划归新成立的漳州台商投资区,并由漳州市单列管理。

2013年1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将龙海市颜厝镇、九湖镇划属新成立的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由龙海市协助管理。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龙海在其中;8月,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区地合一,颜厝镇、九湖镇及林下林场成建制委托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

龙海市地理环境

交通

位置

龙海市位于北纬24º11’~24º36’,东经117º29’~118º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西北南群山环抱,东南濒临东海和南海。北和漳州市区(芗城区、龙文区)、长泰县相接、西与南靖县、平和县毗邻,南与漳浦县相接,东与厦门市(海沧区、思明区)相望,西距漳州市区19千米,西北距省会福州市292千米。

地形

龙海市地处九龙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为北部、西部、南部三面环山,中部平原,东南部临海。北部丘陵地带属戴云山脉的余脉,西南部中低山丘陵地带属博平岭的支脉。主要山峰有大尖山、狮头大山、后沟尾山、泰岗尾山等。境内最高峰大尖山位于程溪镇,海拔953.6米;最低点为港尾浯屿岛以东的九节礁中间,海拔-47米。

气候

龙海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夏少酷暑,冬少严寒,自然景观四季常绿。多年平均气温21.5℃,1月份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0.2℃(1973年12月26日);7月份平均28.9℃,极端最高气温40.9℃(2003年7月26日)。最低月均气温6.3℃(1971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6.0℃(2003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5.8℃,最大日较差15.9℃(1989年12月7日)。生长期年平均365天(全年),无霜期年平均337天,最长达366天,最短为28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8小时,年总辐射10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65天(全年)。年平均降水量1563.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34天,最多达170天(1975年),最少为100天(2003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187.1毫米(1997年),极端年最小雨量毫米944.1(200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到9月,6月最多。

水文

龙海市境内河道属九龙江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级河道九龙江北溪和九龙江西溪二条,总长35.8千米;四级河道九龙江南溪一条长57.5千米。河网密度为1.15千米/平方千米。三条河道总长93.3千米,流域面积665.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3.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05.46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九龙江北溪,从江东古桥上游约2千米处流经下游郭洲头后分为南港和北港。其中,南港流至下游约1.5千米处的福河村与九龙江西溪汇流至乌礁岛;北港流经安山村。至此,九龙江北溪、西溪再次汇合穿越下游浒茂、乌礁二岛,分为南港、中港、北港,直至海门岛,汇集九龙江北溪、西溪、南溪三溪之水进入厦门港注入东海。北溪在境内全长18.05千米,流域面积148.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281.4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冻害以及雷电灾害等。台风灾害年均发生2次左右,影响程度不同,主要发生在7月至9月。

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9年10月8-9日。9914台风于1999年10月9日10时正面袭击龙海市,影响时间长且强度强,龙海市气象观测站瞬间最大风速达到12级,给全市造成极大灾害,经济损失共9.8亿元,其中包括:农作物受灾面积29.45万亩;绝收面积8.2万亩;水果受灾面积7.2万亩;水产受灾面积3.4万亩。房屋倒塌或半倒塌2.5万间。水利、通信、电力设施损失8450万元,道路、码头等损失1.23亿元。人员死亡18人,失踪3人。冻害最严重的一次出现在1999年12月21-26日,连续6天最低温度低于5℃,22-25日4天有霜冻,23日伴有结冰,由于低温持续时间长,全市大范围农作物严重受灾,各种蔬菜损失5000万元,经济作物等损失8505万元,总计损失13505万元。此次所受冻害为50年一遇。

龙海市自然资源

龙海市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17种,包括非金属矿产资源10种,金属矿产6种,能源矿产1种。其中,地热矿区6个,资源储量:2912.44吨/日;长石矿区7个,资源储量:15.07万吨;高岭土矿区7个,资源储量:2091.33万吨;饰面用花岗岩矿区30个,资源储量:291.47万立方米;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矿区59个,资源储量:9930.54万立方米;砖瓦用粘土矿区22个,资源储量:235.33万吨;矿泉水矿区16个,资源储量:3487.58吨/日。

龙海市拥有林地面积105万亩,是中国水仙花之乡,浮宫镇为福建杨梅第一镇。境内野生动物有兽类27种、禽类98种、鱼类400多种。

龙海市人口民族

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县境内生息繁衍。秦汉以来,特别是从南朝梁置县至唐代的数百年间,人口逐渐增长。两宋时期,闽南一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元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掠夺,人口逃亡较多。明中叶后,海外交通及对外贸易兴盛,月港成为东南沿海贸易中心,商贾辐辏,生齿日繁。九龙江下游沿岸逐渐成为人口比较集中的经济区域。明末龙溪、海澄两县战乱频繁,清初两次“迁界”,人口死亡率高,外流量大。至康熙九年(1670年)海澄县人口“存者不及三分之一”,龙溪县人口亦大量减少。从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间,社会逐步安定,政府鼓励生育,户口大量增加。同时外迁的人口复返原籍。至道光年间,龙溪、海澄两县人口骤增。

鸦片战争后,龙溪、海澄两县战争频仍,传染病肆虐,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外逃。至民国26年,两县人口合计434875人。抗日战争后人口逐渐减少,至民国36年共有391996人。

建国后,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出现高出生、低死亡的状况。1950~1959年,1962~1972年,先后两次出现了人口出生高峰期。196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增长幅度达到建国以来最高水平。1972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工作,把人口再生产逐步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的轨道,人口自然增长率1971年为29.4‰,1985年降为10.2‰。1982~1987年,龙海市连续六年被评为福建省计划生育红旗市、先进市,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1990年,全市总人口812033人,其中汉族803859人,占98.99%。1991年全市总人口83036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3‰,人口密度为671人/平方公里。

据《漳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龙海市人口数为877762,占漳州大市总人口的18.25%。

2010年末,龙海市户籍总户数22.08万户,人口81.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2万人,农业人口65.57万人;男性41.08万人,女性40.42万人。

2013年末,龙海市户籍总人口69.4万人,常住人口91.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8.04万人,城镇化率52.3%(常住人口、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三个数据含台商投资区、漳州开发区)。在户籍总人口中,男性35.02万人,占50.46%;女性34.38人,占49.54%;18岁以下12.72万人,占18.3%;18~35岁19.39万人,占27.9%;35~60岁以上27万人,占38.9%,60岁以上10.29万人,占14.8%。

2016年全市年末户籍人口71.63万人,总户数18.98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13.48‰。常住人口68.89万人,年平均常住人口68.65万人,城镇化水平56.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实际管辖区域数据)

2017年全市年末户籍人口71.94万人,总户数19.25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4.33‰。常住人口69.27万人,年平均常住人口69.08万人,城镇化水平58.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实际管辖区域数据)

2018年末,全市年末常住人口95.64万人,户籍人口户籍人口89.79万人,城镇人口39.75万人、农村人口50.04万人,男性45.11万人、女性44.68万人。

民族

2011年末,龙海市有畲、苗、土家、壮等45个少数民族,人口17870人,占总人口的2.17%。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苗族、土家族、壮族,其中畲族9381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5%。

龙海市历史文化

跳过火

是延续千年的民俗传统活动。在各村、社信奉的神明诞辰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神庙前,燃起木炭火堆(木炭火堆有、之分,各个村、社不同)。由本村长者手捧香炉,率先赤脚踩过燃烧的木炭堆,朝前奔去。紧接着由本村青壮年男子,或挥舞旌旗,或肩扛神明雕像,或怀抱幼子,赤脚飞奔踏过木炭火堆。浩荡的队伍绕神庙三巡,踏火三遍,赢得阵阵喝彩。

歌仔戏

歌仔戏在福建又称为芗剧,是在台湾歌仔戏和闽南改良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源于漳州锦歌,成型于台湾宜兰,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宜兰和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集聚地,是维系大陆、台湾、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所有闽南人的一条重要情感纽带,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十大类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歌仔戏(芗剧)名列其中。龙海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隶属漳州,与台湾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是歌仔戏的发祥地和摇篮。歌仔戏曾是整个闽南文化区域观众最多的民间戏曲剧种,是所有闽南人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艺术,其孕育、形成和传播,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歌仔戏真实地见证了闽台两地人民的血缘、情缘、亲缘、戏缘。

大鼓凉伞

大鼓凉伞是福建闽南一带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民间舞蹈大全》记载:“大鼓凉伞亦称‘花鼓阵’,主要流传于漳州市。每逢喜庆佳节、迎神庙会,该地区乡村村村都表演这个舞蹈,扎根之深、影响之广,可谓家喻户晓。”

常春岩上闹戏钹

佛门杂技戏钹相传是十八罗汉之一的手持铜钹尊者所创,即是香花僧人,在民间辗转流传,由香花僧人在常春岩口传身教流传下来。常春岩始建于宋朝,系宋朝南少林开基漳州即同时开基常春岩。佛门杂技戏钹的传播伴随着中医秘方验方流传,且所传的中医秘方验方却是在民间目前国内外独一无二的“男女发育转大丸”、“千锤膏”,这对研究武僧的佛门杂技武艺和行医济世中医秘方验方的关系,是在许多内涵值得研究。戏钹的主要价值在于一是这是一种技巧很高的武艺,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二是每逢重大节日、传统节日上街献艺,增加节日气氛,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三是适应佛界活动的一种内容,佛祖生日、上元、中元、下元、寺庙庆典、超度亡灵等各种活动均可参与。

龙海市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

龙海旅游资源众多,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呈现出滨海温泉、花果生态和九龙江人文三大旅游特色。拥有国家地质公园牛头山古火山口、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埭美古村、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红树林、普照禅寺、金谷温泉、万松关、紫云公园、百花村、瑞竹岩等一批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以及万松关休闲山庄、甘文钓鱼村、高超果蔬观光园等优秀乡村旅游点,海门岛、浯屿岛等闽南渔家风情小岛独具特色。2013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140.6万人次,总收入7.36亿元。

云盖寺位于龙海市浮宫镇田头村,始建于宋朝,是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重建庙宇,创办云盖山佛光文化事业,有佛光文化城、法华院、云盖山旅游风景区等。庙宇分为中、左、右三殿,中殿为“大雄宝殿”,主神坛供奉南无本释释迦摩尼佛。寺后高山群立,奇石巍然,树木青翠。其南面有座白云水库;西北侧山上有烘炉寨,为郑成功踞守厦门时重要的外围防御据点,现存外寨、内寨、中心指挥台、暗道机关和集义厅等。

金仙岩位于白水镇庄林村。始建于元至正十九年。岩上供奉如来、观音。金仙岩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坐南朝北,建筑依山而建。岩上有明张瑞图手迹“金水潭”,乡贤王命岳“如是”,何楷“求雨文”等摩崖石刻数段。金仙岩内景观众多,分别为渡云桥、迎客松、蓬莱仙阁、滴水成泉、品茶亭、岩潭月影、千年铁树、龙泉石刻八景。

普照禅寺(瑞成休闲农庄)位于港尾镇卓岐村,是全国唯一的现代建筑风格的寺庙。普照禅寺前身是福德寺,又名关刀寺,系以当地古迹“石关刀石”命名。普照禅寺建于1995年,占地160亩,耗资上亿元。在建造上,融进了大量的海外色彩和风情,同时加入中国化建筑成分,将中外建筑文化与佛教文化神奇的融为一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世界化佛教建筑景观。普照禅寺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主色调,相似色调的建筑形成建筑群。设有素菜馆和幽静典雅的茶座、咖啡屋等休闲场所。融朝圣、观光、休闲、户外活动于一体,是充满异国风情的观光旅游圣地。

南太武山位于港尾镇东南十余公里处,与金门的北太武遥相呼应,古时曾是军事要地。山上有古刹“福兴寺”。南太武山又是一座天然中草药库,其中名贵的“太武香菇”驰名海内外。

紫云公园位于龙海石码南郊,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寺庙人文景观为特点,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以休闲、健身、观景、娱乐、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公园。

埭美水上古民居为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东园镇埭美村,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也是龙海市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是闽南古建筑的一个缩影,因此有“闽南水上第一村”的美誉。

牛头山古火山口:是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位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的东南海滨,它是一座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公园。园内保留了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遗迹和后期风化侵蚀地貌景观,海滩上一百四十多万个柱状节理组成的玄武岩地貌,给人以美的震撼。牛头山古火山口是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海底古火山口之一,被地质学家誉为“中外罕见的古火山博物馆”和“海上兵马佣”。

九龙江口红树林:位于龙海市紫泥镇甘文农场的九龙江入海口处,是福建省内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红树林。区域内的红树植物有5科7属10种,占福建省总数的83.3%,主要有秋茄、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桐花树4个群落,另有盐沼植物和海岸植物类型的高等植物,是地球上红树林分布最北缘,生长最好的区域。九龙江口红树林景区,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极目远眺可见海天苍茫,渔帆点点,景色壮观迷人,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金谷温泉水上乐园:坐落于漳州龙海市东泗乡,距离漳州市区仅30公里,距厦门市区40公里。其温泉水质晶莹剔透,水量丰富,日出水量5千吨,富含丰富的锶、氡、氟、锂、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锶元素和偏硅酸均超过规定标准,可谓“双料温泉”,医疗价值极高。景区内有温泉水上乐园、露天温泉休闲区、国际化专业SPA会所、特色餐厅、温情酒吧等娱乐休闲项目,是娱乐休闲、旅游度假、会务交流的理想圣地。

甘文钓鱼村:坐落于龙海市紫泥镇甘文农场内,距离紫泥高速出口仅3公里,与著名的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相毗邻。钓鱼村里的鱼类直接来源于红树林的滩涂或九龙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的活水养殖,这里的紫泥螃蟹、跳跳鱼、老蛏鲜美无比,另外还有采用绿色天然方法饲养的珍珠鸡、土鸡、土鸭,有机种植的野菜、蔬菜等。是集休闲、娱乐、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渔家娱乐钓鱼村,2011年被评为“水乡渔村”。

高超果蔬观光园:位于龙海市浮宫镇际都村。观光园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漳州市区40公里,距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5公里,距厦漳大桥出口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是龙海市生态农业示范点、龙海市浮宫杨梅科普地。观光园环境优美,视野广阔,是城市居民的世外桃源,内有水库、鱼塘、特色果园,除杨梅外、还种植桑葚、葡萄等优质水果,果蔬全部采用有机种植。可提供科普观光、桑葚采摘、山间垂钓、特色餐饮等服务。是一个亲近果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镇海卫古城:位于南太武山麓,鸿江之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兵戎古城。其城墙全部用石头砌就,依山临海,如出水蛟龙,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并称明初四大名卫。镇海卫古城,历经六百年风云,故垒雄风,至今犹存。山海壮丽,物富民丰,犹如一颗海上明珠,正闪烁着瑰丽的光芒。

中山亭:原名“益思亭”,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码镇。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部驻石码时建,1929年北伐军入闽时,何应钦部驻石码,改称“中山亭”。抗日战争期间,石码区政府在亭中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于文革期间被毁)。亭坐南向北,平面呈正方形,用12根钢筋水泥柱支撑。

海澄文庙:又称孔庙,位于海澄镇豆巷村龙海二中校园内,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由郡守唐九德建。文庙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泮池、戟门、天井、月台、东西庑、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乡贤祠。

海澄城隍庙: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澄镇区中心。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庙宇坐北朝南,建筑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为三进三殿布局,主体为木构硬山式建筑庙群。三进三殿循序渐进,主次分明,形成“众星捧月”突出二殿城隍的布局效果。

晏海楼:又称八卦楼它像一座宝塔矗立在龙海市海澄镇东北角古月港附近。晏海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原系一座军事瞭望台,今为龙海市名胜古迹之一。晏海楼作为明代月港(海澄)兴衰的象征,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登临怀古,赋诗酬唱。现存乾隆版本《海澄县志》就记载着明清两朝的名人诗赋,如张燮的《晏海楼》七律诗、詹明章《晏海楼赋》等。现存晏海楼有4层,高约30米,对角宽约8米。登上四楼,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

瑞竹岩:位于龙文区蓝田街道梧浦村,实际归龙海榜山镇管辖,为五代高僧楚熙所辟。庙左石室内有石禅床,传系五代高僧楚熙入定处。岩上原有寺庙四座,后大部坍塌,20世纪90年代按原址重建,经多次扩建,现今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岩上有摩崖石刻十多处,另有石榜、舍利塔等珍贵历史文物。抗日战争时期近代名僧、艺术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曾居于此并撰书寺志。瑞竹岩寺依山傍水,东邻福建四大古石桥之一的江东(虎渡)古石桥,西接漳东雄关万松关,面临九龙江西北两溪合流处,位于漳厦、漳龙高速公路交汇之地,交通便利(新修公路可直达寺前),气势磅礴,景致峻秀,草木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游。

万松关休闲山庄,位于龙文区蓝田街道梧浦村,实际归龙海榜山镇管辖,高速公路江东出口处,紧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关,周边有瑞竹岩风景区、江东桥、鲈鱼一条街、连氏宗祠等景区景点,是漳州乡村旅游示范点。山庄总占地面积250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内设旅客服务中心、特色美食餐饮楼、多功能厅、住宿客房、休闲茶楼、自助烧烤区、山庄休闲酒吧、生态果蔬自助采摘区、景观休闲凉亭等区域和设施设备。山庄提供餐饮、住宿、会议等服务,设有多功能厅、特色包厢等10间,能同时容纳400-500人用餐,提供美味精致的农家菜。山庄配有客房和能容纳100多人的会议室,并向游客销售陶瓷等旅游纪念品。

土特产品

龙海境内土特产品主要有石码五香、浮宫土笋冻、江东鲈鱼、白水贡糖、海澄双糕润等。

石码五香是龙海传统风味小吃,以猪肉、淀粉、五香粉等为原料,搅拌成泥状,再用豆腐衣裹成条状,油炸后即可食用。其外酥内嫩,醇香可口。石码常常满五香获“中华金厨奖”,被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

白水贡糖因传为贡品而得名。精选上等花生、麦芽糖、白糖混合锤炼而成,其特点是“味香、质醇、食酥、色美”。2000年,获第二届海峡花博会金奖。

海澄双糕润选用上等糯米、白糖,加上冬瓜条、肥肉块、油葱等供料,蒸制而成。双糕润白而透明、冰冷滑润,亦甜亦咸,又油又香,在港澳台及南洋一带负有盛名。

浮宫土笋冻为闽南美食一绝。土笋是一种产自滩涂上的环节动物,学名叫“海星虫”。土笋冻具有消化健胃、补肾壮脾、增强食欲之功效,是极佳的清补海产品。

东园绿豆粉粿发源地在东园镇埭尾村厝仔社,是龙海的传统风味小吃。其质地晶莹剔透,柔韧而富有弹性;其口感冰凉滑嫩,爽口而味道鲜美;其功用清热解毒,消暑而润肺润喉,是夏天食用之佳品。故在闽南一带久负盛誉。

米烧粿是石码著名小吃之一,已有百年历史。米烧粿皮为上等晚米,馅料的主要原料是猪前脚瘦肉、冬笋、豆腐干、萝卜、扁鱼、红虾、地瓜粉等,米果外形与北方水饺相似,非常清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米制佳品。现在石码民间尚流传农历二月初二用米烧粿供奉灶君公的习俗。

福建漳州市相关地区

福建漳州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