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2-12-31 10:21:27

洛江区(古属泉州府晋江县)是福建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区。位于泉州中心城区东北部的洛阳江畔。东北毗邻惠安、仙游两县,西连南安市,南接丰泽区。因其辖区内有国内外著名的洛阳古桥,且境内有泉州市第二大河流--洛阳江,故取区名“洛江区”。

洛江区是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至2003年12月,全区共辖有万安、双阳2个街道办事处,河市、马甲、罗溪3个镇,虹山1个乡,11个社区居委会,74个村委会。辖区面积380平方公里。

区划名称洛江区
行政级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350504
辖区面积382 km²
人口数量20.5435 万人
车牌代码闽C
电话区号0595
邮政编码362011
行政驻地洛江区万安街道万荣街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部泉州市

洛江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万安街道350504001
双阳街道350504002
罗溪镇350504100
马甲镇350504101
河市镇350504102
虹山乡350504200

洛江区建制沿革

唐久视元年(700),武荣州第三次建州,州治由前废治丰州迁往东南十五里的晋江下游平原地区,即泉州市区所在地。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名泉州,并于开元年间开始修筑泉州城。

1950年11月1日,政务院批准设立县级泉州市,隶属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1年1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晋江县(泉州地区时称晋江地区)城区及城郊8个乡为行政区域,即今鲤城区。

1950年11月1日,政务院批准设立泉州市(县级),隶属晋江区专员公署。

1951年1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晋江县城区及城郊8个乡为行政区域。

1971年1月,晋江县北部的河市、马甲、罗溪3个公社及国营双阳华侨农场划归泉州市管辖。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行政公署,设立泉州市(省辖地级市),实行市带县体制。

1997年6月3日,根据“大泉州”发展规划的需要,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增设丰泽、洛江2个区,原鲤城区行政区域调整为三个市辖区,1997年09月29日,洛江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2003年12月,全区共辖有万安、双阳2个街道办事处,河市、马甲、罗溪3个镇,虹山1个乡,11个社区居委会,74个村委会。

洛江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洛江区介于东经118゜33ˊ~118゜42ˊ,北纬24゜56ˊ~25゜19ˊ之间。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地带,泉州中心市区东北部,地处风光秀丽的洛阳江畔,东北毗邻惠安、莆田市仙游两县,西连南安市,南接丰泽区。是泉州中心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东南新兴起的城区。

地形地貌

洛江区地貌属福建东部沿海花岗岩丘陵与平原地貌区的一部分,地势北高南低。地貌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河谷盆地、滩涂等类型,以丘陵为主。

气候特征

洛江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20.7℃,北部山区罗溪、虹山无霜期285天,降雨量1200~1550毫米,3~9月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80%强,10月至翌年2月为干季,降水量不足全年的20%;季风气候明显,夏季盛行东南风,多热带台风,冬季以东北风居多,海风大。

洛江区人口民族

人口

2003年末,总户数41432户,总人口1709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129人。

2010全区常住人口为18718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6007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7118人,增长16.94%,年平均增长率为1.58%。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94723人,占50.6%;女性人口为92466人,占49.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44。

2019年末常住人口2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户籍人口205435人,其中:男性106709人,女性98726人。

民族

洛江区居住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

洛江区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以非金属尤其是土、石资源为主,瓷用高岭土、辉绿岩、紫色岩储量丰富。

土地资源

共有耕地面积4444.48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51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62.2%。占市区2/3的土地。

洛江区风景名胜

洛阳古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

北宋皇祜五年(公元1053年)到嘉祜四年(公元1059年),历七年时间,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大地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

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施琅陵园

施琅陵园位于河市镇鹤顶山,墓地坐东北朝西南,占地6800平方米,墓庭随山势分7层而下,两对石雕文武官立于最上层墓庭左右两旁;下一层依次对列石马、石虎、石羊,造型各异、神态逼真;往下各层分别为“钦赐祭葬”碑坊,清康熙皇帝第一、二、三次“皇清谕祭”碑亭和“皇清敕建”碑亭;一对约8米高的石望柱分立墓庭左右两侧,间距为137米;“山河砺带”山门坊屹立于陵墓前。周围环绕的相思树、松树、丛林等形成一道天然的翡翠屏。

俞大猷公园

位于洛江河市镇的俞大猷公园,是为纪念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而建的。作为泉州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占地800多亩。公园建有10.5米高的俞大猷立像、古城靖国门、陈列馆、国术馆、啸卧亭、弹亭、田螺姑娘塑像等,正气堂金碧辉煌,石牌坊列阵而立,与石像前的茵茵绿草,共同在诉说着一位英雄不朽的历史。

虹山瀑布

虹山瀑布位于虹山乡,海拔高六百余米,年平均温度低于市区4至6摄氏度。蜿蜒的溪水从80多米的断崖中飞流而下,溅起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圈圈美丽的彩虹,虹山瀑布因而得名。我国古代史学家方志、何乔远游历至此地有感而诗曰“红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不惊”。

福建泉州市相关地区

福建泉州市相关文章