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30 10:29:15

平川区是隶属甘肃白银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中部偏北。平川区地形的总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总面积2106平方千米,人口20.9万(2016年)。平川区辖4个街道、4个镇、3个乡。

区划名称平川区
行政级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620403
辖区面积2106 km²
人口数量20.9 万人
车牌代码甘D
电话区号0943
邮政编码730913
行政驻地兴平路街道
气候条件中温带半干旱气候
地理位置白银市中部偏北

平川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长征街道620403001
电力路街道620403002
红会路街道620403003
兴平路街道620403004
王家山镇620403100
水泉镇620403101
共和镇620403102
宝积镇620403105
黄峤镇620403106
种田乡620403203
复兴乡620403204

平川区建制沿革

夏、商、周三代,区境属古雍州地,为羌戎所居。战国后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区境为大将蒙恬收复,归北地郡管辖。不足十年,秦末仍为匈奴所居。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汉得河南地,区境为汉北地郡属地。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设置安定郡,设祖里厉、鹑阴二县,归安定郡管辖。

东汉初年,鹑阴县改鹯阴县,隶武威郡。

三国时,鹯阴县属魏之武威郡。

西晋初年,鲜卑族一支秃发氏迁居鹯阴,改麦田城。西晋末收复鹯阴县,仍称鹯阴,属武威郡辖地。东晋成帝咸和四年,麦田城为鲜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后,苻坚改鹯阴县为平凉郡,此后,平凉郡先后为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所据有。沿称平凉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宇文太奉太子西巡,会师平凉郡,遂改称会州。北周时,改会州为会宁防。隋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唐高祖武德二年,改会宁镇为西会州。贞观六年,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唐玄宗天宝元年,改会州为会宁郡。十六年后,复改为会州。代宗广德元年后区境为吐蕃所据。

宋初,仍置会州。太宗雍熙二年,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会州从此废除。

宋神宗元丰四年后,李宪筑打罗城(打拉池),形成杨稍沟→打拉池→双铺→狼山→海原的宋、夏边界线,边界线以东归宋管辖,以西为西夏属地。

南宋时,区境为西夏据有。

西夏末主宝义二年(1227),蒙古灭西夏,区境属元巩昌路西宁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设迭烈逊巡检司,属军事设置单位,归固原州管辖。巡检司治所在黄湾中村。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于会州旧址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成化十年(1474),移迭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区境属靖远卫辖地。后改为靖远县,隶巩昌府。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分会宁、靖远、海原部分地方归其管辖,亦称打拉池分县。

民国以后,区境大部分地方归靖远县,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

1949年9月,小水村改归靖远县管辖。区境属靖远县地。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6号)恢复白银市(地级)。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辖境中部为宽阔的的旱平川,海拔1500~2000米,因以为区名)。

1993年7月乡镇机构调整:撤销宝积镇,设立宝积路、电力路和红会路3个街道;由水泉乡析置设立王家山镇。

1996年,平川区面积1943(一说2106)平方千米,人口17.8万人。辖3街道1镇5乡:红会路街道、宝积路街道、电力路街道、王家山镇、宝积乡、共和乡、水泉乡、种田乡、复兴乡。区政府驻宝积乡。

1997年4月,由共和乡析置设立黄峤乡,由水泉乡析置设立陡城乡。至此,全区辖3个街道、1个镇、7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186428人,其中:宝积路街道47311人,电力路街道10416人,红会路街道22607人,王家山镇16187人,水泉乡11277人,陡城乡20429人,宝积乡12361人,共和乡18478人,黄峤乡12165人,种田乡8054人,复兴乡7143人。

2002年9月,撤销陡城乡成立陡城镇,撤销红会路街道设立红会镇。2004年9月,撤销水泉乡、陡城镇,设立水泉镇。2005年2月乡镇机构改革:撤销红会镇,恢复红会路街道;撤销共和乡,设立共和镇;由宝积路街道析置设立兴平路街道。2009年10月,宝积路街道更名为长征(路)街道。至此,全区辖4个街道、3个镇、4个乡:长征街道、电力路街道、红会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

2008年末,全区农村人口2.09万户、10.32万人,有7个乡镇,59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不含城区数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平川区常住人口192398人。

2014年,甘肃省民政厅(甘民复〔2014〕154号)批复同意:撤销宝积乡,设立宝积镇。

平川区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分布境内的整个西北部,总储量约11.37亿吨,可采储量为8.53亿吨,具有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特点。还有陶土、花岗岩、沙金、铜、锰、石灰石、石英石、沸石、烧胀粘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平川区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截至2010年,已探明或发现的矿藏有11种。能源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煤质优良。平川区煤炭资源在全省占第二位,仅次于华亭矿区,为平川区优势矿产之一。共划分为宝积山、红会、王家山、磁窑、井儿川5个煤田区。国营统配煤矿在宝积山、红会、王家山三个煤田开采,煤炭总储量10.8亿吨。其中宝积山含煤面积约22平方公里,红会矿区含煤面积约18平方公里,王家山矿区含煤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水资源

黄河流经平川区境内32公里,集水面积1.3万亩。有可耕地50.5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

光照资源

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年均温度8.2℃,年太阳辐射量为147.3千卡/平方厘米。

土地资源

平川区总土地面积2106平方公里,合315.9万亩,其中耕地26.3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3%,人均耕地3.4亩,高于全省人均耕地2.4亩的水平。耕地中,山地14.36万亩,川地11.9万亩;其中,水地为6.6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42%,三田面积为9.4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94%;三田中,砂地为6.7万亩;梯田1.51万亩,沟坝地1.25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占总面积的22.63%;宜牧地131.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75%;宜农荒地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53%。26.32万亩耕地中有19.8万亩为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5.2%。现有林地6.84万木亩,森林覆盖度低,只有2.16%。

平川区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0.9万人,城镇人口13.17万人,常住人口19.5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6‰。

民族

平川区是一个多民族集居地,境内居住着汉、回、满、蒙等13个民族,总人口1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346人,世居人口3046人,流动人口约有1300余人,主要居住在宝积、共和、红会、水泉、王家山等地。少数民族中回族有4090人,其中世居人口2790人,流动人口约有1300余人,主要分布宝积、共和、红会;满族有95人,居住在长征路下属各居委会;蒙古族有81人,么佬族6人,居住在红会、王家山等地;东乡族有35人,居住在红会和宝积;壮族有12人,居住在红会、旱平川和魏家地;维吾尔族有2人,居住在魏家地;藏族有15人,居住在宝积和王家山;侗族3人,裕固族2人,瑶族2人,锡伯族3人,居住在周家地。

平川区历史文化

汉武帝时代,在今平川区水泉乡中村一带设有渡口——鹯阴口,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其后千余年,鲜卑、羌、党项,鞑靼等少数民族相继驻牧境内,而鹯阴作为会州州治、平凉郡郡治,为会州境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白银市境内最早设置的县之一。在区内有省、地级文化保护点15个,红山古寺、屈吴春障、黄湾石刻、月河晚照、将军故墓、北武当山等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经过多年的交融和积淀,形成了一支在省内外颇具影响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创作人才队伍,一批有实力的书画家多次在全国及至国际上获奖,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纪念馆及外宾收藏。

平川区名优特产

早在汉代平川区境内已手工烧制排水用的瓷筒,明清时期在境内的磁窑地区陶瓷业发展曾鼎盛一时。靖远陶瓷厂作为市内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发展了五十年,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陶瓷生产知识和操作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平川区有新乐雅、陇烨陶瓷等十余家民营陶瓷企业,主要产品有水晶哑光地砖和内外墙砖、日用精品陶瓷、中高档卫生洁具瓷、仿古瓷等品种。

平川区风景名胜

北武当、红山寺、崛吴山、王进宝将军墓

甘肃白银市相关地区

甘肃白银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